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刚宏 《学海》2012,(1):190-196
基于现代行政法治发展趋势,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公正与效率价值的平衡,程序轻微违法并不导致行政行为无效,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我国行政诉讼法已经具备了设立补正判决的理论条件。补正判决不是一种独立的判决形式,作为辅助判决,与原告诉讼请求不相对应,是人民法院依据利益衡量原则对程序轻微违法作出的判决形式。补正判决作为一种特殊的判决形式,其适用可以在满足被诉行政程序违法行为没有撤销的必要、被诉行政程序违法行为被确认违法、行政主体履行程序仍有必要三个条件。我国行政诉讼法有必要增设规定:"人民法院认为行政行为程序违法,出于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保护或者行政效率考虑,可以不撤销行政行为,作出确认违法判决,并责令行政机关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2.
姜金良 《学海》2022,(4):175-183
行政犯立法中广泛地将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认定等行政行为作为构成犯罪的前置性要件,因此刑事司法必然涉及对行政行为效力的审查。首先,为保证犯罪认定的实质合理性,应肯定刑事司法中对前置行政行为具有审查权。其次,在审查限度上必须对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实质性审查,不仅要对作出行政行为的基础事实、法律适用、程序性要件等合法性要件进行审查,还要对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对于以行政处罚等作为前置条件的犯罪,对作出行政行为的基础性事实不存在、程序不合法、行政行为不具有合理性的,应阻却犯罪的成立。对于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应解释为未取得许可,不具有阻却违法的效力。对于行政认定行为有错误的,在刑事司法程序中可以按照法律适用问题直接予以判断。  相似文献   

3.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致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请求原处理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行政机关审查该行为并作出决定的制度。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的必然性是由三个因素所决定的。一是宪法规定公民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  相似文献   

4.
《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在医疗损害民事纠纷领域,医疗事故鉴定制度失去了实体法基础,应当废除;在追究医疗行为行政及刑事责任领域,医疗事故鉴定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且应当对现行医疗事故鉴定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建议成立“医疗鉴定”专门机构,将“医疗鉴定”作为一个独立的司法鉴定类别,将医疗事故鉴定作为医疗鉴定的一个子项目;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应当由临床医学专家、法医与法律专家共同组成;鉴定结论由鉴定专家以个人名义做出,从而为追究违法医疗行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于杨曜 《学海》2012,(1):202-207
作为一种新型行政行为,目前学界对食品安全消费警示行为研究不多,对其法律性质以及相关法律问题认识不足。因此,厘清食品安全消费警示行为相关的法律问题并加以规制,对于保障公众健康,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安全消费警示具有行为性质上的不确定性,并非是一种类型化的行政行为,而是属于非类型化行政行为的范畴,其性质上表现为行政法律行为、行政事实行为两种基本形态。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权在日常检查中发布食品安全信息是法律法规设定的职权,不仅不构成越权,而且是其职责之所在。对食品安全消费警示行为的规制主要通过行政实体法、行政程序法以及司法控制。食品安全消费警示行为的发布,除法律法规的授权以外,至少需要有组织法上的依据,就食品安全消费警示行为尽可能规定出详细的授权范围以及完善的行政程序以及司法救济等,以便尽可能使发布食品安全消费警示行为法治化。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违规和违法事件中,旁观者对不同社会身份行为者的责任归咎是否具有一致性,研究要求被试对三组不同身份匹配条件下(官员/普通人、富人/普通人以及官员/富人)的违规和违法行为进行责任归咎,结果发现,无论是对违规行为,还是对违法行为,人们对具有官员身份的行为者的责任归咎最为严苛,对具有富人身份的行为者的责任归咎其次,而对既非官员也非富人的普通人的责任归咎则相对宽容,因而责任归咎中具有明显的身份效应。  相似文献   

7.
行政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是指因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而造成损害的,依照法律规定由国家行政机关所承担的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第68条规定:“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  相似文献   

