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慧鹏 《天风》2004,(8):38-39
人人都愿得福,人人都想得福;但是却不是人人都知道得福的方法与途径。很多弟兄姊妹认为:只要求就可以得着,然而却没有得着。为什么呢?是不是我们的神失信了呢?从今天我们所读的经文中神将告诉我们书念妇人蒙福的秘诀。  相似文献   

2.
一、人人都渴望赏识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赏识是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渴望得到赏识,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  相似文献   

3.
人人都渴望健康,人人都追求健康,并常常把健康和幸福联系在一起,把健康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但对于什么是健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怎样维护健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途径。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  相似文献   

4.
周末看一档电视相亲节目,一位美丽的女嘉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看起来大约40岁,有着中年女性的成熟韵味,又有妙龄少女的活泼俏皮,一登场就博得现场男嘉宾的青睐。一报出她的年龄,大家都吓了一跳,62岁,现场没人猜对。我也不禁惊叹她的驻颜有术。她一直跟父亲生活在一起,90岁的老父亲也坐着轮椅来到现场。在跟主持人交谈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话:“我住在长沙,所以照顾父亲的福气就给了我。”就为这一句,我暗暗喝彩。  相似文献   

5.
正我很喜欢、很向往的一种状态,叫做——安详。活着是件麻烦的事情,焦灼、急躁、愤愤不平的时候多,而安宁、平静、沉着稳定的时候少。常常抱怨不理解自己的人糊涂了。人人都渴望理解,这正说明理解并不容易,被理解就更难,用无止无休的抱怨、解释、辩论、大喊大叫去求得理解,更是只会把人吓跑的了。  相似文献   

6.
服侍的反思     
《天风》2020,(10)
正"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路10:41-42)经文:路1 0:38-42这是一段大家经常讲论的经文。初看这段经文,相信大家都很难理解,马大为何受责备、马利亚因何被表扬?邀请耶稣的人最后受到耶稣的责备、什么都没做的人反而得到了耶稣的称赞,忙前忙后的人被耶稣批评、安静坐在主前的人却得着上好的福分,耶稣这样做,合情、合理吗?公平、公正吗?  相似文献   

7.
姜玉敏 《天风》2003,(3):32-33
“识己”是难的;识人要公正,不以好恶论人;人生存的状态和所遭遇的环境不尽相同,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环境相对来说会有顺有逆,那么,人应当如何处困境、处顺境呢;基督徒致力于寻求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中人人都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识人、处环境和与人相处诸方面表现出极高的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基督徒处世为人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得福的途径     
冀慎杰 《天风》2005,(10):36-37
神是我们的福分(诗119∶57),他是万有之源,万福之本。我们相信了神,他就把各样的福分赐给我们(创49∶25),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得福呢?平安之福1、要认识神圣经中提到:“你要认识神,就得平安,福气也必临到你。”(伯22∶21)我们要得平安,必须要认识神,  相似文献   

9.
人性的软弱     
王雷 《天风》2008,(24):32-33
虽然抽烟有害于身体健康并浪费钱财,但我们的社会为什么拥有大批的吸烟者呢?为什么人人都知道杀人是一件十恶不赦,是要受到法律严惩的犯罪行为,却有许多人明知故犯呢?为什么人人都恨恶自私自利,却又人人都自私自利呢……这一连串的疑问,使得  相似文献   

10.
拉丁谚语说:“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生活于芸芸众生之中,却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迷茫与孤独,许多人会感到一种群居的孤独与寂寞。感叹之余,于是发出“今生有一知己足已”的期盼。人人都在渴望真情与友谊,可惜很多人却又把自己层层包裹,生怕别人看见自己的真面目,为自己编织一个看似安全的网,实则似封闭的坟墓。也许是因为自己受过伤害,于  相似文献   

