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梧 《哲学研究》2023,(11):5-12+128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立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与世界历史意义。在世界历史展开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体现了“非资本主义”属性,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契合之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前资本主义”属性,亟待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激活,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文化土壤,这正是二者的互相成就之处。进入世界历史后,“第二个结合”破解了如何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资本主义基础薄弱的古老中国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之谜”。当前世界历史正在发生重大转变,马克思主义的“再中国化”旨在实现“再现代化”,即合理扬弃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的文明限度上重新定义现代化,此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文化变革中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王云骏中国文化正面临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既不是“西风压倒东风”,也不是“东风压倒西风”,而是从各自的区域文化中走出来,走向全球文化。中国文化是有着古老优良传统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有着卓越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化,地区文化和和全球文化的“无缝对接”也变得越来越成为一种可能.,同时中国文化藉此也获得越来越大的话语权。除此之外,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文化寻根情节”开始在一部分国人心中滋长,于是国内进发了以“复兴国学”为标志的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建筑既是诗意的栖居,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4.
从方法论上看,在目前西方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宏观研究中,“世界体系”论是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这一流派虽已被介绍到我国,但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还缺乏对它的考察。本文拟就“世界体系”论产生的世界历史和思想文化前提,特别是它与马克思有关思想的关系,陈一管之见。笔者以为,加强这方面的考察对于推进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是有种益的。在本世纪以前,西方世界历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欧洲中心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西方的“全球历史观”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最终取代了“欧洲中心论”。从思想文化根源上看,要探讨“…  相似文献   

5.
利丰集团从1906年在广州创办以来,历经政治、社会、文化大变迁,三代的努力,从最初外贸采购代理商号转变为地域挂采购公司,继而变为“分散生产”的管理者,时至今日成为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标杆企业。笔者决定采用全球价值链的理论从“虚拟生产”理论的角度以及“非股权安排”角度去论述利丰集团在供应链整合的出色表现。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回应伊朗伊斯兰革命带来的威胁,沙特社会日趋保守化并成为“纯正”伊斯兰社会的样板。2015年萨勒曼国王上台后,积极推动国家现代化转型,推行激进经济社会改革,以重塑国家。作为这场改革的主要设计师,王储穆罕默德(MBS)明确提出要抛弃“极端伊斯兰”,重返“温和伊斯兰”,为此采取了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教育、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改革措施。这一变革主要涉及由“极端伊斯兰”到“温和伊斯兰”、由宗教国家到民族国家、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三个层面重大转型。这一转型不仅将重塑沙特,深刻影响沙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而且对海湾发展与稳定、伊斯兰世界发展模式转变、全球反恐和去极端化斗争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外刊学论     
佩措尔德:“美学与全球化的挑战”(Paetzold,H.,“AestheticsandtheChal lengeof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YearbookofAesthetics,Vol. 8, 2004)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学、政治学和生态学的问题,而且,还与文化有着重要的因果关联。那么,全球化究竟导致了文化单维同一,还是文化多元化的结果? 这两个答案都是有道理的。首先,全球化引发了两种类似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发现了“同一化”的趋势。由于交往技术———电视和计算机应用———的兴起,电影、摄影和电视系列节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播撒,这被称之为“全球文化工业”。另一方…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当代宗教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全球化”的时代氛围中分析了世界宗教的现状及其特征,指出了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宗教的发展和未来走向,由此提示“全球化”所具有的广泛的而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强调我国的宗教工作和宗教研究在这一形势下必须要有“全球”眼光,从国际化社会、世界化信息这一实际来有效展开。  相似文献   

9.
和谐世界理念有着深厚内蕴和巨大张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实现大同”等和谐思想。要构建和谐世界,必须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借鉴和吸收人类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0.
1993年9月,65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士和一些非宗教组织的代表,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议会”上通过了一份《全球伦理宣言》。《宣言》认为,各种宗教之间已经有一种共同之处,它可以成为一种全球伦理的基础;这种“全球伦理”, “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 《宣言》指出:“没有新的全球伦理,便没有新的全球秩序”。  相似文献   

