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应激-易感模型为依据考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采用巴瑞特冲动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环境量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对902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旨在考察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对大学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冲动性特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杀意念;(2)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在冲动性特质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和冲动性特质的直接作用受家庭环境的调节。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环境与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歧视知觉对留守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662名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抑郁、愤怒、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两两显著正相关。(2)歧视知觉不能直接影响留守青少年攻击行为,但存在四条显著的间接路径:愤怒的简单中介作用;道德推脱的简单中介作用;抑郁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愤怒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抑郁、愤怒和道德推脱在歧视知觉与留守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冲动性特质量表、青少年遭受校园排斥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自杀意念量表对63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冲动性特质对高中生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校园排斥在冲动性特质与高中生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冲动性特质经由校园排斥影响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受生命意义感的调节,随着生命意义感的增加,校园排斥对自杀意念的效应逐步减弱。冲动性特质可以通过校园排斥增加高中生自杀意念强度,而生命意义感能有效降低校园排斥对自杀意念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师生关系和自尊在中学生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使用亲子依恋问卷、师生关系量表、自尊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北京地区八所普通中学的273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亲子依恋、师生关系、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2)中学生亲子依恋不仅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而且还通过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师生关系—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父母忽视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父母忽视量表、自尊量表、希望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对全国七个省份八所中学共845名初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忽视、自尊、希望和自杀意念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且父母忽视对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尊和希望在父母忽视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忽视通过三条路径影响自杀意念:一是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希望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自尊-希望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父母忽视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文辉  姜枫 《心理科学》2023,(2):347-354
为探究小学生学习压力和自尊在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本研究收集小学生学习压力问卷、自尊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和学业成绩的数据。结果发现:(1)小学生学业成绩能够正向预测学业自我效能感。(2)学习压力和自尊在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3)链式中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群体呈现部分中介作用,存在三条中介路径:学习压力的单独中介路径、自尊的单独中介路径和学习压力与自尊的链式中介路径;男生群体呈现完全中介作用,只有两条中介路径:自尊的单独中介路径和学习压力与自尊的链式中介路径。  相似文献   

7.
任志洪  江光荣  叶一舵 《心理科学》2011,34(5):1106-1112
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404名中学生,对其施测核心自我评价量表,我的班级问卷和抑郁问卷,应用无约束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和结构方程中介效应检验技术,分别考察了核心自我评价在班级环境与抑郁关系间的调节与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核心自我评价对班级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竞争三者和抑郁之间的关系起着调节作用,但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不佳;(2)核心自我评价在班级环境与青少年抑郁间起着中介作用,其中核心自我评价在竞争与抑郁间关系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儿童期情感忽视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以及控制感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控制感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对重庆市两所高校共83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儿童期情感忽视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2)控制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儿童期情感忽视与抑郁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控制感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儿童期情感忽视与抑郁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各维度的效应皆成立。本研究考察了儿童期情感忽视对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家庭教养方式的改善及大学生抑郁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社会排斥与冲动性消费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社会排斥量表、名人崇拜量表、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以及冲动性购买倾向量表,对8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家庭月收入和每月生活费后,社会排斥显著正向预测冲动性消费;(2)名人崇拜在社会排斥和冲动性消费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在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及直接路径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有助于对大学生冲动性消费的理解和干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冗思、核心自我评价与初中生抑郁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问卷、冗思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问卷以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67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冗思和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核心自我评价呈显著负相关;核心自我评价与冗思、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冗思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2)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不仅对初中生抑郁具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而且能够通过三种间接效应对抑郁产生影响,即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冗思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感恩问卷、正性情感负性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抗挫折能力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86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 以考察中学生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以及社会支持与抗挫折能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1)中学生正性情绪显著高于负性情绪;(2)中学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抗挫折能力相关显著;(3)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 中学生感恩直接负向预测负性情绪;社会支持和抗挫折能力在感恩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抗挫折能力在感恩和负性情绪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感恩能通过作用于社会支持和抗挫折能力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张进辅  赵永萍 《心理科学》2006,29(5):1222-1225
