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城镇化对中国基督教的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基督教在信徒数量、城乡信徒结构、教会牧养方式、社会参与方式、宗教供需关系等方面均发生明显变化。1.信徒向城市转移,城乡基督教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基督徒大量向城市迁移,城市基督徒数量增长明显,城乡基督教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正一、城镇化对中国基督教的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基督教在信徒数量、城乡信徒结构、教会牧养方式、社会参与方式、宗教供需关系等方面均发生明显变化。1.信徒向城市转移,城乡基督教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基督徒大量向城市迁移,城市基督徒数量增长明显,城乡基督教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基督徒数量增长明显,既包括由农村或  相似文献   

3.
段琦 《中国宗教》2014,(2):38-39
有专家估计,到2025年,将有2/3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城市里。这种高速的城镇化进程对中国基督教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中国基督徒的构成将不再以农村人口为主,以往占基督徒总人口80%的农村基督徒多数将转入城镇,中国基督教信众将以城市人口为主体。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4,(5):164-168
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阐释与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而城镇化本身是一个涉及人口、经济、社会以及空间的综合性概念,实践中对城镇化理解的偏差引起城镇化演进的偏差,出现"鬼城"、城市贫穷、农民工、乡村撂荒等问题。我国城镇化道路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分割阶段、改革开放后以小城镇快速发展为标志的农村工业化阶段,以及尝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特色城镇化阶段,当前存在的显著问题是:生活方式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且远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偏差导致要素产出效率低、资源消耗多、社会问题易于发生。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效率提升、低碳绿色,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6,(4):89-95
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城镇化的发展进行城市政治学反思: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是凸显人的"城市权利"的城镇化;城镇化中的政府治理方式需要向效能治理、公正治理、统筹治理变革;而城镇化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可以在城市政治学中找到解决的方案。这些反思对于深入推进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史料记载,基督教传入中国是"三起三落","三落"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督教没有中国化。例如,景教在唐朝出现过"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盛况,可惜的只流行了210年。如今在西安碑林中,只见到唯一的一件实物——景教碑。传教士传教的途径每每都是以走上层路线为主,他们先向皇室、官员、市民讲述耶稣的故事,然后才走进农村,或者说,主要先对城市中有文化、有地位、有苦难的人讲道,没有将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与中国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开展宣教工作。当今,中国基督教徒主要分布在农村,复兴的农村教会,在不断推进中国城市城镇化的今天,开始出现萎缩,甚至不免有点危机四伏,相当一部分的农村信徒走进了陌生又繁华的城市,教会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调整他们的心态、陶冶人的情操、发扬移风易俗、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诚信、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是通过教会的教育事工开展,即基督教教育与信仰的重中和延伸,本人从南通教会的实际情况来考量,结合中国基督教"三自"原则、习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2016年4月22—23日)及其它系列讲话和香港基督教三一神学院院长、浸信会牧师林德平博士的《基督教教育课程》的有关内容,浅析基督教中国化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事工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发展与基层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6,(4):28-34
本文讨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发展战略与基层治理。新型城镇化要求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的基础是良好社区提供的人居环境。本文根据社区管理方式对现有城市社区分类的讨论,指出中国现有的五大类型的前四类社区(传统市民社区、单位社区、城中村社区、城乡接合部社区和新兴商业小区)都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冲击,第五类新兴商业小区的社区建设还在形成过程中,参差不齐,发育不全。这五类社区都不足以全面应对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挑战,提供良好的人口接纳、基层治理和市民服务。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我们有意识从社区发展的视域出发,遵循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力推动社区发展,构建以规划改造为空间基础、就业机遇和通勤为基本条件、和谐人居为生活环境、法律服务和冲突治理为手段、新型城市基层综合治理为目标的社区发展战略,以达到和谐人居的城市治理。综合城市主义理论对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2011年9月25日至27日,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八届一次牧灵与福传委员会会议在福建省宁德市召开。会议进行了牧灵与福传工作的交流;研究了牧灵与福传工作形势;审议通过了牧灵与福传委员会章程和牧灵与福传委员会文告。25日上午10时,会议在天主经的祈祷声中隆重开幕。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主教、神父、  相似文献   

