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实践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开展,过去一直被忽视的主体-客体问题,在哲学界引起日益广泛的关注。大家在探讨和研究的基础上,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不少有益的见解。尽管这种探讨还是初步的,但已开始显示出我们研究工作的生机和乐观前景:正是在这种探讨中酝酿着认识论研究的新的进展。当前,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这项研究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使其更加有力地促进认识论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引入哲学,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既奠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也奠定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为回答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挑战,科学地、唯物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看作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此对实践本身的理解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首要问题。我们以往关于实践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成为“热点”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从理论本身的逻辑说,是十余年以前关于实践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继续。这个探讨的展开,反过来又要求并一定会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从目前讨论进展情况看,尽管存在着某些分歧,但强调科学理解的实践观点对于解央主体性问题的重要意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将认识论和历史观两个方面的探讨结合起来,已成为多数论者的共识。从更深刻的意义来说,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或者是否承认,主体性问题之成为“热点”,归根到底是反映了当代实践的迫切需要。攻克改革实践中的难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实现社会生活的科学管理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自觉调控,粉碎敌对势力实行“和平演变”的阴谋,乃至解决生态、能源等等全球性问题,都使人们作为认识主体和历史主体的主体性建设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了。因此,本刊今年第2期开辟“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这个专栏,不仅是根据理论本身的逻辑,要把主体性问题作为实践这个总题目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为深入地开展研究和讨论,而且也是出于将当前实践中最紧迫的问题转化为哲学研究课题的需要,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不言而喻,加强主体性研究,这个任务本身就要求从事这一研究的主体强化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当然要体现在对各种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潮和倾向作毫不敷衍的积极思想斗争中。然而,在这种批判中要充分地体现自己的主体性,仅限于指出这些思潮和倾向的错误还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拿出正确的东西去克服错误的东西。因此,批判应当是建设性的。理论上的错误倾向,归根到底都是现实矛盾的反映。在批判中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就要善于把被错误思潮歪曲地反映出来的种种现实问题转化为我们正面研究的课题,并给以富有说服力的透彻说明。批判错误倾向,回答现实问题,促进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本来是科学研究工作中辩证的统一过程中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方面。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内部的意见分歧,也只有在回答现实问题的探索中才能逐步解决。马克思说得好,理论对立本身的解决,不仅仅是认识的任务,而且是实践的任务。许多意见分歧的是非,单靠理论上的争论,往往不容易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究竟哪一种意见符合客观真理,在用来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时,才能最终见分晓。同时,为了在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中切实作到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基础理论研究,我们哲学工作者需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关心其他学科的探讨。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点上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联系哲学理论和现实生活的中介环节。例如前几年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就需要从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高度来解决。因此,需要开展多角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视野的扩大,广度的拓展,多学科的协作,将有助于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简讯集纳     
青海省哲学学会1987年年会于十月中旬举行。会议讨论了哲学发展趋势问题。有人认为自1978年以来我国哲学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主体性的觉醒”,这表现在历史观和认识论两方面。历史观的“觉醒”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改革实践的需要,而认识论的“主体觉醒”则是由于吸取了当代科学新成果和西方先进思想成果,加强了对“认识选  相似文献   

5.
客体主体化与价值的哲学本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价值问题,本是科学历史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过程中,对价值理论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然而,有关这方面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还不能说已经获致完满的解决。譬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我们正确地界定价值的哲学本质、科学地理解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客体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价值与评价、“是”与“应该”、价值观念与人的实践活动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乃至整个社会变迁的关系?怎样从马克思的“活动的改交与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的思想出发,揭示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与非对象化这一内在矛盾的不断展开及其解决和价值的发生、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探讨价值标准的更演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建构并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以指导改革实践?价值问题的探讨与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美学、伦理学乃至文化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什么,如何运用马克思的“两个尺度”的思想,揭示真、善、美之间统一的现实基础,从而克服价值理论中的相对主义、实用主义而又不陷入绝对主义的窠臼?等等。从唯物史观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出发,自觉地将价值问题的哲学探讨与当代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是理论服务于实践的需要,也是价值理论能否不断跃升层次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同时,亦应看到,价值问题涉及众多学科。因而,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对于科学地理解并有效地解决价值问题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了。  相似文献   

6.
规律、必然性与人的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篇文章从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与应然性、必然与自由三个层次考察了必然性范畴;进而在考察必然与自由的关系时,不仅注意到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还考虑到价值关系,力求在此基础上阐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探索主体能动性和客观必然性“契合”的机制。这种探讨在方法论上有一定的启发性,提出的问题是有意义的,需要结合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作更深入的研究,展开充分的讨论,以便更加透彻地理解并丰富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离开这一对基本范畴或者混淆这一对范畴的界限,就会动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曾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拟对我们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论证和展开。  相似文献   

