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集中讨论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DK-B1的翻译与理解问题.作者利用古典语文学方法详细阐述了DK-B1的若干文本问题,在总结西方学界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 (logos)的含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赫拉克利特的具有多个层次的含义,它不仅表示赫拉克利特个人的"叙述"或"教义",而且表示超越的"理性"或"法则".赫拉克利特呼吁人们理解 ,洞察存在者之本性和真相,追求智慧而脱离愚昧,这是真正哲学式的召唤.  相似文献   

2.
本文集中讨论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DK—B1的翻译与理解问题。作者利用古典语文学方法详细阐述了DK—B1的若干文本问题,在总结西方学界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λóγοs(logos)的含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赫拉克利特的λóγοs具有多个层次的含义,它不仅表示赫拉克利特个人的“叙述”或“教义”,而且表示超越的“理性”或“法则”。赫拉克利特呼吁人们理解λóγοs,洞察存在者之本性和真相,追求智慧而脱离愚昧,这是真正哲学式的召唤。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之间的对话关乎思想的历史性。无论是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思想,还是黑格尔的思辨-辩证的哲学史,都以赫拉克利特为开端性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之间"为对话提供"中介"。黑格尔从辩证法与哲学史的统一出发,把赫拉克利特规定为哲学的开端,但这一"开端"尚未满足哲学的主体性要求。海德格尔则在赫拉克利特的开端性中看到了另一种"尚未",即我们尚未满足开端的要求。两者之间的差异为我们理解哲学史提供了富有张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Auseinandersetzung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有四重含义:(1)阐释赫拉克利特残篇53中的polemos,我们将其翻译为"对峙";(2)海德格尔与西方欧洲形而上学的"对置";(3)海德格尔与海德格尔的"对质";(4)跨文化对话、交流意义上的Auseinandersetzung。以论述海德格尔思想中Auseinandersetzung的多重含义为主线,我们引出古老中国文化是否构成希腊-欧洲思想的"他者"以及将来可能发生海德格尔意义上的Auseinandersetzung的"同一个世界"问题。  相似文献   

5.
相比于对being问题的反思,学界对becoming的关注则较少,西方形而上学直到尼采和海德格尔才重新审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试图通过追寻这位古希腊哲学家为形而上学重新谋求出路。分析比较赫拉克利特的"生成"思想与《易传》的"生生"思想可知,赫拉克利特的becoming思想仍然受制于巴门尼德being思想,而《易传》的"生生"思想所建构的天地人三才的思维模式以及它对于人自身的思考,是值得西方形而上学认真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赫拉克利特不仅仅思考宇宙论问题,也关注人类社会和知识问题。本文从文本分析入手,从古典语文学的角度考察了赫拉克利特残篇的语言风格,据此重构了赫拉克利特思想的主要方面。首先分析赫拉克利特论变化、秩序等宇宙论问题,强调他主张一切具体事物都是流变的,但是事物的变动、转化有其数量、比例和秩序,因此作为整体的世界是有秩序和统一的。其次探讨赫拉克利特如何以此为基础阐明了人类知识问题,他既强调知识的经验来源,又强调通过logos来直觉地、归纳地把握世界的总体性和普遍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常常主张自己没有知识,但是在某些场合又声称知道某些事情;如何解释这个矛盾,成为不少学者关心的话题。作者在梳理了当代英美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某种诠释。在语义辨析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古希腊语的认识动词和知识名词是多义的,而且不能在动词与名词间进行直接转换。当苏格拉底表示自己"认识"某些事情时,可能仅表示"意识到""确信"之类的意思,而他在否认自己拥有知识或智慧的时候,通常指缺乏关于某个领域的"专家知识"或者对于某件事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9,(4)
中国古籍中"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实",表示三种关系的统一:"言""物"或"名""实"的统一;"言""心"或"言""意"的统一;"知""行"的统一。"诚信"的价值内涵,则可以从场域条件、律例约束和向度要求三重维度来理解;"诚信"价值观的践行则可被概括为保持"敬"的态度、采用"仁"的内容与方法、坚守"行"的实质,由"敬"出发,表现为仁义的行动。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7,(3):191-196
随着加拿大历史学家卜正民《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一书中译本的出版,抗战史中涉及沦陷区的研究再次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沦陷区"头面人物"与占领军"合作"(或"通敌")重建秩序的现象,作者进行了非民族主义、非意识形态的叙述与分析。如何理解这种来自外部的修正主义历史叙事,关涉"中华民族"自我理解与建构的实质问题。不同于作者的人道主义叙事框架,本文依据近年相关的出版物及具体的语境,对相关问题尝试给出一种新的政治理解。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儿童反语理解的发展趋势及错误类型发现:(1)6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反语讲话者的态度和话语含义,但直至10岁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能力仍在发展中。(2)6~10岁儿童主要的错误类型是把反语解释为"真诚话语",理解水平越低,该倾向越明显;理解水平越高,则越倾向于把反语解释为"谎话(或欺骗)"。  相似文献   

11.
《汉语大词典》等释"鄞鄂"为"边界""形体"义,并认为《参同契》中的两处"鄞鄂"亦是此义.此释有两处不足:首先,"鄞鄂"的内涵要比上述释义丰富得多;其次,以《参同契》句子为例不妥,《参同契》之"鄞鄂"在炼丹术中是专门术语,有其特定的专门语义."鄞鄂"源自垠鄂写法,垠鄂包括凹凸状纹饰、开放空间或器物、某空间的四周高起貌等含义.后两种含义为各种词典所无,但它们恰恰决定了"鄞鄂"用作道教炼丹术语时的含义,即表示炼内丹的神室和炼外丹的容器.而《中华道教大辞典》及其他专业词典将"鄞鄂"理解为元神和根蒂等,是借代或是其他比喻的修辞方式,或是空间重合的另外说法.  相似文献   

