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综合了北京、西安、广州三地区对720名5—17岁儿童“容积”概念发展协作研究的结果。探讨了儿童在不同课题、同一课题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项目上的认知发展情况,以及儿童在解题过程中的认知发展水平、方式或特点。并对儿童“容积”概念发展的趋势、掌握有关课题的思惟环节、发展中的加速期、受启发性、不同年龄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影响儿童掌握“容积”概念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也涉及到一些研究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问题的提出1979年以来,我们曾选用了Piaget 的几项主要实验(五项守恒、序列、类包含),对5—10岁儿童进行了测验,取得了云南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些资料。本实验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及命题运算阶段儿童思惟发展的特点,以取得儿童认知发展较为系统的资料,并研究文化背景、民族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继“青海高原9岁与11岁多民族儿童记忆比较研究”[1]之后,对9—15岁汉、藏、撒拉、土、回、蒙六个民族儿童的发展思维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一、比较分析9—15岁各民族儿童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年龄特点;二、比较分析不同地区各民族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无差异;三、比较分析同一地区汉族儿童与少数民族儿童之间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无差异.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试图揭示不同文化背景,特别是不同教育条件对各民族儿童发散思维发展的不同影响,从而为改善民族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关于行为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综述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跨文化/文化心理学自20世纪中叶创立以来,在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差异性以及心理功能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文化特异性的问题上的持续争论.第二部分探讨文化差异的魅力,论证为什么迄今的研究往往偏向于寻找行为的差异而不是跨文化的不变性.第三部分简要概述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文化偏误、缺乏等价性等问题及其对数据解释的影响.第四部分重点阐述本文题目中的主题,即跨文化差异的心理组织.这部分内容对目前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倾向,即从宽泛的维度或笼统的心理功能角度来组织和解释行为差异提出了挑战.第五部分则通过跨文化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以几个重要的传统研究领域为代表来具体说明这种过度泛化的倾向及近期的研究发展,其中也包括了中国研究人员贡献越来越大的文化神经科学领域.最后对跨文化心理学的前景与展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戴健林  李朝旭 《心理科学》2000,23(2):248-249
1 前言  社会性概念的结构 (或表征 )是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一大类热点课题。国内心理学界的有关研究已经涉及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结构、公众的智力观等 ,西方心理学界还涉及爱情和承诺 (commitment)等概念的原型表征 ,也有人运用常识心理学的范式探讨爱情的结构等。但是 ,对“法律”这样一个常见的社会性概念的结构进行探讨尚未多见。本研究旨在揭示中国成年人头脑中存在的“法律”概念。对中国人法律概念的探讨应该考虑到一般概念的有关知识。关于概念的内部结构 (即表征 ) ,主要有以下一些模型 :①层次网络模型 ;②特征比…  相似文献   

6.
吕静  汪文鋆 《心理学报》1963,8(2):43-51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对小学生掌握应用題过程中的一般阶段性問題进行了研究。这里,我們就儿童只根据应用題的表面現象来解題的思惟特点作进一步探討。我們看到,低年級儿童在解答应用題时。往往不是从分析題意,了解題中条件和問題間的因果关系着手,而是从个别文字的表面现象进行演算。我們认为,儿童之所以能掌握应用題概念,在  相似文献   

