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29所高中阶段学校763名教师的问卷调查,主要研究了教师应对效能和工作压力对教师职业枯竭的预测作用。分析结果表明:(1)应对效能对教师的职业枯竭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信程度、胜任力对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认知枯竭的预测作用显著,胜任力和认知水平对个人成就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工作压力对教师的职业枯竭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导致教师职业枯竭的工作压力因素有:领导与管理、工作负荷、考试升学因素、人际关系;(3)通过对工作压力和应对效能的联合考察能够更好地预测教师的职业枯竭。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王芳  许燕 《心理学报》2004,36(5):568-574
该研究提出了中国教师职业枯竭表现的新维度——知识枯竭,检验了四维度枯竭模型在中国的有效性。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679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枯竭状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差异,并探讨了职业枯竭各个维度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男教师、教龄在11~20年的教师枯竭程度较高。从社会支持对于教师枯竭的缓解作用来讲,来源于学生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情感型支持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变革型领导、教师社会情感能力、教师幸福感和教师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变革型领导量表、社会情感能力量表、幸福感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对北京791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变革型领导与教师职业倦怠显著负相关;(2)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在变革型领导和教师职业倦怠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教师幸福感在变革型领导和教师职业倦怠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和教师幸福感在变革型领导和教师职业倦怠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变革型领导不仅是直接预测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而且变革型领导还能通过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和教师幸福感这两个内部因素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教师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692名中小学教师作为被试,探讨教师职业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机制。结果发现:(1)专家型教师在职业人格得分上显著高于新手、熟手型教师,体现出与教师职业更匹配、更具适应性的人格特点;(2)职业人格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显著,职业人格可通过影响工作投入程度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工作投入在二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职业人格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新手职业人格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熟手大部分通过工作投入影响主观幸福感,而专家完全通过工作投入影响主观幸福感。研究表明,教师职业人格可通过提高工作投入程度,进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编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问卷对东北地区6所高师院校师范生进行了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1)在教师职业能力成熟度方面,师范生表现为知识准备比较充分,但有关教师专业技能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2)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的发展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递增;(3)女生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显著高于男生,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县镇和城市学生,并且省属普通高师院校师范生比省属重点高师院校师范生做了更充分的教师职业能力准备。  相似文献   

6.
应用工作压力、职业枯竭和职业承诺问卷对中小学教师2114人进行调查,主要探讨职业承诺对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的情绪衰竭、非人性化、认知枯竭具有显著正相关,情感承诺、规范承诺与职业枯竭具有显著负相关;教师职业承诺以及所包括的情感承诺、留职承诺、规范承诺对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不同教龄段教师在职业枯竭不同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法,以839名公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公费师范生政策满意度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考察公费教育政策满意度、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以及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结果发现:(1)公费教育政策满意度显著正向预测教师职业认同;(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结果预期在政策满意度和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完全中介支持性政策满意度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部分中介限制性政策满意度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本研究通过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解释了公费教育政策满意度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路径,为提升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书讯     
本书是作者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专著。共分文化观、形上学、心物论和哲学史4篇15章。第一篇“文化现”包括“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与其文化多元主义”(第1章)、“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与马克思·韦伯中国文化现”(第2章)、“冯友兰的《新事论》及其文化观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第3章)、“新理学的现代化论与现代性思维的反思”(第4章);第二篇“形上学”包括“熊十力体用论的宇宙论”(第5章)、“马一浮哲学的理气体用论”(第6章)、“冯友兰新理学哲学要论”(第7章)、“冯友兰《新理学》形上学之检讨”(第8章);第三篇“心物论”包括“熊十力《明心篇》的明心论”(第9章)、“马一浮哲学的心物  相似文献   