8.
秦启文  石伟 《心理科学》2004,27(4):887-889
本研究用自编“未成年人法律自我保护意识问卷”考察了1178名未成年人学生的法律自我保护意识的现状、性别差异及父母文化程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未成年人被试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熟悉度较低;未成年人被试法律自我保护意识的盲区主要表现在大多数未成年人没有意识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其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的侵犯是违法的行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教育应当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过度性医疗、保护性医疗与防御性医疗是发生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三种性质不同的医疗行为,对这三种医疗行为内涵的合理界定是对其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前提.过度性医疗是一种违法医疗行为,保护性医疗在一定条件下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医疗行为,防御性医疗则是一种性质“待定”的医疗行为.医师是否依法履行告知义务也是区分三种医疗行为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0.
为防止行政机关强制执行违法,我国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非诉行政执行制度.但现行非诉行政执行制度存在着的诸如职权混同、职能错位等制度设计方面的欠缺,造成了"中国式"执行难题,面临法律与实践的双重困境.解决执行难的有效的途径是在司法审查的基础上,将非诉执行中司法性的审查职权和行政性的执行实施职能在法院和行政机关之间进行合理化分配,最终实现司法职权优化与行政职能回归,从而确保非诉行政执行公正高效权威运行.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带来的医德人格扭曲、医疗行政监管缺位和医疗行为中的诸多法律盲区等是医生医疗行为失范的主因.强化新伦理观教育实现医德建设的与时俱进、创新医疗行政管理制度、出台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的法律法规是矫治医生医疗行为失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依据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目前,研究者扩展了TPB的认知成分,在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研究中增加了描述性规范、道德规范、预期后悔、过去行为以及风险感知等变量。结果发现,TPB扩展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多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意图和行为;依据TPB理论开展的干预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完善TPB理论及其扩展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更多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干预中。  相似文献   

13.
秦瑞霞张学义王丽娜社会转型带来的医德人格扭曲、医疗行政监管缺位和医疗行为中的诸多法律盲区等是医生医疗行为失范的主因。强化新伦理观教育实现医德建设的与时俱进、创新医疗行政管理制度、出台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的法律法规是矫治医生医疗行为失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行政检举在我国的研究落后于西方国家半个多世纪,然而政治实践的历史却是悠久的,最早能够追溯到汉朝,又经历了宋朝和明清三个阶段.行政检举的内涵主要是指行政组织的内部成员对上级的腐败行为的举报和揭发,外延包括上级和组织的腐败行为和违背公益的行为.责任是行政检举的核心概念,所体现的本质乃是忠于组织和上级还是忠于公益的冲突;其特点包括反"经济人"和反官僚制两个方面.虽然宪法和法律赋予了行政人员检举的权利,但仅是行政检举合法性的一个方面,即合法律性;而自然法理念与社会契约理念则从深层次赋予了行政检举的合道德性与合公益性,从而使之拥有了完整意义上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王晓 《学海》2007,1(4):187-190
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大量侵害国家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层出不穷.由于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的缺失,以及侵害民事公益行为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侵害民事公益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而受害人得不到有效的救济.虽然,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有对民事公益进行保护的规定,但是,维护公益的力度十分不到位.而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恰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6.
劳教男性青少年童年亲子关系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引入《亲子关系量表》(PBI)探讨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因素,对94名男性违法犯罪青少年和240名一般青少年的童年亲子关系,采用对照设计作了定量研究。结果发现,违法组童年期父母的“关心”分显著少于对照组(父 t=4.458,母 t=4.886,均 p<0.001);父母的“管束”分违法组明显多于对照组(父 t=4.611,p<0.001;母t=2.575,p<0.002)。“少关心多管束”型父子或/和母子关系,违法组占61%,对照组为47.22%(u=3.196,p<0.002)。表明缺少关心(指缺少感情和恰当的父母爱)以及管束过多(指冷酷严历和/或溺爱、包办过多等)的家庭,可能是产生违法行为和犯罪者的基础和原因之一,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提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宗教政策法律知识问答选编徐玉成200问:在宗教活动中有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行为的,用法律、政策性概念应当如何表述?答:对在宗教活动中有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行为的,在我国《宪法》、行政法规和有关宗教方面权威性文件中的一贯表述如下:一、《宪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国家行政部门必须依法行政。从1989年起,国家先后制定实施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今年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行政许可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至此,形成了规范、监督行政行为并对不当行政行为进行救济的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这6部法律共同彰显了一个主题——依法行政。本文试结合宗教事务管理谈几点对依法行政的认识。一、依法行政是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和…  相似文献   

19.
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医事法(又称卫生法)究竟是属于民法的调整范畴还是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国内学术界争议很大。从医学科学与医疗行为的本质特征看,医患关系并不具备民事法律关系所必须具备的主体平等、双方自愿及等价有偿互惠互利三大特征中的任何一个特征。同时也不存在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为此,首次提出医事法既不调整横向的民事法律关系,也不调整纵向的行政法律关系,而是调整斜向的医事法律关系的一门独立的法律体系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胡智强 《学海》2011,(2):199-205
选择性执法是行政主体应对复杂的社会情势和违法行为高度不均衡分布的一种手段。选择性执法具有权力性、不确定性和目的性特征,它在使行政主体获得高度的灵活性和行政效率,有利于完成行政执法任务的同时,也牺牲了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助长了行政执法中的机会主义,并鼓励人们守法上的投机心理和行为,不利于法治。应当对选择性执法持较为严格的态度,保证其执法目的的正当性,并采取具体的方法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