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以160个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由父亲和母亲分别报告自己感知的婚姻质量、教养能力感、青少年的亲社会和问题行为,以探讨父母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并检验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亲和母亲报告的婚姻质量越好,青少年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越多,问题行为越少;(2)父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在父亲报告的婚姻质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母亲的教养能力效能感在母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另外,母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在母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为边缘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河南省某市四所幼儿园大、中、小班共196名学前儿童及其父母和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家庭系统理论,采用父、母填写的父母感知协同教养量表和亲子关系量表、母亲填写的儿童早期同胞关系质量问卷和幼儿教师报告的儿童行为量表探讨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在父母感知协同教养与学前儿童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母子冲突和母子亲密分别在母亲感知协同教养与同胞冲突和同胞温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父子冲突和父子亲密分别在父亲感知协同教养与同胞冲突和同胞温暖间起完全中介作用;(2)父/母子冲突和同胞冲突在母亲感知协同教养和儿童攻击行为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父子冲突和同胞冲突在父亲感知协同教养和儿童攻击行为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303名2~6年级小学生为被试,通过测查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认知评价和儿童问题行为,探讨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并针对认知因素在婚姻冲突影响儿童问题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比较认知中介和认知缓冲两种模型。结果发现:认知评价在儿童感知的婚姻冲突与其内部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儿童感知的婚姻冲突直接影响儿童外部问题行为。最后,结合认知中介和认知缓冲模型的本质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采用父母养育倦怠量表、关系评估量表、父母共同教养的关系感知量表和亲子关系量表,对416对中小学生父母进行施测,以探讨父母养育倦怠与亲子关系的关系及婚姻质量和共同教养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父亲的养育倦怠明显高于母亲的养育倦怠水平。(2)父亲和母亲的养育倦怠可以分别显著预测自身的亲子关系,两者之间都显著负相关。(3)父亲婚姻质量在养育倦怠和亲子关系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而母亲婚姻质量在养育倦怠和亲子关系之间部分中介作用不显著。(4)父亲的婚姻质量和共同教养在父亲养育倦怠和亲子关系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母亲的婚姻质量和共同教养在母亲养育倦怠和亲子关系之间也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父母婚姻质量、情绪表达、教养行为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采用夫妻适应量表、父母情绪表达量表、教养行为量表和长处量表对贵州省某市2所1~6年级的442名学龄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2)父母积极情绪表达和接纳陪伴教养行为在婚姻质量和儿童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包括积极情绪表达独立中介作用、接纳陪伴教养行为独立中介作用和积极情绪表达-接纳陪伴教养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3)链式中介效应存在儿童性别差异。因此,改善婚姻质量、增加积极情绪表达、持亲和教养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亲社会行为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300个三至六年级双亲家庭中的儿童和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版和家长版教养方式问卷、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通过响应面分析法探讨了母子感知到的教养方式差异与儿童抑郁的关系,并使用标准分差法计算感知差异,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母子依恋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母亲感知到的权威型、独裁型教养方式显著高于儿童感知,而纵容型教养方式则显著低于儿童;(2)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正向线性预测儿童抑郁,独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负向线性预测儿童抑郁,纵容型教养方式的感知差异对儿童抑郁没有显著预测作用;(3)母子依恋质量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和儿童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在独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对儿童抑郁的预测中没有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306名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考察了教养能力感在父母心理弹性和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间的中介作用,同时检验了父母自尊对该路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父母心理弹性可直接预测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2)教养能力感在父母心理弹性和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心理弹性与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受自尊的调节,即心理弹性对教养能力感的预测作用在自尊水平较高的父母中更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家庭系统论的溢出假说,以376名初中生作为被试,采用父母婚姻冲突问卷、学业倦怠问卷和父母共同教养问卷,探讨父母婚姻冲突、父母共同教养对初中生学业倦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婚姻冲突中的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因子与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不支持型父母共同教养与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支持型父母共同教养与学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婚姻冲突与不支持型父母共同教养呈显著正相关,婚姻冲突较高的父母在共同教养中表现出更多不支持的教养行为;(2)不支持型父母共同教养作为单独变量在父母婚姻冲突与学业倦怠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母亲正念与幼儿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正念养育和亲子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对480名4-6岁幼儿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由母亲填写正念注意知觉量表、正念养育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和幼儿困难与长处问卷。结果发现:(1)母亲正念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幼儿问题行为;(2)正念养育在母亲正念和幼儿问题行为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亲子冲突在母亲正念和幼儿问题行为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正念养育、亲子关系(亲子冲突和亲子亲密)在母亲正念和幼儿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母亲正念对幼儿问题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祖辈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祖父母参与幼儿生活状况调查问卷、亲职压力简表、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和儿童社会能力与行为评价量表,对691名幼儿及其母亲和祖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祖辈参与教养与幼儿社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2)母亲育儿压力和母亲教养效能感在祖辈参与教养和幼儿社会能力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母亲育儿压力、母亲教养效能感在祖辈参与教养和幼儿社会能力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多个省市选取364对幼儿父母,采用父亲教养投入问卷、婚姻满意度问卷和协同教养问卷分别测查父亲教养投入、父母婚姻满意度及协同教养状况,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父母的婚姻满意度、协同教养和父亲教养