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湘萍  李绍元 《世界哲学》2007,(5):79-82,90
约翰·罗尔斯认为,万民法是一种关于权利和正义的原则和准则,是用于国际法和国际实践中的世界正义,现实乌托邦学说则是一种走向世界正义的合理的政治总念。罗尔斯的现实乌托邦学说兼有普世主义和特殊主义的双重特征,始终飘摇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表现为一种新自由主义式的带有现实关怀的国际道义主义。  相似文献   

2.
协定道德一直是契约论的主题,然而如何解释人们服从道德的理由而维系其稳定性 ,一直是人们需要面对的解释难题。大卫·高塞尔在承继一种“不受欢迎”的霍布斯传统的 基础上,力图通过行为类型的重构,以一种“有约束的最大化者”来确证服从问题的非政治 性的“道德解”,在实现实践理性与效用最大化的一致性的同时,确立道德的理性基础而抵 御怀疑主义。然而这种区别于“康德—罗尔斯”的解释路径,通过“透明性”的假设来解决 稳定性问题,同样面对如何通过理性测试而克服行为倾向的条件性,以弥补在理性自利与道 德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在《万民法》中对国际领域的人权进行了探讨。《万民法》中的国际人权与《正义论》中的国内人权相比,在人权的内容、基础以及辩护逻辑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罗尔斯并没有像启蒙思想家那样将人权建立在本质主义的人性基础之上,而是在政治建构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给予人权以现实主义的功能性解释。这种解释是结构主义和政治性的,而非本质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罗尔斯所确立的国际人权清单构成了国际宽容的底线,也是国际正义的基本逻辑前提。罗尔斯的国际人权观及相关正义逻辑遵从了其政治辩护中的两个核心要素:政治性的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政治本体论。  相似文献   

4.
张桔 《世界哲学》2015,(4):116-124
道德怀疑主义的回溯论证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即由“是”推出“应当”是逻辑上无效的,而道德自然主义者否认这个前提。马克·内尔森提出了两个反例来试图证明:“是”与“应当”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鸿沟;我们能够基于由“是”到“应当”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但是,对他的论证的考察表明,即使他的反例成功地证明“是”与“应当”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要么由于我们不能确证地相信那些作为前提的事实命题,要么由于我们的确证仍然依赖于某些隐藏的道德预设,因此,我们也不能够用类似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总之,道德自然主义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批驳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对人的道德能力持怀疑主义态度,甚至否认一切道德,摈斥德行,公然宣扬非道德主义;另一方面是对一切社会道德价值普遍表示怀疑,认为非道德活动似乎是人类生存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否认道德规范的客观根据,道德虚无主义日益加深,对道德进步逐渐丧失信心。在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中,存在着两种趋  相似文献   

6.
道德怀疑主义的回溯论证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即由"是"推出"应当"是逻辑上无效的,而道德自然主义者否认这个前提。马克·内尔森提出了两个反例来试图证明:"是"与"应当"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鸿沟;我们能够基于由"是"到"应当"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但是,对他的论证的考察表明,即使他的反例成功地证明"是"与"应当"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要么由于我们不能确证地相信那些作为前提的事实命题,要么由于我们的确证仍然依赖于某些隐藏的道德预设,因此,我们也不能够用类似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总之,道德自然主义~①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批驳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7.
戴维·米勒所建构的现实主义的全球正义理念虽然为民族自决和对民族同胞的偏爱情感提供了空间,但其理论仍然面临许多难题:作为其全球正义关怀之终极单元的人的概念(即需要帮助的受动者和具有选择能力的行动者)既缺乏足够的规范内涵,也不具有“自由而平等的世界公民”概念所具有的那种普遍性,难以成为全球正义理念的人学基础;综合个人道德与制度伦理双重视角的全球正义进路误解了全球正义的约束对象,把基于自然人格的自然义务与基于法理人格的人为义务混为一谈;强调国内领域与国际领域之截然二分的情境主义的二元论正义观忽视了国内正义与全球正义之间的本质联系,低估了人类道德进步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张智 《道德与文明》2021,(1):145-151
德位相符最符合儒家的政治要求,但仅注意到德位相符,会使我们忽视儒家对德位之间紧张关系的深刻认识.实际上,除了德位相符外,儒家尚有有德无位、德超越于位与守德弃位的看法.其中,德超越于位是根本,另外三种则为其衍生.儒家这四种德位关系都强调德对位的优先性,其真正用心是以道德来规范限制权力.相较于现代政治倾向于政治与道德相分离的观点,儒家关于德位关系的思考显异其趣.  相似文献   

9.
怀疑主义难题的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怀疑主义难题的解决有重要意义.康德把怀疑主义难题的未决看做是"哲学的耻辱"[1],奎因则指出:"休谟的难题就是人类的难题."[2]鉴于怀疑主义难题的重要性、怀疑主义难题批判的必要性以及目前国内研究的相对缺失,本文将对西方知识论中所提出的解决怀疑主义难题的方案进行批判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个人主义的道德或伦理致思与柏拉图式的整体主义社会利益分配方案似乎本应是相互隔绝的,但是罗尔斯硬是把它们扭合在一起,于是,他的理论就显得极为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最鲜明地体现在他对"应得"这一概念的描述中。分配正义中的应得是制度性应得,而惩罚正义中的应得是道德应得。批评者认为罗尔斯无法自洽地主张这种不对称性。罗尔斯主张分配正义中的应得要受休谟式的自然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审查,而惩罚正义中的应得,由于其基础是与自然主义的世界相隔离的"自然"的道德义务,则被免去了要面对休谟式的怀疑主义追问的负担。而如果自然主义和道德主义可以并存,分配正义中制度性应得概念和惩罚正义中的道德应得概念就不矛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