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口子的事儿,有时说不出个什么理儿来。”这话,我不只一次听说过。其实,这也不是说夫妻之间就没有什么原则了,就可以不讲原则了。只是说,夫妻相处,还是应多讲情,少讲理。因为,好多在理的事儿,没情却做不到。好多不讲理的人自认理亏,却是因为却  相似文献   

2.
刘行 《天风》2016,(8):21-22
正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可是,有这么一对普通的夫妻,在大难来时没有各自飞,却选择了携手比翼双飞。他们的感人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这对患难与共、风雨并肩的恩爱夫妻就是林四弟兄与蒋霞美姊妹。林四弟兄与蒋霞美姊妹是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下沙镇胡书村人,他们从小在一起长大,不仅同村,且同龄、同信主。两人到了谈婚论  相似文献   

3.
上中专时,我们班主任老师长得很丑:一半脸儿白一半脸儿黑。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教书先生,却有一位很漂亮的太太,这让我们大跌眼镜,也让我们对他们夫妻的结合怀有浓厚的兴趣。年终岁末,班里组织一年一度的联欢晚会,在联欢会上,我们就问起老师的恋爱经历,希望他能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坦白”。  相似文献   

4.
周瑞莲是彭德怀舅舅所抚养的一个孤女,彭德怀与其情同手足,假如没有意外,很可能他们会成为一对天长地久的夫妻。舅舅曾给他们定下了婚事。但不久,少年彭德怀却惜别了自己的未婚妻,从军去找穷人的出路了。瑞莲拿出两双绣着字的鞋塞给彭德怀,他打开一看,鞋上绣的是“同心结”3个字。一对恋人,就这样分别了。岂知这便是他们的永别。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例子。一对夫妻,穷困蹇厄之时,却能相敬如宾,相濡以沫,而一旦发达富裕了,反倒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甚或反目成仇,离异分手。两位友人,命运坎坷时,多能同舟共济,肝胆相照,而二人一朝或仕途坦荡,或财运亨通,却多是你我猜忌,互挖墙脚,终至决绝断交。  相似文献   

6.
导言:为什么我越来越不理解对方了,为什么我们之间争吵越来越多,为什么我们拥抱在一起却觉得距离那么远?我身边有一对夫妻结婚十几年了。他们刚结婚时条件很艰苦,但两个人都是很踏实勤奋的人,虽然期间大大小小的争吵不断,但日子也这样过下来了。现在孩子也长大了,条件也好了,本该是好日子开始了,但是近一段时间争吵却越来越厉害,说出来的话越来越伤人。  相似文献   

7.
选取北京389对夫妻,采用婚姻压力、婚姻质量、婚姻承诺和夫妻支持问卷,探讨了婚姻压力和婚姻质量、婚姻承诺和夫妻支持的现状,以及承诺和支持在压力对婚姻质量影响中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丈夫的婚姻质量、婚姻承诺及提供信息支持的水平显著高于妻子。(2)婚姻压力显著负向预测夫妻各自的婚姻质量,但只有妻子感知的婚姻压力能显著负向预测丈夫的婚姻质量。(3)婚姻承诺和夫妻支持的调节作用存在性别差异,即自身和配偶的承诺和支持水平,只能在妻子的婚姻压力对自身婚姻质量的预测中起到调节作用,而丈夫身上并未发现这一效应。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确实有结婚几十年,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脸都不曾红过的夫妻。他们常常被人视为典范加以称颂,但这样的夫妻毕竟是凤毛麟角。事实上,夫妻之间由于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性格、气质等差异,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不协调,进而产生冲突,导致口角,是在所难免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口角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在都市之中,出现了这样一族男女,他们显然已到了婚姻年龄,却依旧孑然一身,独来独往,形似“独身主义者”。其实并非如此,他们的档案袋中,早已填上了“已婚”二字。他们有夫有妇,甚至拥有一个比别人更为幸福的家庭。不同的是,这些夫妻实行一地分居。他们居住在同一个城市,时间和空间都为他们提供了朝朝暮暮相厮守的良好条件。但他们并不每天生活在一起。只是到了周末或某一个约定时间,才“集合”起来。夫妻在一起生活一天或一段时间,然后再“解散”。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家庭内分居”。由于家庭内分居与传统的观念格格不入,所以不为社会所理解,不过分居家庭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原因,这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空前地发展,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火车倾覆、汽车相撞、飞机坠毁、渡船出事等这些突发性的灾难正以惊人的速度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这样的恶性事故防不胜防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心理学应用领域里开始注意在灾难来临之际,谁能够使自己活下来。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1,(9):34-34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基督教国际礼拜堂于2011年8月7日,举办了首届“快乐”夫妻营会,共有50对伉俪参加。在活动中,夫妻互动,重温与上帝的盟约,学习开放自己,享受夫妻间的快乐生活,建立更稳固和谐的婚姻关系。这是一个快乐的营会,一个改变生命的营会。通过本次营会,夫妻的生命被圣灵洗涤与更新,重新立志,按照神的心意,建立基督化的家庭。每一对夫妻享受了这一天的甜蜜时光。  相似文献   

