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以及价值取向等也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对包括宗教在内的文化意识形态也产生深刻的影响,推动它们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和变革。作为古老的世界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新的世纪必须与时俱进才能继续生存并  相似文献   

2.
试论高校的性道德教育胡玉华,刘双伦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婚姻观念、性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何适应这一变革的需要,社会上的性健康教育已经启动,有关人士谓之为“补课”。学校,尤其是高校,能否给性道德、性健康教育一席之地?本文仅...  相似文献   

3.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经济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将会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作者从求实观念、道德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分析了这种变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古巴比伦人的宗教节日--"新年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在古代美索布达米亚的公共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美索布达米亚不仅有全国性的神,而且每个城市又有自己的守护神。上至国王,下至奴隶,人人都要受到神的意志的支配。与此相适应的是美索布达米亚的多神教的宗教观念。宗教仪式作为人们宗教观念的表现形式,也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日常生活中占  相似文献   

5.
历史发展到今天,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其人口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结构和生活环境均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文化、科学和技术的长足进步,长期影响人类精神世界的宗教神学观念,逐渐失去了原先的魔力;另一方面,现代生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生活和社会问题日趋复杂。在这种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里,人们的各种适应性障碍以及一系列新的家庭心理和行为问题应运而生。家庭心理咨询与辅导事业愈来愈引起人们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年会,于1986年11月12日至14日在乐山市召开,着重讨论了改革中的观念变革问题。观念变革的理论依据第一种意见是经济基础决定论。认为我国正在深入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经济基础的调整、变革,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以后,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包括观念的变革和更断。第二种意见是思想碰撞论。认为人们的观念变革是通过观念自身的碰撞发生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是为观念变革提供条件,提出要求,造成可能性,而观念变革要由可能变成现实,由潜在到充分显现,一定要通过主体思维或观念自身的矛盾运动,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具体  相似文献   

7.
宗教问题,确切些说是对基督教进行批判的哲学解释,这实际上早就是马克思在学术上最感兴趣的中心问题。在当时的德国,人们往往借宗教问题来讨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那些轰动一时的重大问题,而人们对黑格尔宗教学说的态度,人们关于基督教起源的某种哲学观念以及关于基督的历史真实性的争论等等,往往能反映出他们的政治立场。马克思和鲍威尔的密切合作,马克思想写宗教艺术论文的打算和他那篇贯穿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信教群众原始宗教观念趋于淡薄,赕佛活动中出现的实用性,不同年龄群体的人们在佛事活动中的差异性,以及小乘佛教神职人员参加生产劳动,消费行为发生的变化和某些宗教规范出现的松弛状态等方面,对当代西双版纳傣族宗教生活世俗化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由神圣化转向世俗化是当代中国各民族宗教生活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黄夏年 《法音》2007,(4):30-32,33-37
近代中国,封建制度被推翻,整个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佛教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相应发生着巨变。以太虚大师为首的佛教界人士,为了改变人们头脑中对佛教是“鬼的宗教”与“死人的宗教”的观念,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并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同时,佛教界为了培养人才,兴办佛教教育和文化事业蔚然成风,使中国佛教开始走上复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从近代到本世纪,美国的宗教自由保护从强调基督教之于美国社会的重要性转到立足宗教作为个人信仰的本质。建国阶段,国父们将基督教视为美国的立国基础,给予特殊的尊重和保护,基督教因此成为事实的国教。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国家不能持有特定的宗教立场乃至道德立场,宗教的特殊价值随之减弱,宗教本身也逐渐成为个人的选择。人们从个人信仰和个人选择的角度来认识宗教自由的价值,宗教自由逐渐从宗教的自由过渡到个人信仰的自由,隐私权的观念相应产生。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哲学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宗教问题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问题,宗教批判也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但是,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的命题,还是向人们昭示了宗教批判在马克思思想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不仅继承了以马丁·路德、莱辛、歌德等为代表的德国宗教批判的思想传统,而且也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如鲍威尔、施蒂纳等将一切在政治、形而上学、法律、道德的领域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观念都归入宗教观念的传统:“政治制度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宗教的领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  相似文献   