9.
智慧与美德是独立但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针对其关系,以往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基于个人经验和文化观念进行了大量规范性层面的理论思辨,但仍存在理论分歧(线性论、阈值论、从属论),且缺少以定量方法为主的描述性层面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基于实验的关于“智”与“仁”双向因果关系的探索。未来研究可以借鉴实验伦理学的范式,着眼于研究特定领域、特定情境下智慧与美德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智慧与美德关系的研究,并探索其潜在的认知神经机制。如何统一智慧与美德关系的“应然”与“实然”的研究,是接下来需要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智者必怀仁?智慧与美德的关系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琳  许百华 《心理科学》2005,28(3):761-767
智慧与美德是独立但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针对其关系,以往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基于个人经验和文化观念进行了大量规范性层面的理论思辨,但仍存在理论分歧(线性论、阈值论、从属论),且缺少以定量方法为主的描述性层面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基于实验的关于“智”与“仁”双向因果关系的探索。未来研究可以借鉴实验伦理学的范式,着眼于研究特定领域、特定情境下智慧与美德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智慧与美德关系的研究,并探索其潜在的认知神经机制。如何统一智慧与美德关系的“应然”与“实然”的研究,是接下来需要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   总被引:205,自引:0,他引:205  
文章回顾了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全文分四部分进行介绍。第一部分介绍其概念以及相关量表;第二部分对工作倦怠方面研究的发展过程做一简介,主要涉及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所关注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对工作倦怠产生影响的因素,分为工作特征和个体特征两方面的因素;第四部分补充介绍一些解释工作倦怠成因的理论模型。最后,文章在第五部分加以总结评述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间隔六个月的三波纵向设计,对国内263名企业员工的工作倦怠、工作要求、工作资源进行测量,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企业员工工作环境的动态变化和倦怠体验的相互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基线水平后,工作要求增量正向影响工作倦怠增量,工作资源增量负向影响工作倦怠增量;而工作倦怠增量进一步对员工所处的微工作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工作要求进一步增加,工作资源进一步降低,因此易形成“工作环境恶化→工作倦怠加剧→工作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因果关系回路。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采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教师情绪劳动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62份。结果发现,工作压力可以直接影响职业倦怠,也可以通过情绪劳动和工作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职业倦怠。本研究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扩展了资源保存理论和工作需求?资源模型,为中小学教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领导效能、工作满意度在情绪智力与农村小学校长职业倦怠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采用情绪智力量表、领导效能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对258名农村小学校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情绪智力会负向预测农村小学校长职业倦怠;(2)领导效能是情绪智力与农村小学校长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变量;(3)工作满意度是领导效能与农村小学校长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变量。因此,领导效能和工作满意度在情绪智力与农村小学校长职业倦怠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这些结果对于农村小学校长职业倦怠的预防与干预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了322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人口学变量和工作压力、行动控制风格、行动控制策略对其工作倦怠的风险预测能力,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各心理变量间的关系,从PSI理论角度诠释了倦怠形成的机制。结果发现:中专、高级职称、中高压力水平、低行动控制策略和状态导向是导致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危险性因素;行动导向者的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及行动控制策略运用水平显著好于状态导向者;工作压力、行动控制风格对工作倦怠的直接效应显著;行动控制风格和行动控制策略在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间起中介作用。因此,PSI视角下的工作压力-工作倦怠模型能够更有效地解释工作倦怠的形成机制;借助PSI理论构建的干预训练,有助于预防和缓解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6.
郑晓旭  陈娇  骆瑒  孟慧 《心理科学》2019,(2):350-357
本研究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领导-成员交换理论,采用两时点追踪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了313份数据,探讨了员工的社会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在社会自我效能感和工作倦怠之间有着显著的中介作用;领导-成员交换社会比较调节了社会自我效能感通过领导-成员交换关系预测工作倦怠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7.
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20名处级干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工作倦怠的关系以及时间效能感在时间监控能力和主观幸福感、工作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的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能力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主观幸福感与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时间效能感对时间监控能力与主观幸福感、工作倦怠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即时间监控能力既可以通过时间效能感影响主观幸福感和工作倦怠,也可以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和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8.
Chen H  Wu P  Wei W 《Psychological reports》2012,110(3):801-819
Previous studies of job burnout are discussed and three types of job burnout are presented and compared. Various studies of job burnout were reviewed in terms of participants, burnout situation, and root cause. Next, the framework of job burnout antecedents was reformulated, including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s, work, and individuals. Three types of job burnout-organizational weakness-caused burnout, work weakness-caused burnout,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caused burnout-were posited based on the root causes contributing to job burnout. Finally, the three subcomponents of job burnout were compared on availability, concealment, universality, severity, duration, diffusibility, and changeability. Root causes of job burnout should be attended to in job burnout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programs.  相似文献   

19.
Building up on the socially induced model of burnout and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we examine how burnout can transfer without direct contagion or close contact among employees. Based on the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we propose that perceived collective burnout emerges as an organizational-level construct (employees' shared perceptions about how burned out are their colleagues) and that it predicts individual burnout over and above indicators of demands and resources. Data were gathered during the first term and again during the last term of the academic year among 555 teachers from 100 schools. The core dimensions of burnout, exhaustion, and cynicism were measured at th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level. Random coefficient models were computed in a lagged effects design. Results showed that perceived collective burnout at Time 1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burnout at Time 2 after considering previous levels of burnout, demands (workload, teacher-student ratio, and absenteeism rates), and resources (quality of school faciliti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erceived collective burnout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work environment that can be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burnout.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心理控制源在特殊教育教师工作要求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整群抽取252名特殊教育教师接受量表测量.结果:(1)工作要求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工作要求、职业倦怠与心理控制源之间呈显著相关;(3)心理控制源在工作要求与职业倦怠间起着中介作用;独立的中介效应检验中,三种控制源(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机遇)在工作要求与职业倦怠间都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综合模型中,工作要求主要通过有势力的他人这一中介与职业倦怠产生联系,同时也与职业倦怠间存在直接效应.结论:心理控制源是工作要求预测职业倦怠的部分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