8.
随着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展开,交往问题,以及一向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或许可以说,这是研究取得新进展的一个征兆。从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已经能够看出,把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展开深入研究,对于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深刻理解这个实践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联系,对于深化人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价值的本质、文化的本质和结构、主-客体关系和主体性等范围广泛的课题的研究,对于科学地解决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等问题,从世界普遍交往的高度高瞻远瞩地把握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怎样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本刊把交往问题列为“实践与主体性问题”这个专栏的重要讨论内容,希望得到更多学者的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探讨中医现代化问题;讨论了中医学的现实和理论危机以及当前对中医现代化的若干不正确认识;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方法分析中医学的本质,认为中医学的两个本质在于面向“状态”和充分依赖机体自我修复能力的治疗方式,中医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坚持这两个本质特性而扬弃传统中医中的古代哲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现代化可能的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探讨中医现代化问题;讨论了中医学的现实和理论危机以及当前对中医现代化的若干不正确认识;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方法分析中医学的本质,认为中医学的两个本质在于面向"状态"和充分依赖机体自我修复能力的治疗方式,中医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坚持这两个本质特性而扬弃传统中医中的古代哲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现代化可能的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1.
实践的逻辑:从哲学到社会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2 0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首先是围绕实践概念展开的 ,而重新解读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时代背景 ,就是现代化的社会实践运动。可以说 ,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重新解读和对中国社会状况的体认是同步展开的 :1 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使实践范畴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生活而非经典理论成为判断历史进步的试金石。与之相应 ,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经济建设取代阶级斗争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潮。 80年代初围绕异化和人道主义展开的讨论则将实践理论研究进一步引入社会历史领域 ,实践的历史观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哲学园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但是,就方法论的研究来看,虽然曾一度出现过方法与方法论讨论的热潮,可实质上并无大的进展。相对于其他方面,比如认识论、历史观的研究,要落后得多。倪志安同志的新作《哲学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出版,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弥补了这一缺陷。  相似文献   

13.
认识论的研究如何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认识论研究者深思的一个重大问题。笔者认为,认识论繁荣的必由之路,就是迅速实现从普通认识论到文化认识论的转换,把人的认识当作认知文化进行研究,从文化学的视色审视所有古老的和新生的认识论问题,尽快构筑文化认识论的理论大厦。普通认识论是笔者使用的一个新概念,用以指称那种离开文化,从纯粹认知的角度研究认识(即把认识当作纯粹认知进行研究)的认识论。它一般探讨下列五个问题:认识的源泉问题,即物质世界与主观认识的关系问题;认识的可能问题,即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关系问题;认识…  相似文献   

14.
自从本刊去年第7期开设“关于价值问题的探讨”这一专栏以来,得到了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热情关心和支持。从讨论的情况看,价值理论研究与科学历史观的关系,显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包括若干层次的子问题,诸如:怎样理解价值与社会历史规律的关系,社会历史的主客体及其矛盾运动与人们的价值选择的关系;如何认识价值标准与评价标准的关系,价值标准与真理标准的关系;在价值问题上,怎样在克服相对主义的同时,又避免陷入绝对主义的窠臼;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交往的普遍化”过程中,如何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人们的价值追求的关系,从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活动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作用、首创精神;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深入、全面地把握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进步的尺度的思想,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并有效地处理效率与公正、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等方面的关系问题具有怎样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如此等等。如所周知,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个历史观的问题。价值理论与科学历史观的关系之所以成为当前价值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固然说明问题本身有相当大的难度,另一方面恐怕与我们长期以来的研究态度、研究方法的某些欠缺不无关系。可以预料。只要我们全面、细致、深刻地把握科学历史观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纠缠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深入地探索,揭示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地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关这方面的讨论一定会有较大的进展。这,也是在当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面之一。  相似文献   

15.
哲学发展不能回避本体论问题。因为不管是谈论世界观问题还是认识论、历史观问题,总得有一个立论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这就是所谓“本体论”问题。因此,我认为本体论争论的出现和展开,正是哲学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研讨深化、开始触及实质的一个表现。(一) 讨论问题首先要明确概念。本体论(Ontology)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本义是关  相似文献   

16.
在国外关于认识论去向的讨论中,有两种意见值得重视。一是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奎因提出的认识论科学化趋向。他认为,认识论应成为专门研究认知过程、规律、方式的自然科学。二是当代西德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认识论扩大化倾向。他认为,认识论要与整个人类文化融合。从理论体系上说,中国当代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有直接联系,其发展有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继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并以此为基础,吸取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研究成果,突破认识论即知识论的陈见,使认识论研究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各方面联系起来,在理论深化发展的同时,成为具有行为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原则。第二,以严肃、科学的态度准确了解现代自然科学对认知过程、思维机制、智能模拟等问题的研究进展及成果,注意吸取脑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术界有人提出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两门不同的科学,但对认识论的独立这一主题并没有作专门研究。本文试图对认识论独立的必要性、可能性作一初步探讨。一在现行哲学教科书里,哲学内容包括四大块: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对于唯物史观,尽管人们仍尚未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其独立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有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从康德的“世界公民”、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个人”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思想的历史演变,进而认为,康德哲学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它是近代哲学主题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的完成者,更主要的是它开启了近代哲学主题由认识论向历史观的转变这一“新的哲学变革”;黑格尔哲学以其“宏大的历史感”和否定性辩证法使历史观的探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则使历史观真正奠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完成了近代哲学主题由认识论向历史观的转变。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现汽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实质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88年4月30日,北大哲学系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就主客体问题举行了一次小型讨论会。着重讨论了“实践本体论”和“主体性原则”问题。有的同志认为,用“实践本体论”代替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倒退。从马哲史看,最初,世界观是包括在历史观中的,讲历史观必然涉及到世界观。在这意义上把“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认识论在当代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从不同的方面寻找自己生长点的趋势。比如,有人着眼于认识过程中的思维整合现象及思维内部微观机理,于是产生了“微观认识论”;有人致力于探索认识论与哲学历史观的内在联系,因而诞生了“社会认识论”。近几年来,社会认识论在我国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成为认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我手头即有三本国内出版的关于社会认识论的专著:景天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