11.
刘行 《天风》2006,(16):28-29
一、引言“‘和’的右边是个‘口’,就是说人人都有饭吃,‘谐’的左边是个‘言’,就是人人都可以说话。这是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精神吧”——作家张贤亮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可以说话,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世界上还有人没有饭吃,还有贫富差别,贵贱之分。“和谐”一词涵义非  相似文献   

12.
范爱侍 《天风》2004,(3):4-5
忠心就是主对我的信任,就是蒙恩儿女应尽的本分,就是报答主恩的机会,就是主赐我的福分……  相似文献   

13.
渴望朝觐 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为 真主而朝觐天房的义务。(《古兰经》3: 97) 朝觐麦加天房,是我家祖祖辈辈的愿望。先父生前对朝觐过克尔白的哈吉极其尊敬、钦羡、仰慕,给我以深刻的印象。 16年前,我跨入了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的大门。随着对伊斯兰教的了解逐步深  相似文献   

14.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核心和精髓,人人都渴望快乐,都希望天天有个好心情。但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你认真工作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你的工作调动,眼看就要成功却前功尽弃;你的职称眼看到手,却因为意外而泡汤;你的孩子学习不好,让你十分恼火;你的家庭总是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你做了好事,人们却认为你是在讨好别人。总之,你每天都可能碰到让你烦心、揪心的事。因而总有些人常常感到烦恼、压抑、枯燥、无聊,整天闷闷不乐,有的甚至患了抑郁症。故有人仰脸问苍天:“快乐在哪里?”我替苍天回答:“快乐就在你心中。”  相似文献   

15.
历练孤独     
人人都可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人人都能够驾驭自己的孤独,与寂寞并驾齐驱。 孤独,并不单纯是独自生活,也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可能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子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  相似文献   

16.
天童寺札记     
信佛就是信自己“佛”——这个概念内涵极为丰富,但究其根本,是说人的觉悟,是一种清净圆满的觉性,明心见性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大圆满的自性,无始无终,无边无际,遍布世界,人人都有。就像《法华经》所比喻的,每个人的衣服里都藏着一颗如意宝珠,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它。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信佛不就是信自己吗?所以,当你向佛菩萨的塑像或画像顶礼膜拜的时候,你应当知道,你不是在拜神,也不是崇拜偶像,而是向人人都有的清净圆满的自性敬礼,向你自己的清净心敬礼。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然而,很多人信佛并不是信自己,仅是…  相似文献   

17.
没有捷径     
我们这个社会很浮躁,人们渴望着一夜暴富,于是,彩票成了不少人的“精神寄托”;人们都渴望不用吹灰之力就能掌握每项技能,于是,不少人常常浑浑噩噩地等待奇迹发生。  相似文献   

18.
徐耀明 《天风》2005,(6):30-33
我们相信的上帝是真上帝,他的本质是真实、真善、真美……这一切都由他而来。我们不仅人人都喜欢真善美,更主要的是要人人都体现真善美。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要爱人如己。”(太22:37-39)世人若能如此行,和谐社会就在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19.
必察     
正身边总有人成为众矢之的,提起他来人人厌恶。另有一些,人人都说好,愿意和他在一起。对于这种现象,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察,是个中性词。观察一下的意思。这句话可以如此理解:既然众人都厌恶他,就要分析分析他为何这么让人讨厌。众人都说他好,那就分析为什么都说他  相似文献   

20.
有完整与连续之美,也有断裂与残缺之美。从本质上看,残缺之美是完整之美的反动,断裂之美也是连续之美的反动。断裂与残缺是人生不幸命运与痛苦遭遇的象征。断裂残缺之美是这样一种特别的美:它是人人都想拒绝的美,却又是人人都无法摆脱的美;是人人都敬而远之的美,也是人人都最终受益的美。它与人最亲近同时也最疏远,当你领略了它的美,就会马上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断裂残缺之美最不可思议的品质,就是美在"绝处逢生"——于现实世界之绝处获得艺术与美的新生及补偿。美与艺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给了我们在这个本来残缺不全的世界上生活的信心与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