12.
<正>新约作者在引用旧约历史典故时,常常会溢出原来的含义,给典故以新的理解,即将历史事件当做新约的预表,旧约是影子,新约是实体,旧约是表象,新约是实现。这种新旧约的对比在保罗的著作中尤为明显,"摩西的帕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保罗在《哥林多后书》3章里提到,承当新约执事的凭据,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字句"是第一层含义,文字都有其本义,意指实体世界的某件物品或精神世界的某种状态,例如"猫"这个字的本义是一  相似文献   

13.
常旭旻 《世界哲学》2017,(2):132-140
亚里士多德最早从逻辑规则出发批评赫拉克利特违反了矛盾律。当代西方学者借助数理逻辑手段进一步揭示了亚里士多德这一批评的逻辑意义,认为赫拉克利特对立矛盾学说之所以犯下逻辑错误,在于将对立面界定为同一性关系。本文通过流变学说对事物自身矛盾对立面的展现,认为赫拉克利特从经验观察的归纳出发提出了对立面之统一性而非同一性的论述,并进一步分析了赫拉克利特所揭示的互为矛盾事物的相互联系及其相互作用,认为赫拉克利特最终在事物生成、变化的宇宙论层面阐明了对立面的统一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美国哲学协会大会上雅凯特对欣蒂卡的发言"哲学研究:问题与前景"所做的评议,认为就当代理论哲学而言,哲学的当今进程或未来方向都不存在任何焦虑。作者反对哲学目前处于方法论上的危机状况的提议,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是哲学涉及的问题是长期的概念难题,原则上不能通过任何自然科学充分解决;第二是对于人类价值观的恰当理解只能随自然科学对现象经验事实的不断完善的理论化和工程控制而增强并变得更为紧迫,而从不能被后者代替;第三是困扰哲学家的论题并未消失,它们对于每一代人都具有新的含义和特有的紧迫性。作者对欣蒂卡关于哲学现状的担忧补充说,哲学中过于狭窄的专门化趋势的确引人担忧。  相似文献   

15.
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抽象劳动"概念的合法性与内涵仍有待澄清。本文简略梳理了学界理解这一概念的三种路径:思维抽象路径把抽象劳动理解为具体劳动的共性的思维概括,却带来难以区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缺乏社会和历史维度等问题;交换抽象路径把抽象定位于市场交换,突显了抽象劳动的历史与社会维度,却有把价值的源泉放在交换领域中的嫌疑;劳资抽象路径进一步从劳资关系来理解抽象劳动,抽象被定位于资本对劳动的抽取或提炼,却带来重新界定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关系等挑战。最后本文提示了一项有待开展的预先工作,即细致梳理"抽象"一词的含义与用法:抽象的基本含义是分离,而不是无差别化。  相似文献   

16.
宫睿 《世界哲学》2017,(2):59-66
意志自律是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概念,但学界对此普遍持有一种"行为者的同一性"理解,即认为意志自律的充分条件就是道德法则的服从者与道德法则的创立者具有同一性。本文作者认为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它会在意志中引入他律的可能,从而无法表达出意志自律应有的道德性含义。相反,本文作者认为只能以"行为的同一性"作为康德意志自律概念的本质特征,它是指在意志自律中,服从法则的行为与给出法则的行为是同一的,这种行为的同一性只能就纯粹实践理性自身活动才可理解。只有通过"行为的同一性"解释,才能表明意志自律与道德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当代印度的"城里人"身份应在既有的世界观———如包容观以及与之相对的主张排斥的观点———语境中去理解,应在从"道德"方面而不是从目的方面去诠释合理性的语境中去理解。作者主要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是否能够脱离开与"城市"普遍相连的物质特性来定义"都市"?是否有一天可以把"城市规划"定义为生活方式?在思考一个城市及其人口、经济乃至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式时,是否可以脱离开对国内政治、世界经济和环境变化对全球非城市地区的治理或影响的分析?作者最后指出,我们应该回到作为整体论学科的人类学上,应该回到下列观点,即城市、乡村或其他类别都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在人类和社会史上是盘根错节的。  相似文献   

18.
如何理解"宗教"与"宗教信仰自由"?前提是需要重新分析和审视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和道德伦理赋予"宗教"、"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西方历史与语境下的含义,并成为这一含义的理论基础。而在全球化时代,自由主义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解释不再无懈可击。本文意在区分我们所身处的时代与此前时代,自不同的维度理解既有概念,视"宗教信仰自由"为一个探寻的概念,丰富与发展"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以增强其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4~7岁是儿童理解时间概念的关键阶段,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儿童时间概念的获得方式。实验1和实验2采用时间词对比的方式发现儿童在4岁已经获得时间概念的等级含义;4~5岁儿童在数字与时间词等级不一致的对比类型条件下,时间概念判断的正确率显著低于"一样"和"一致"两种对比形式;6~7岁儿童三种对比类型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实验3采用空间映射的方式发现6~7岁儿童能够与成人一样区分时间概念之间的比率,时间概念定义学习有助于儿童精确理解时间概念。结果表明儿童先理解时间概念的等级含义,再通过学习定义理解时间概念的数量含义。  相似文献   

20.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在阳明心学框架内,将其"良知"仅仅理解为知善知恶或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会使行为者的道德行为缺少合理动因。而以一种整体性的解读方式,将王阳明的"良知"理解为一个包含道德主体、道德规范和道德能力三个层面含义在内的整体观念,将使得"良知"观念能够为行为者的为善去恶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