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黄海德 《中国道教》2003,4(5):23-27
香港是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地区的宗教信仰相当普遍,在全区600多万人口中,有大约六成以上的人信仰中国传统宗教———佛道儒教。道教在古代传入香港以后,逐渐成为香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今香港六大宗教组织之一。香港道教团体众多,影响广泛,现有大小宫观一百多处,信众数十万之多,不仅为广大民众提供心灵和精神的寄托,并且在教育、文化、医疗、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贡献颇多,在香港本地的居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自改革开放以来,香港道教界加强了同内地道教的联系与交往,香港最大的道教联合组织“香港道教联合会”经常组…  相似文献   

2.
三台县云台观为北方真武大帝道场,也是明代四川蜀藩王府主要修醮之所。通过对云台观纪念真武大帝诞辰而举行"祖师会"的宗教社会学考察,可以看到道教真武信仰在四川地方社会中的广泛流布与持续影响。民间传说中真武大帝所具有的降福、禳灾、护民、降雨、护生等神性功能满足了信众的多方需求,体现出道教在地方社会信众中鲜明的信仰特征。"祖师会"所体现出的时间上的集中性与态势上的群体性,以及在不同信众的性别与年龄上的分布特点,也为研究地域宗教文化的传播以及现代道教在乡土社会中的发展特点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神道教形成的视角来考察神道教文化软力量起源,认为日本神道教的特征、神道教的发展历史和神道教力量的发挥密切相关。文章从六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神道教文化的力量,包括众多信众的追捧,丰富了民众的生活,加强了社会和国家的组织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增进了集团和地区的团结,并对现实社会发挥影响等。但是,它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价值观与思想体系的完整性上,无法和佛教这样的世界性宗教相比拟,因此容易被右翼势力所利用。  相似文献   

4.
<正>庙会是宗教文化和群众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教圣地的武当山,每年都会在"三月三"真武大帝圣诞日举行盛大庙会活动,四面八方信众、游客纷至沓来,场面蔚为壮观。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办会经验,总结道教庙会的功能和办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供参考。道教庙会的社会功能庙会起源于上古祭祀仪式,在数千年传承中逐渐与道教文化相融合,使道教庙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庙会形式。武当山自明代开始就有盛大的庙会  相似文献   

5.
青云亭为明清之际马六甲华人领袖“甲必丹”所创建,兼具华人神庙与治理华人事务官署的双重功能;而《六十甲子灵签》是青云亭用以供华人信众进行签占活动的签谱,因与该亭所祀主神“观音菩萨”相配合,又名《观音灵签》.这部签谱传自中国沿海闽南地区,随着移民的步伐传入东南亚以后,为适应海外华人的信仰需求与生存需要,被赋予了具有海外华人宗教文化特征的“神性”解读与丰富内涵,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族群、施行教育、传播文化等多种作用,长期以来对该地区华人族群的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道教正式传入朝鲜半岛是从7世纪高句丽接受唐朝的道士与《道德经》及天尊像开始的。但道教与由中国传入的其他宗教不同,并没有以宗教的形式在朝鲜半岛落脚。尽管如此,道教传入朝鲜半岛以后,从各方面对韩国文化还是产生了诸多影响。考察韩国道教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其具有如下特征:一是韩国的道教并未能发展成为独立的宗教形态;二是韩国的道教以神仙思想为核心理念;三是韩国的道教以内丹修  相似文献   

7.
正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历经数千年,形成了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在新形势下,道教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值得我们认真探索。近年来,海南省道教协会结合自身特点,着眼大局,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海南毗邻东南亚国家,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尤其是这些地区华侨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深厚,道教以及与道教传统关系密切的信众占多数。他们在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环境中,往往将道教作为自己民族文化的标志和凝聚力的象征。据不完全统计,东南亚地区现存道观1000多座,道教信众约2000万。近年  相似文献   

8.
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省份之一,与祖国宝岛台湾仅一海之隔。春秋时属越,战国属楚。是我国历史文化较为集中之所,同时,也是宗教文化荟萃之地。道教在福建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深深扎根于地方文化、民众生活和传统习俗之中;同时,也传播至台,对台湾和东南亚等地起到了一!一分深远的影响。现从福建道教的历史源流及其社会影响等作一简要探索。一、源流及发展福建道教源于秦汉,盛于唐宋。在中国道教尚未正式形成之时,早期道教的方仙道、黄老道已经活动于福建。据《异仙录》载,位于福建崇安的武夷山…  相似文献   

9.
清初随着战乱平息,移民涌入,重庆城中全真道依托宫观有所恢复和发展。晚清开埠后,重庆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在庙产兴学、乡村建设及废除迷信等社会运动影响下,受民国政府支持,全真道道士采取了制定章程规则、联合部分正一道徒及政商工医各界信众成立协会的形式,试图进行现代转型。然而这一转型并未真正完成,重庆市道教会并未将广大信众联合起来共同行动,并难免受袍哥帮会文化影响。尽管如此,以重庆市道教会会长张圆江为代表,少数教内精英的革新意识及行动,仍促使全真道由侧重个体修炼、靠香火及仪式服务生存的传统组织,逐渐向吸收社会各阶层参与、具备自养能力并能维护自身权利,兼重社会服务、参与抗战,适应城市生活并增强国家认同的现代宗教社团转型。  相似文献   

10.
全真道以"新道教"的身份自元代以后即跻身于道教正统,而自清初传入岭南地区的全真道,随着教团自身的衍化并与岭南地方宗教信仰的融合涵化,形成了"新全真道"这一当代宗教形态。对岭南"新全真道"现象的深入辨析,折射出中国道教的历史衍变与当代境遇,亦是对中国道教思想传统进行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