9.
所谓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按城乡联动、城乡结合的原则,改变城乡分割和城乡分治的做法以及重城轻乡的倾向,维持城乡两大经济社会结构的平衡,把城市和乡村纳入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建立新型城乡协调关系。近三四十年来,经济发达国家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普遍出现向农村扩散工业,就地发展非农产业或实行兼业的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1930年,随着根据地运动的逐步推进,中共中央对革命形势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为应对党内不同路线的分歧,深入思考红军在城市工作与农村工作的关系问题,以寻乌调查为契机,毛泽东细致考察了寻乌县城的市场。《寻乌调查》深刻呈现出商民农户的困境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国情,并揭示出红军的出路蕴含于为人民探索出路之中。通过平抑地主、军阀、帝国主义等压迫势力,以农村土改运动带动县城经济,建立工农商广泛的统一战线,红军重新激活了城乡社会,也明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道路。寻乌调查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一系列的调查工作,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工作之外初步了解城市的经济运行规律,为新中国建国后处理城乡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进入新时代的当下中国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发展的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体制还没有完全被打破,城市并没有给农民工提供可以实现“举家迁移”的条件,因此,许多的农村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就被留在了农村,成为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现如今我国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涉及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还涉及到乡风文明,因此对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村婚姻家庭的影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农民外出务工对婚姻家庭的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外出务工对农我国农村婚姻家庭关系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的深入发展,农民和社会闲散人员纷纷涌向城市,他们经商、承包、做工、当保姆等,于是城市里就出现了一批农民临时工、农民建筑工、外包工、点(散)工等劳务人员,简称“四工”,“四工”进城,对于加快城市建设,促进城乡商品流通,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力,“让少数人先富起来”诸方面提供了条件,增加了活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使用“四工”上由于缺乏经验和利学管理,以至计划失控,自由放任,这支劳务大军进城后,给城市带来了日益严重的问题。本文仅以某市一家中型企业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实践为例,就“四工”犯罪心理作一些探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8,(2):147-152
19世纪的英国迈进城市化时代:工业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崛起,而城市化又给英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使人们因财富和地位的差异而分化为不同的阶层,并推动了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形成;另一方面,社会分层反过来又对城市本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英国城市格局逐渐发展成为以"贫民窟与郊区"为典型特征的城市社会地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于洋北 《美与时代》2022,(9):118-120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明体系。中华文明根源于乡村,几千年来,乡村的农耕生产方式不仅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孕育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文明兴起并兴盛,而农耕文明有萎缩之势。在新时代,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因此,从保护传统村落、重塑耕读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探讨城乡融合背景下农耕文明的传承,同时对城乡文明互鉴的历史逻辑、时代意义、实践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城市伦理研究城市社会的道德问题。城市伦理研究所运用的是结构—功能分析、城市和乡村社会结构的比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方法。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社会交往和联系的普遍性、职业分工的扩张趋势、价值主体的多元化构成了城市社会的道德机制。由此形成了城市道德的基本特征 :道德形成的共识性、价值的终极指向性、职业道德的社会化、功能上的整合性、适用的普世性、内容上的开放性。传统道德对当代城市道德既有消极阻碍的作用又有积极的构成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华西差会的教会小学在清末民国时期经历了一个兴起、发展及衰落过程,但这一过程与差会的福传事工发展趋势却并非完全同步,有其自身的特点。差会福传事工的活跃始于义和团失败之后,而教会小学的活跃则始于清末兴新学时期,二者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均发展到高峰,但之后的福传事工规模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而教会小学却急剧衰落。影响差会福传事工发展的主要是各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而影响教会小学发展的则主要是传教士基于教育事工这一传教工具对宣教事业的"边际效应"来进行博弈取舍的主观因素,本文试图对此进行讨论和探析。  相似文献   

17.
蔡博生 《天风》2009,(11):14-16
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迁移至城市,城市逐渐成为教会事工发展的重心,城市教会的牧养也愈发引人关注。而经过了若干年的牧养积累,城市教会的牧养重点也从原来单一的牧养模式开始转型走向多元,而多元的牧养模式为团契生活带来契机和土壤。  相似文献   

18.
方维慰 《学海》2014,(6):132-137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提升城镇化品质的关键环节,也是政府必须承担的公共责任,政府治理具有开放性与双向度,更加易于实现公众对于有序城市空间结构的诉求。为此本文以协同创新、以人为本、生态导向为价值取向,以城市体系建设、城市有序扩张、土地集约利用、城乡空间联动为实现路径,以规划引导、用地控制、区划调整、产业政策、住房制度、经济刺激、设施建设为杠杆工具,系统地论述优化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政府治理。  相似文献   

19.
张鑫 《学海》2004,(3):201-202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 0 0 0年8月,564页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农村城镇化也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增长空间。我国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地区集中的社会经济过程,它不仅是我国解  相似文献   

20.
王雷 《天风》2017,(8):12-13
农村教会既要看到时代的大潮,又要看到自身的处境当今农村教会所面临的问题既有新形势下的新挑战,也有以往历史遗留下的一些老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应对农村教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呢?一、农村教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一)信徒人数逐渐减少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我国的城市人口在快速增加,而乡村人口则大幅度下降,农村教会的信徒数量也就相应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