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好的竞争     
在一条小街上,有一个做早点的老爷子,一年四季都卖油条和豆浆,因为他的早点味道好,份量足,加上老爷子态度和善,生意不错,老爷子心满意足,一天下来,虽说有些累,倒也自在、开心。突然有一天,又来了一个卖油条和豆浆的小伙子,老爷子的心一下子乱了,冷冷的目光不时地往小伙子的摊位上瞟,气不打一处来,特别是每天看着将近一半的人去买小伙子的油条和豆浆,老爷子便把火气撒到了小伙子身上,认为小伙子抢了他的生意。  相似文献   

2.
分享     
“分享”原为教会中常用的词,但这词已经成为社会上常用的名词,其意义也许可用下面的故事说明: 天下雨了,几个小贩无生意。饿了,卖饼的、卖瓜的、卖辣香干的、卖杨梅的各自吃起了自己的东西,反正也卖不出去。雨不停,他们吃也不停。这样,4个人各自感到渴死、胀死、辣死、酸死!  相似文献   

3.
快乐急转弯     
禅书上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太太,整日在一个路口哭着,人们不明所以,只见她光哭着,就称她为“哭婆婆’。一天,一位禅师路过此地,见到此种情形,便不由上前打听。老太太告诉禅师,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卖伞人家,一个嫁给了卖鞋人家。每当天晴的时候,她就想起卖伞的女儿,想到她的伞眼下卖不出去,因之伤心而哭;而每当下雨的时候,她又想卖鞋的女儿,想起她的布鞋一定卖不出去,因之伤心。所以,无论晴天雨天,她便总是哭。禅师脱口便说,下雨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想你卖伞的女儿生意好,天晴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想你卖鞋的女儿生意兴隆呢?禅师的一句话,街头上就多了一个成天乐呵呵的“笑婆婆”。  相似文献   

4.
英语中犹太人(Jews)一词的词源相对来说比较清楚,它是由希腊语Ioudais伊乌德人和拉丁语Judaeus犹太人转化而来的。也有人认为它是来自中世纪法语Juieu。约公元1000年前后,在英语中出现了Iudea、Gyu、Giu、Iuu、Iuw、Iew等几个表示犹太人的名词,但最后这些词都演变为Jews。拉丁语Judeaus意为犹太人(Judean)。它的词源则要追溯到古希伯来语Yehudi耶乎迪这个词。耶乎迪是指居住在犹大部落的人。所以,犹太人Jews就是由犹太人(Judahi…  相似文献   

5.
正在日本,有这样一家豆腐店,尽管店里售卖的豆腐比平时市面上所卖的豆腐贵3倍以上,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来这家店里购买豆腐的顾客却络绎不绝,每天的销量都在10万盒以上。豆腐店的老板是一位名叫伊藤信吾的年轻人。他原是一家  相似文献   

6.
豆腐心     
大学毕业后,他没有出去找工作,也不打算考研。他回家告诉父母,说自己想创业,要去大城市卖豆腐。他出生在豆腐世家,从曾祖父开始卖豆腐,一直传到他的父母。耳濡目染,他从小对豆腐情有独钟,满怀雄心壮志,要把家族事业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狗恶酒酸     
1、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卖酒的,他的酒很醇,酒器也干净,还挂了一个醒目的招牌,可是酒就是卖不出去,最后都酸了。2、店主非常奇怪,就去请教闾里的长者杨倩。3、杨倩问他:“你家里养的狗是不是很凶猛?”店主很奇怪:“狗凶猛和酒卖不出去有什么关系吗?”4、杨倩说:“如果有人抱着酒壶来打酒,狗却冲着人家龇牙咧嘴,人家还不吓跑了?所以你的酒放酸了也卖不出去。”狗恶酒酸@郑磊 @刘玉兰~~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朋友从事营销工作多年,他有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概括了他多年经验的精华,那是一个关于杯子的故事:比如人手头有一个杯子需要卖出,它的成本是1元,怎么卖?仅仅是卖一个杯子,也许最高只能卖2元;如果你卖的是一种最流行款式的杯子,也许它可以卖到3、4元;如果它是一个出名的品牌的杯子,它说不定能卖到5、6元;如果这个杯子还有其他功能的话,  相似文献   

9.
赵必雄 《天风》2003,(10):13-13
“好撒玛利亚人”是耶稣所讲的著名的比喻之一(路10:25-37),它要回答的是有位律法师“谁是我的邻舍”的挑战性的质问。按字面而言,中国人是把它理解为住在自家附近的人家,而在犹太人是指居住在犹太人之中的外邦人。这显然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位敢于挑战耶稣的律法师显然是话中有话,而非指问通常意义上的邻舍。  相似文献   

