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周易》的思想对于形塑中国外交传统有着重要影响。从《周易》各卦的卦义和爻辞中挖掘其微言大义,可以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中国外交传统进行解读。以比卦与师卦、乾卦与坤卦、谦卦与豫卦、益卦与损卦为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和平发展、积极进取、顺势而为、强而不霸、合作共赢等治国理政思想,这些思想对于理解中国外交传统和当下中国外交模式、特质、魅力、变革等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孔子《序卦》充分发掘和补充了《周易》丰富的辩证思想。就“理”言,发掘出乾坤咸恒既济未济等的卦序排列内涵;就“象”言,勾勒出六十四卦按“错对”、“综反”的原则排列,强调阴阳静态和动态二气交感的矛盾统一规律和现象。同时,《序卦》作为一篇文字写定范本,能避免上古时期因简牍散乱而错排六十四卦,影响后人对《周易》义理思想的理解和阐发。由此,充分肯定《序卦》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否定前人认为《序卦》“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是后世道经养生思想之源。养生即是顺应天道、顺应人性而为《太平经》的养生思想是从《周易》继承与发展而来。乾坤两卦为《周易》中最基本之卦,二者是阴阳之象征与根本。《易·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为纯阳之卦,具至刚之性,为  相似文献   

4.
一、卦变问题的提出卦变是《周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易·泰》卦辞云:“小往大来。”《否》卦辞云:“大往小来”。《周易》所讲的大小往来,也就是阴阳二爻的变化往来。孔疏说:“阴去故小往、阳长故大来。”是正确的。而《周易》所谓的卦变,也就是由于阴阳二爻的往来变化所引起的六十四卦卦象的改变。孔子作《易传》对于《周易》的卦变思想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发挥。清代学者黄宗羲说:“卦变之说由《泰》《否》二卦小  相似文献   

5.
卦序问题是《周易》象数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孔颖达明确提出《周易》经文六十四卦次序以“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为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直接推动了《周易》上下经卦数不均问题和“观象系辞”问题的研究。上下经互变之卦的数量不均,是导致上下经总卦数不等的直接原因,而之所以如此安排又有其特殊之用意。诸卦“非覆即变”之象是作《易》者名卦和系辞的重要原则,因而较之于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序,传世本《周易》卦序应当是更为原始的卦序。《周易》经文卦序从整体架构到具体组合排布都有一定规则在其中。  相似文献   

6.
《周易讲座》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卜筮之书,但又是哲学著作。卜筮产生于无知,同时又是对无知的反抗。巫在卜筮中输入有知因素。筮已不可考,可考见的只有卦。《连山》《归藏》二易久亡,仅存《周易》。《归藏》又名《坤乾》,孔子用以观殷道,而《史记》云“殷道亲亲,周道尊尊”,以《归藏》首坤次乾,《周易》首乾次坤,反映殷周二代历史的不同思想基础。孔子著《易大传》,对《周易》进行全面、深入的思想阐发,使卜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次质变;并明确指出《周易》是“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的哲学著作。组成《周易》的四个要素是蓍、卦、爻、辞。《易大传》对这四个要素逐一作了详实的阐释。蓍的变化莫测,卦是蓍的记录,蓍与卦是形与影的关系。爻是对卦的进一步发挥。辞有卦辞(象)和爻辞(变)。在《易》的六十四卦的结构中,乾坤二卦居于特殊地位,是一个最大的矛盾统一体,六十四卦的变化发展都蕴藏在乾坤二卦之中。《易大传》的说明,可以看出六十四卦结构中存在着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周易》之组织心理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方强 《心理学探新》2006,26(4):18-21,31
《周易》中蕴涵着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文章主要从《周易》的权变观、生命周期观和《周易》对组织文化建设的启示来挖掘其组织心理思想。在论述生命周期观时,对屯卦的创业管理思想和革卦的组织变革思想进行了具体论述。从刚柔并济、居安思危和义利合一三个方面论述了《周易》对组织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孙子兵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成书最早、影响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杰出古典军事名著之一。它在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所总结的作战原则和方法,至今还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兵法经营学”在日本大行其道;美国人运用《孙子兵法》的某些原理于军事和政治;有些国家的军事院校和企业家也把《孙子兵法》列为必读之书。兵法与企业经营表面上是两种不同范畴的问题,而实际上,企业经营是一种特殊的战争,也是实力与智力的较量。《孙子兵法》所揭示的战争规律和许多哲理,对我们今天的企业经营活动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现摘其要者…  相似文献   