12.
"宗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现代宗教学背景下的宗教概念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本土宗教观念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既具备西方文化特质,又具有中国传统思维特征的中国化的宗教概念。中国近代宗教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事件,而是中西方文明冲突的结果,是传统思想在现代语境中的挣扎和变革,是西方文明在传统环境中的妥协和调适,是传统中国社会接受西方观念制度的一个缩影。近代中国宗教观念的形成以儒教地位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变迁为切入点,最终落脚于对以中国佛教为主要样本的中国宗教形式的考察。特殊复杂的背景下形成的宗教概念具有超学术层面的价值取向,其形成对近现代儒释二教及其他中国传统宗教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机械论到有机论:文化观念变革与唯物史观研究中的问题刘福森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以及对现实世界理解(理论)的理解,都是在文化观念的自发支配下进行的。观念不同,理解也就不同。文化观念变革的深层基础是实践,而其直接根源则是科学的发展。因此,研究文化观念的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的论述,追述了宗教观念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总地位,宗教观念演变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信仰宗教的总效果。宗教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古代社会的总理论,指导着国家和社会生活,同时也是人类思想的皮壳;宗教观念的演变就是人类思想皮壳的蜕变,反映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人类信仰宗教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原始宗教、国家宗教还是世界宗教,总体上并没有满足人类的需求也没有改变人类的总体状况,只有摆脱神祇思想的束缚,诉诸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人类才创造出了巨大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悠长而深重的刻痕,并逐渐演化为人类的社会意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宗教的历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也在对自然界认识深化的过程中,不断冲破宗教的樊篱,把文明推向更高的阶段。一、宗教禁忌是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产生于人类的远古时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发生、发展不能给予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现象的无知,对梦境和死亡现象的不理解,产生了万物有灵和灵魂观念。他们认为,人的思维和感觉不是身体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略论宗教世俗化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的现代化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宗教观念,导致宗教神圣性逐渐衰退,亦即世俗化.这使得传统的宗教价值体系正日益减弱,并进而对宗教的社会功能演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对于宗教网站的研究,是宗教社会学研究在线宗教现象的重点内容.本文重点分析了宗教网站的场所特征存在于三个方面:一,由于互联网时代宗教时空的变革,宗教网站成为了宗教赖以生存的一种新型的时空;二,宗教网站具有典型的场所精神;三,人们在其中诗意地栖居,能够获取在一般宗教场所中同样的场所体验.  相似文献   

18.
现代末期的宗教及其未来在新千年降临之际 ,宗教正在经历某些彻底的变革 :首先一个变革就是世俗化过程[1] 对于各种传统宗教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种世俗化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从基督教开始 ,在今天和未来将依然这样进行下去 ,但它并不干预作为一个制度和公共因素的宗教的没落 ,更不必说作为一个私人现象的信仰的没落。我们正在经历的 ,毋宁说是伴随社会 文化的深刻变形而发生的作为私人领域的宗教信仰和作为制度因素的宗教的一个巨大变革和适应过程 (利翁 ,2 0 0 2 )。这种变革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大众传媒和消费社会的胜利以及全球化过程 (库尔…  相似文献   

19.
近十余年来,我国宗教研究的显著走势是把宗教视为一种文化,予以全方位、多层次、多视点的综合研究。这一走势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宗教观念的转变不无关系。 回顾已走过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以往的宗教研究是有成绩的,但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方法论上的单一。人们大多从哲学或宇宙观的单一视角来看待宗教现象,从而不适当地强调了宗教唯心论的负面影响,凸现了唯心与唯物、信与不信教的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历久不衰,影响深远,普遍的社会现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我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时常是伴随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产生和发展并受到制约的。同时,它也对各自相应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各个领域发生影响。宗教信仰德,不但影响教徒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还规范教徒的社会行为:宗教仪式则维护了宗教活动的基本规范、价值和宗教感情。佛教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基督教提出“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等等,藉此陶冶教徒的人格,同时也主导着教徒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