12.
提醒幸福     
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请从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骗上当……提醒荣辱不惊……先哲们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13.
家庭中究竟谁怕谁?是丈夫怕妻子,还是妻子怕丈夫?咋一听,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说荒唐,至少也有几分无聊。 从理念上讲,夫妻关系是神圣的,是一种缘份。而且一夜夫妻百日恩,少是夫妻老是伴。夫妻之间本应  相似文献   

14.
男人的谎言     
女人自古就戴上了“爱说谎”的帽子,这实在是冤枉。男人不说谎吗?历朝历代那些争权夺利谗害他人的政客,说的不都是“指鹿为马”的弥天大谎吗? 不过,撇开其他对象或场合不论,单说在夫妻两人的小天地里,我认为男人说谎在所难免,这是维系夫妻情感、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必要手段。男人对女人的说谎,从恋爱期就开始了,中国人谈恋爱,男人首先发起进攻,属于男追女的模式。当然,泼泼辣辣的飘起长发追男人的女人也是有的,但至今仍不是主流。女人喜欢一个男人,习惯于展示自己的美丽温柔,对男人施些温情,缓慢地表露心迹。男人却没有这个耐性,冒冒失失地从情壕里  相似文献   

15.
晓爱 《天风》2013,(9):I0004-I0004
廖智,原本是四川绵竹汉旺镇的一名舞蹈教师,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婆婆,失去女儿,失去双腿,不久后又失去婚姻。然而对于如此诸多的灾难、不幸,她却认为这是“生命的美意”。  相似文献   

16.
计文 《天风》2011,(4):1-1
最近几天,心头一直牵挂着邻国东瀛所蒙受的这场旷世灾难,视频中地动山摇的地震、排山倒海的海啸之后的惨状,令人颤栗,揪人心扉。在网上论坛和微博里,流淌着的民意主流是基于人性的悲悯和同情,但十分刺耳的是,一波纯由肾上腺素所支配的冷嘲热讽,甚至幸灾乐祸的声音不时响起,占比虽不高,却不是个别,够得上一种倾向。无独有偶的是,在教会里也出现了这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陈丰盛 《天风》2014,(8):36-36
有人因为钱而结婚,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有人因为钱而结不起婚,无奈只好奔向“裸婚时代”;还有人结了婚,却为钱闹离婚、假离婚.婚姻本是慎重之事,却被各种金钱利益毁了其神圣性.那么,夫妻之间该怎样看待金钱?如何管理金钱?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堂幽默     
《天风》2020,(7)
正站哪一边?一对夫妻刚刚吵了一架,妻子却还在愤愤不平,转头问她幼小的儿子:"如果爸爸妈妈吵架,你站在哪一边?"孩子想了一下,坚定地说:"站旁边!"[提示]夫妻发生冲突时,不要让孩子站队,这只能让他为难或作假。边吃边分享男人买了一条鱼回家让老婆煮,然后自己跑去看电影。老婆也想一起去,可男人对她说:"两个人看浪费钱,你把鱼煮好,等我看完回来,边吃边和你分享故事情节。"待男人看完回来时,没见到鱼,就问老婆:"鱼呢?"  相似文献   

19.
依恋内部工作模型反映了个体在关系中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虽然有很多研究证实了依恋风格与关系质量存在紧密关联,但自我和他人两个工作模型是否在预测关系质量上存在差异性尚未得到明确回答。本研究以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直接考察自我模型与他人模型分别以怎样的方式预测婚姻满意度。研究使用问卷法对112对老年夫妻的内部工作模型、夫妻依恋取向、婚姻满意度等进行了测量,采用中介模型、交叉互倚模型以及方差分析分别从被试个体、夫妻主客体效应、以及夫妻匹配模式三个分析视角考察了依恋的两种内部工作模型与婚姻满意度的关联性。结果发现,相比他人模型,老年人自我模型与婚姻满意度的关联更为密切,且可以通过夫妻依恋双维度对其产生影响。但同时也发现,老年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与婚姻满意度的关联受到夫妻角色差异的影响:对于丈夫而言,自我模型与婚姻满意度的关联更为紧密,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性主导地位有关;而对于妻子而言,他人模型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更为紧密,这可能与女性在社会互动中更倾向于关系导向有关,也可能是传统文化中的“夫为妻纲”对老年女性的影响使然。  相似文献   

20.
留有余地     
谈到夫妻的结合与离异,便想起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说夫妻是“因为彼此不了解而走到了一起,因为了解而分开。”细想这话也不无道理。 两个人相恋时,彼此都努力地展示自己的优点,隐藏自己的缺点。结果是都认定对方,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