从与其父母间具有差异的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本研究自编了重庆市中学生价值观量表,并对重庆市的中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自编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重庆市中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显著的性别主效应和年级主效应,学校区域和学校类型均不存在主效应;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在某些维度上存在主效应。(3)中学生与其父母的价值观在多个维度上都存在差异。在六个主因素中,学生最看重自我方面,而家长最看重家庭。次因素中,学生最看重的是家庭气氛、平等、独立和隐私,家长最看重的是家庭气氛、家庭责任、平等、知识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感觉寻求量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非适应性问卷和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对519名工读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情况以及感觉寻求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比例为51.1%,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问题很严重;(2)感觉寻求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具体而言,感觉寻求会增加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压力性生活事件对感觉寻求与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效应以非适应性认知为中介变量。研究结果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良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生物生态学理论和自我控制资源模型,采用整群取样法抽取湖南省7所城市7所中学初一到高三学生共3648名,使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青少年良心问卷、特质自我控制量表和自我调节疲劳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童年期不良经历负向预测中学生良心;(2)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中学生良心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中学生良心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不良经历不仅是影响中学生良心的重要外部因素,而且还会通过影响特质自我控制和经由自我损耗对中学生良心产生间接作用;减少和避免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心理的冲击,提升其特质自我控制水平,降低其自我损耗,是预防中学生良心失守和提升良心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浙江省三所全日制高中选取348名高一到高三的学生为被试, 采用集体上机填答的方式实施问卷调查, 考察家庭环境对高中生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探讨自主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使用描述检验、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 结果发现:(1)男生的情感自主显著高于女生, 感知到的家庭亲密度水平显著低于女生;(2)家庭环境和自主与积极发展呈显著正相关, 与消极发展呈显著负相关, 积极发展与消极发展呈显著负相关;(3)家庭环境对积极发展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对消极发展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且对积极发展的预测作用显著高于消极发展;(4)总体上, 自主在家庭环境和高中生积极、消极发展的关系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自主在家庭环境和积极发展间的中介作用在男生和女生样本中均达到显著水平, 而在家庭环境和消极发展间的中介作用在男生样本中为完全中介, 在女生样本中不显著。研究结果为从家庭角度促进高中生的积极发展、降低消极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基于家庭系统论的溢出假说,以376名初中生作为被试,采用父母婚姻冲突问卷、学业倦怠问卷和父母共同教养问卷,探讨父母婚姻冲突、父母共同教养对初中生学业倦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婚姻冲突中的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因子与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不支持型父母共同教养与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支持型父母共同教养与学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婚姻冲突与不支持型父母共同教养呈显著正相关,婚姻冲突较高的父母在共同教养中表现出更多不支持的教养行为;(2)不支持型父母共同教养作为单独变量在父母婚姻冲突与学业倦怠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尽管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自杀发生于学校背景中,但目前较少有研究考察校园氛围是否会影响以及怎样影响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企图。本研究旨在检验校园氛围的不同方面(教师支持、同学支持、自主机会)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企图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10所学校2758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匿名填写家庭功能问卷、社区问题问卷、校园氛围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自杀意念与企图问卷。回归分析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和社区问题后,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均能显著负向预测自杀意念/企图,自主机会对自杀意念/企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自尊在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与自杀意念/企图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因此,实践工作中应重视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对青少年自尊的塑造作用,进而减少自杀意念/企图。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了父母在亲子沟通上的差异 ,并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家庭环境系统中各因素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 :( 1 )初中生的亲子沟通没有年级差异 ;初中生在与父亲的沟通内容上、与母亲的沟通时间和态度上存在性别差异。 ( 2 )父母教育水平对亲子沟通的直接影响很小 ,它主要通过对家庭结构的影响而对亲子沟通施加影响。父母与孩子长期形成的亲子关系质量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 ;家庭结构影响父亲与孩子的沟通 ,而很少影响孩子与母亲的沟通。 ( 3 )家庭功能对亲子沟通也具有影响力。其中 ,情感反应既影响父子之间的沟通质量也影响母子之间的沟通 ,总的家庭功能影响母子之间的沟通质量 ,而不影响父子之间的沟通。 ( 4 )亲子沟通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9.
采用学习氛围量表、主观社会阶层量表、学业调节问卷和修订的课堂投入问卷对121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根据主观社会阶层得分在3分以下、6分以上的标准,筛选出491名典型低阶层(374人)与高阶层(117人)被试,考察教师自主支持与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关系,以及学生自主动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家庭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教师自主支持与初中生的学习投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自主动机在教师自主支持与初中生的学习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家庭社会阶层在教师自主支持影响初中生自主动机进而影响其学习投入的过程中起到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具有良好全国代表性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数据库,使用多水平建模,分析了来自全国100个区县421所学校的心理环境特征对10826名小学4~6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途径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4~6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及学业成绩中分别有10.0%和33.3%的变异来自学生个体以外的学校因素。(2)在控制学生年级、性别、家庭背景和学校所在地、师资、学校学生总体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等基本特征后,学校总体和学生个体知觉两个层次的学校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影响均显著大于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与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相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作用相对较强。(3)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受到学校所在地、学校师资水平、学校学生总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调节。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处于师资水平较低、平均家庭年收入较低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具有相对更强的保护作用;对处于农村、师资水平较低、平均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相对更强的保护性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具有重要影响,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仅部分中介其作用;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强度受到学校所在地、师资水平和学校学生总体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