9.
《周易》虽是占筮之书,但也记载了许多战伐之事,遍涉战争性质、出师名义、攻守情势、战略决策、战术选择、行军纪律、作战地形、军事技能、赏罚奖惩等方面,从而构成研究周代军事历史的重要史料。透过兑卦、比卦,反战、厌战情绪跃然纸上,远离战争、回归和平是《周易》最基本的价值要求。《师》卦是周代的一部兵法总纲。六爻卦辞分别讲述用兵打仗的规律,强调用兵须正,出师有名,点将、择帅也要正,这才是带领兵众克敌制胜之道。《同人》卦则是周代部族战争曲折过程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0.
《周易》虽是占筮之书,但也记载了许多战伐之事,遍涉战争性质、出师名义、攻守情势、战略决策、战术选择、行军纪律、作战地形、军事技能、赏罚奖惩等方面,从而构成研究周代军事历史的重要史料。透过兑卦、比卦,反战、厌战情绪跃然纸上,远离战争、回归和平是《周易》最基本的价值要求。《师》卦是周代的一部兵法总纲。六爻卦辞分别讲述用兵打仗的规律,强调用兵须正,出师有名,点将、择帅也要正,这才是带领兵众克敌制胜之道。《同人》卦则是周代部族战争曲折过程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渐卦卦象的分析,并考《说文》段注“陂陀曰渐”,得出渐卦取名为渐,当取坡渐之意,进而引伸为渐进之意。又从卦爻象出发,对渐卦的卦爻辞作出分析,认为渐卦的卦爻辞是根据其卦爻象而系出,而且其整卦的卦爻辞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而展开,且其思想与《诗经》中的《鸿雁》等篇不无关系。这或可为进一步解读《周易》古经及其产生时代问题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对王弼《周易注》的影响体现在王弼的注解方法、"理"概念及其它一些概念和运用上。受《庄子》的启发,王弼"言一象一意"的三层结构既能体察卦象和爻辞之中的深意,也能突破象敷的限制,阐发其中的义理。王弼的统宗会元之理和同理异职之理丰富了"理"概念的内涵,也对以后的宋明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它一些散见的对《庄子》的引用或化用为《周易注》添加玄学色彩之余,也让《庄子》与《周易》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易经》中的蛊卦,所记述的是西周早、中期关于侍奉父母的应有态度;其丰卦,所记述的则是西周早、中期出现的一次太阳黑斑天象以及当时官方的祭祀风俗。  相似文献   

14.
乔清举 《周易研究》2007,2(6):76-83
隐遁或归隐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奇葩。通常都是把隐遁与老庄联系在一起,其实,隐遁行为产生于儒、道思想形成之前,无所谓属于道家或者儒家。传说的最早的隐遁者是许由、务光、巢父,乃是庄子的创造;有明文记载的最早的隐遁者是稍晚的有殷周之际的箕子、微子、伯夷、叔齐等人。对于他们的归隐思想,儒家和道家各自作了不同的解释。儒家的归隐思想有三个要素:守志、待时、致命,其必要条件是与政治的联系。守道而不惜其身是儒家的重要特征;道家的归隐思想则是守身,坚守心灵的自由。道家主要是以庄子论,老子与庄子又有不同。《周易》经传中的归隐思想是儒家性质的。  相似文献   

15.
帛书《衷》篇"《川》之详说"章,是研究孔子《坤》卦思想的重要文献.从目前对此章的校释研究看,很多疑难辞语未得其解,需要进一步疏通解读.在此章中,孔子以灾异观念释《坤》卦辞"先迷后得主","学人"当训觉人,使人觉悟之义;孔子以周代"保傅"制度释《坤》卦辞"东北丧朋,西南得朋,吉",以及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非吉石也,亓口口要诚与贤之胃也","吉石"当训告所,言不是告诉方所的,而是讲得贤的;"小事时说","时"当训待,言待时而说;"知勿过数","知"当训交接,指文柔之人与君主交接,不急迫,不促狭;"文人内亓光,外亓龙","龙"训宠,荣光之义,言文柔之人内藏光华,自然外显而有荣光;"隐文且静","静"当训情,言内隐文德,中心笃实.  相似文献   

16.
楚简《周易》遯卦六二爻辞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帛书本和今本<周易>经、传,探讨了楚简<周易>遯卦六二爻辞文字的隶定、句子的断句、文义的释读,在综合诸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对<周易>本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晁罡 《现代哲学》2003,(4):85-91
《十一家注孙子》汇集了自魏武帝曹操至北宋张预等11家对于《孙子》的注解。关于治国之道,孙子与儒家的思想多有相通之处,同时又各有侧重、各有特点。11位注家在注释《孙子》过程中,既阐发了孙子的原意,又融合了诸多儒家的思想观念,体现出“以儒释兵”、“兵儒整合”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虽早已有之,但《十一家注孙子》的形成无疑又加强了这种倾向,它对历史上儒兵家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弼注《易》有返归《易传》的强烈企图。从他的《周易略例》对解《易》的原则说明中,可以知道他特别重视《明象》及《明彖》,并把问题的讨论集中在阴阳符号的卦爻结构的启发上。王弼综论卦爻之义的背后则是他对天道的基本认识。由于王弼视天道为一系列的展开,所以其“意象言”之说与之成一类比的对应,由这一类比而产生了王弼在言说时独特的论述文法。在《老子注》中,“言、象、意”可以被代换成“名言、称为、无称无名”,这不但是作为一种论述的方法,而且可视为道在名言世界的一种实践。王弼既然在《周易略例》中提出“言象意”说,那么他的《周易注》是否也依此一方法而成?其次,王弼注《易》的方法,究竟使读者对《易》产生什么新的认识?凡此二点即为本文所关心之重点。  相似文献   

19.
"明德慎罚"是西周初年周公提出的重要法律思想。从《周易》古经中的类似表述来看,其已有明显的"明德慎罚"观。"明德"思想反映在《恒》九三、《益》九五等爻辞中;《临》卦中有对人民实施德教的内容。《周易》古经的"慎罚"观在西周刑罚适用原则中也有体现。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思想后来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政治和法律理论之中。研究《周易》古经中"明德慎罚"的法律观,探究它所涉及的西周法制,不仅能为我们研究西周法制提供宝贵的史料,也能更好的梳理商末周初法律思想的变化脉络,进一步印证这一思想对西周社会、政治和法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今、帛本《易传》都有一系列关于《坤》卦卦爻辞的解释,这些解释体现出了它们各自解《易》的不同义理或哲学倾向。本文拟通过对今、帛本《易传》关于《坤》卦卦爻辞的解释的对比分析,力图把握它们思想内涵的差异,并由此对今、帛本《易传》的关系尤其是对今、帛本《易传》各篇成书时代与先后的关系做出一个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