11.
“作者电影”是法国新浪潮的产物,以强调一以贯之的个人艺术风格及思想与体验为主,它影响了整个世界电影的观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的当下,应在坚持鲜明独特的艺术创造和个性追求的前提下,以更宽阔的视域以及多元化的标准来发展“作者电影”.  相似文献   

12.
孔子思想与“全球伦理”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子时代是一个存在着严重“道德危机”的时代 ,我们今天的人类社会 ,文化道德问题更多、更复杂。孔子思想对于建立“全球伦理”可以提供极其有意义的资源 ,如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可以为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和国家所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 ;“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 ,等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引发了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巨大变迁,其带来的国家问题,诸如“国家终结”、“国家销蚀”、“国家强化”、“世界主义”、“全球治理”等等,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如何积极参与上述问题的争论,对全球资本主义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儒学遭遇到空前的危机与严峻的挑战 ,也面临着重建与复兴的历史机遇。百年儒学演进及儒学研究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在“古今中西之争”及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中 ,儒学并没有“博物馆化” ,儒学的命运大致经历了受到怀疑、批判、解构、重新诠释后成为现代思想学术形态 ,或获得创造性转换 ,以至汇入多元的世界文化大流之中的历程。 2 0世纪与 2 1世纪之交 ,儒学不仅是“文化中国”、“全球伦理”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也是“文明对话”的重要角色 ,对 2 0世纪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既是历史性的课题 ,也是一项具有现实性、前瞻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由市场经济所直接推动的“世界交往”历史形态的生成,标志着人类逐渐进入了一个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普遍的、自主自觉的类群公共生活时代,或曰“世界公民社会”时代。作为一个内蕴丰富的意义符码,“世界公民社会”最显著、最突出的人文特征在于,它是对交往的普遍化所要求的“公共理性”的表达,是对与之相应的以模塑现代“公民社会”民众之普遍的“公共理性”精神为根本追求的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彰显。就学理性意义而言,在文化多元与一元并存、价值的差异与共识同在等已成为显在现实的当代中国社会,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罗姆巴赫是在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的批判基础上找到自身的道路,即“结构现象学”。“结构存在论”不再囿于仅仅讨论人的缘在,而是放眼一切生存形式,关注人、自然和世界的共创性;对“生成”和“过程”的重视,取代了旧哲学传统中对实体和体系的静态关注。他致力于“将发生现象学、历史思维和存在思维转变为一种包罗万象的结构发生”(B.Waldenfelds),并将兴趣延伸到艺术、人类学、宗教学和多元文化讨论等领域。由此衍生的基本哲学,境象哲学,密释学,结构人类学以及对话等概念成为其思想体系的主干。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和知名企业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引进人才。一场激烈的人才竞争,尤其是各领域尖子人才的竞争,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当前,我们要想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领先一步,真正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就必须要实行“人才引进”观念三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从康德的“世界公民”、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个人”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思想的历史演变,进而认为,康德哲学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它是近代哲学主题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的完成者,更主要的是它开启了近代哲学主题由认识论向历史观的转变这一“新的哲学变革”;黑格尔哲学以其“宏大的历史感”和否定性辩证法使历史观的探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则使历史观真正奠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完成了近代哲学主题由认识论向历史观的转变。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现汽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实质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薛树琪 《法音》2005,(11):13-13
本刊讯10月20日,世界佛教领袖座谈会和世界佛学学术座谈会在台北圆山大饭店隆重举行。来自祖国大陆、台湾及日本、泰国、越南、缅甸、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高僧大德和护法善信参加了此次盛会。世界佛教领袖座谈会分上下两个半场,分别讨论了“世界佛教领袖对于全球问题的概观”及“从心探索解决全球问题的方针”两个议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应邀发表了《现代性危机与佛教的心性超越》论文,他说“:由于物质文明与心灵的解脱无关,它对当前世界的问题也因此束手无策。当前的危机包括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一切所有皆随死亡逝去。…  相似文献   

20.
王玉恒 《现代哲学》2001,(3):120-128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提出了普遍伦理问题。1993年,世界宗教会议通过了《世界宗教议会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该宣言称:“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共识。”宣言的起草人、当代普遍伦理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的德国神学家孔汉思认为,这样一种在“伦理方面的基本共识”,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态度”。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研究“普遍伦理计划”,并在法国和意大利召开会议组织多学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