10.
郭灵芝 《天风》2006,(2):40-41
主耶穌所处的那个时代,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鸿沟,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能在一起。犹太人看不起撒玛利亚人,因为撒玛利亚人非纯血统犹太人。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犹太教改革采取了“兼顾彼此”的态度。其结果是在帮助犹太人融入西方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又存留了犹太教,进而保住了犹太人的族性。犹太教的经验为中国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经过革新的传统仍然可以成为现代人的价值观。有鉴于此,中国人在传统和现代的抉择面前不应“非此即彼”,而应该取道于两者之间,即在实现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的同时,继承和革新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使之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安顿和族性。犹太人的经验之所以可被借鉴,乃因为当代中国人和当年的犹太人面临类似的文化危机,面临同样的实现现代化和改革传统以保存族性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2.
哭婆     
以前有位叫"哭婆"的老婆婆,下雨也哭,天晴也哭,整日哭个不停. 寺里的和尚问她:"老婆婆,你为什么哭呢?" 哭婆回答说:"你不知道,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小女儿嫁给了卖伞的.天气好的时候,我想到小女儿的伞一定卖不出去.天气不好的时候,我想到大女儿,卖鞋的生意一定不好.想到这些,我就担心忧愁,所以就要哭了."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豆类和豆制品,是一类重要的食物。我们常吃的豆芽、豆浆、豆粥、豆腐,都富含营养,不可或缺。可是,你知道吗?在汉代以前,豆字通常指的是一种容器,而不是我们吃的各种豆类食品。豆字在汉代以前,字形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他的徒弟一块很大很好看的石头,并让他去蔬菜市场试着卖掉它。徒弟拿着这块石头正欲出门,师父又补充强调说:“不要真卖掉它,试着卖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钱。”徒弟就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最多可以  相似文献   

15.
保罗做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事,当时彼得在耶路撒冷作使徒,他教会的信徒都是犹太人,犹太人不与外邦人一同吃饭,最初是因为犹太人不吃不洁的牲畜,但后来渐变成犹太人一种带有优越感的传统习惯,以致看不起外邦人,认为他们是污秽的.  相似文献   

16.
颜敏 《天风》2008,(14):26-28
上次我们查考了耶稣在地上的最后的经历:被卖,被抓,受审,被钉和安葬。综合符类福音的相关叙述,尤其是关于耶稣受审的叙述,一幅耶稣在世上完整的最后时光图被清晰地勾画出来。面对无辜的代罪羔羊—耶稣基督,加略人犹大为了几个银子无情无义地出卖他;犹太人无故恨他并要把他置于死地而后快;  相似文献   

17.
记在心上     
红山小贩中心有一卖海鲜的摊子,生意极好。那天中午,我足足等了半个小时,还不见食物端上来,忍不住前去提醒。那位摊主尽管忙得不可开交,还是抽空抬起头来,温和淡定地看着我说:你刚才叫的是豆腐鱼片汤,我已记在心上了。我已经记在心上了!啊,真是叫人耳目一新的话。这话,令人安心,使人放心。虽然客似云来,可是,每一  相似文献   

18.
堪称马克思思想"眼睛"的《论犹太人问题》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学术探索,留下了大量的富有启迪性的解读。这些解读尽管角度各异,妙论纷呈,但就解读诉求来说,可以归结为"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与"择其要旨"。就"择其要旨"来说,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表述的观点可概括为:(1)人权天然属于"犹太人";(2)现代人都是"犹太人";(3)人的解放与希望在于告别"犹太人",成为"新人"。概言之,马克思对"犹太人"的剖析就是对"现代人"的剖析,含蕴在其中的对"犹太人"的反思正是对"现代人"的批判性反思,他希望人们告别那种视金钱为上帝、视人生为利己的占有性人生的现代性观念。  相似文献   

19.
李永和 《天风》2003,(2):14-14
保罗做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事,当时彼得在耶路撒冷作使徒,他教会的信徒都是犹太人,犹太人不与外邦人一同吃饭,最初是因为犹太人不吃不洁的牲畜,但后来渐变成犹太人一种带有优越感的传统习惯,以致看不起外邦人,认为他们是污秽的。彼得是使徒,当然明白在福音原理下并无犹太人与外邦人之分。在主耶稣里面,大家都靠他的恩典得救,本都是罪人,还有什么洁与不洁?所以他到安提阿时,也跟外邦人一同吃饭;但后来耶路撒冷教会的犹太人来了,他们习惯不与外邦人吃饭,彼得因怕那些犹太信徒,也就不跟外邦信徒一起吃饭了!甚至,连巴拿巴也跟着彼得,与外邦人隔开了。保罗一见他们所行的与福音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责备彼得,而且是非常严厉的责备。  相似文献   

20.
做好自己     
有一个人早餐喜欢去喝豆浆。在台湾,豆浆有加蛋和不加蛋两种,他喝豆浆的程序是这样的,先叫老板说:“老板,来一碗豆浆,不加蛋的。”老板就会给他端来满满的一碗豆浆,然后他猛喝一口,再对老板说:“加个蛋。”这样一来,加一个蛋后的豆浆,又涨满了一个碗,如此花了同样的钱,却多喝到一口豆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