投入三者间的溢出、补偿和交叉效应及协同教养在父母婚姻满意度与父亲教养投入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溢出、补偿和交叉效应同时存在于婚姻满意度、协同教养与父亲教养投入三者之间;(2)以协同教养的团结或一致维度为中介变量时,父亲的协同教养行为可完全或部分中介父亲婚姻满意度对父亲教养投入的影响,母亲的婚姻满意度和母亲的协同教养行为对父亲教养投入均没有影响;以协同教养的冲突或贬低维度为中介变量时,父母的婚姻满意度直接对父亲教养投入产生影响,父母的协同教养行为不存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父母婚姻质量、协同教养和SDQ问卷,对416名初中生进行6个月的追踪测试,考察父母婚姻质量与协同教养之间的溢出效应及其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父母婚姻质量与协同教养之间不仅存在同时溢出效应,而且存在滞后溢出效应;(2)在同一时间段内,父亲婚姻质量通过父亲团结性协同教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3)母亲婚姻质量不仅在同一时间段内,而且在不同时间段内通过母亲的冲突性、贬低性协同教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因此,父母婚姻质量通过协同教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起着长期的、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宁波市四所中学初一至初三共537名学生为被试,以问卷调查法考察父母婚姻冲突与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关系,同时探讨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作用是否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结果发现:(1)心理韧性在父母婚姻冲突与青少年抑郁情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社会支持调节了父母婚姻冲突通过心理韧性影响青少年抑郁情绪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和后半路径。研究结果揭示了父母婚姻冲突影响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内部机制,对增强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强度以及减少抑郁等情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与个体-环境交互理论,研究考察了父母情绪表达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内化问题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儿童迷走神经活动的调节作用。研究选取155名6~7岁小学儿童为被试,运用便携式生理多道记录仪采集儿童静息与任务状态下的心电(ECG)与呼吸率,换算出基线RSA与RSA反应作为迷走神经活动的指标,采用母亲报告的《婚姻质量问卷》、《家庭情绪表达问卷》和《儿童行为量表》测评父母婚姻质量、父母情绪表达及儿童内化问题。结果发现:(1)父母婚姻质量负向预测小学儿童内化问题;(2)父母消极、积极情绪表达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小学儿童内化问题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小学儿童迷走神经张力(基线RSA)调节父母消极情绪表达与儿童内化问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婚姻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儿童内化问题,同时会通过父母情绪表达间接地影响儿童内化问题。另外,较高迷走神经张力能够缓冲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对儿童内化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压力知觉量表、心理韧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抑郁量表考察压力知觉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调查了中部地区5所大学746名大一到大四学生。研究显示:(1)心理韧性在压力知觉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了这一中介过程,调节了压力知觉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压力知觉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可以通过降低大学生的压力知觉水平、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来减少其抑郁。  相似文献   

16.
以3045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父母协同教养问卷青少年评价版的父亲卷、青少年依恋问卷中的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分问卷、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情绪性维度进行测量,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协同教养的生态模型和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发现:(1)父子依恋在父亲协同教养的团结、贬低行为与青少年同伴依恋之间发挥中介作用;(2)青少年的情绪性在父子依恋影响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情绪性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具体而言,当青少年情绪性升高时,父子依恋对青少年同伴依恋的促进作用减弱。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完善协同教养的相关理论,对加强青少年家庭中的父亲协同教养行为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母亲报告法,对474名学前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考察完整家庭中父母婚姻质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以及儿童努力控制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 父母婚姻质量对学前儿童的外显和内隐行为问题均有即时的负向预测作用;(2) 儿童的努力控制对其当前、后期的外显和内隐行为问题均有负向预测作用;(3) 第一年儿童的努力控制对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成立。  相似文献   

18.
We examined marital conflict, parent–child conflict, and maternal and paternal depression symptoms as mediators and moderators in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fathers' and mothers' problem drinking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 community sample of 6–12-year-old boys and girls and their mothers, fathers, and teachers participated. Marital conflict, parent–child conflict, and maternal depression symptomatology each functioned as a mediator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ther's problem drinking and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and maternal depression symptoms accounted partially for the link between father's problem drinking and children's social problems. For mother's problem drinking, marital conflict, parent–child conflict, and maternal depression symptoms each mediated the association with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problems. Further, parent–child conflict explained partially the link between mother's problem drinking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and marital conflict accounted fo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other's problem drinking and social problems. When the mediators were simultaneously examined, parent–child conflict was the most robust mediator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al problem drink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and maternal depression symptomatology was the most consistent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problem drinking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Further, parent–child conflict and paternal and maternal depression symptoms each interacted with parental problem drinking to moderate some domains of children's adjustment. The significant moderation effects indicate that parent–child conflict is a robust vulnerability factor for internalizing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