7.
藏族和汉族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过程中思惟发展特点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嘉玮 《心理学报》1980,13(4):42-50
本文通过类比推理的实验研究,重点探索了西藏世居的藏族小学儿童和汉族小学儿童在类比推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惟活动的异同点。 实验结果表明:藏、汉小学儿童思惟发展的一般水平及其特点是基本相同的。藏族儿童的思惟能力并不低于汉族儿童,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与条件不同也表现出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8.
学前儿童分类能力再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研究分别以3×3类的两级层次水平类概念刺激物让4—6岁儿童作自由分类。结果表明,即使4岁儿童大部分也能按基本概念标准分类并能作词概括,能正确按上级类概念标准独立分类的被试人数随年龄而增多。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依存于主体抽象概括的思惟发展水平;对类概念标志词的掌握,其它概念组织的竞争,以及刺激物的数量和性质等也是影响分类作业成绩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母亲教育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849名学前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母亲教育方式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心理行为发展包括亲社会行为、认知发展、学习能力、焦虑表现、退缩行为、独立性、注意分散、对事物的兴趣等方面,由幼儿的教师进行评价;不同教育方式类型的母亲由聚类分析结果划分.复方差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组间比较的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教育方式家庭的儿童其心理的发展存在显着差异,且这种差异不因儿童年龄、性别的变化而变化;来自积极型教育方式家庭中的儿童在心理发展的多方面都优于其他教育方式家庭中的儿童,而处于极端型教育方式中的儿童则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较多的不良表现,来自严厉型、成就压力型和溺爱型家庭的儿童也在不同侧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关于行为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综述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跨文化/文化心理学自20世纪中叶创立以来,在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差异性以及心理功能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文化特异性的问题上的持续争论。第二部分探讨文化差异的魅力,论证为什么迄今的研究往往偏向于寻找行为的差异而不是跨文化的不变性。第三部分简要概述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文化偏误、缺乏等价性等问题及其对数据解释的影响。第四部分重点阐述本文题目中的主题,即跨文化差异的心理组织。这部分内容对目前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倾向,即从宽泛的维度或笼统的心理功能角度来组织和解释行为差异提出了挑战。第五部分则通过跨文化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以几个重要的传统研究领域为代表来具体说明这种过度泛化的倾向及近期的研究发展,其中也包括了中国研究人员贡献越来越大的文化神经科学领域。最后对跨文化心理学的前景与展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张德琇 《心理学报》1983,16(1):21-30
创造性思惟潜能测验的作用,在于探测儿童创造性思惟潜在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本测验曾对城乡二小学224名儿童进行初测、复测与口试,在量与质方面均表明测验效度颇高;并发现几个优秀儿童,思惟潜能较强,对问题反应灵敏、独出心裁,富有创造性。其道德判断亦较公平合理。对这样品学兼优的儿童,拟继续研究其发展的倾向,俾可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现代化建设培植人才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设计了长度比较的实验,检查了5—11岁青海高原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5—11岁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藏汉儿童的成绩,10岁以前各年龄组均无显著差异,唯有11岁组差异显著,而其中了,9,10岁是几个值得注意的转折年龄。(2)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大致有四个思惟水平,据此可以划分成几个年龄阶段,但各个阶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是各种认知成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3)概念“守恒”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的矛盾关系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4)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对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儿童思惟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对于这个问题,一般认为(如皮亚杰):儿童思惟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这样四个阶段。形式运算思惟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是儿童思惟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我们认为,形式思惟作为一种抽象思惟,的确是儿童思惟发展的较高级阶段。但是,人的抽象逻辑思惟并不都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又有形式逻辑思惟为辩证逻辑思惟之分。因此,儿童思惟并非象皮亚杰所认为的那样仅停留在形式运算阶段。在儿童思惟发展中,还存在着第五个阶段——辩证思惟阶段,这才是儿童思惟发展的最高阶段。关于把抽象思惟区分为不同阶段的提法,早已有之。远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就曾把认识的理性阶段划分为许多等级,探索了理性认识的层次和阶段性问题。亚里士多德也曾主张把理性分为被动理性和能动理性两个阶段,企图在思惟中区分出某些具有质的不同的阶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和黑格尔都曾明确主张把理性认识分为悟性(或知性)和理性两个阶段,这里的悟性(或知性)和理性就是指形式思惟和辩证思惟。  相似文献   

14.
儿童人格特质概念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30年来,儿童人格特质概念一直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前,研究者主要采用自由描述和行为预测两种研究方法考察儿童人格特质概念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热潮的影响,研究者开始转换研究视角,提出心理预测这一新方法考察儿童人格特质概念的发展。心理预测研究方法的提出极大地促进和深化了儿童人格特质概念发展的研究。但在儿童人格特质概念发展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基础性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的跨文化比较方法之上的、探求群体心理行为差异与相似的一门学科。它发端于本世纪初,形成于七十年代。近二十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被认为代表了心理学未来的主要方向之一。一、跨文化心理学的现代概念跨文化心理学有一个有代表性的最新定义,是在1989年由加拿大皇后大学 Berry 教授等人提出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各种文化和民族群体  相似文献   

16.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概念或掌握一个概念的?这个问题历来是心理学在研究人的思惟和学习时所关心的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这一问题也有一些研究。什么是概念?有的认知心理学者提出,人们用以表现一个范畴的心理结构便叫做概念(Moates等,1980,P.208)。概念是抽象的,它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指这类事物的任  相似文献   

17.
一、目的跨文化的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来说是比较新的。虽然在本世纪初就有人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但只是到六十年代从跨文化观点系统地论证心理学的争论才真正为人们所接受。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中,首先接触到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即遗传与环境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从跨文化的观点加以研究。尽管辩证唯物主义已经指出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但是,环境特别是文化教育在儿童认知发展中如何起作用?民族差异对儿童认知的发展又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作具体的调查和研究。本文从云南实际出发开始对上述问题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吕静 《心理学报》1981,14(1):32-36
本文是对皮亚杰“物体守恒”实验的验证。从而探讨了4—9岁儿童在形成守恒概念中的逻辑思惟发展过程,为编制智力测验量表提供了有关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9.
桑标  席居哲  左志宏  Wu Wei 《心理科学》2011,34(3):581-587
本研究探讨了心理弹性儿童与缺乏心理弹性儿童心理理论的差异及其心理弹性发展意蕴。对523名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中小学生利用多信源汇聚操作甄别法,通过逆境/压力综合评定与心理社会发展功能综合评定,甄别出心理弹性儿童99人和缺乏心理弹性儿童176人。对全部被试施测12类心理理论任务。在控制了阅读能力、性别和年龄所进行的多元协方差分析(MANCOVA)结果发现:心理弹性儿童在心理理论得分总体上显著高于缺乏心理弹性儿童;对12类任务分别进行协方差分析(ANCOVA)表明,两组儿童心理理论得分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诸如假装、讽刺、说服、双重欺骗、误解等5类任务上,白谎任务上组间差异临界显著,其余任务组间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显著性水平。以年龄和性别为控制变量所进行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心理理论与心理社会发展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最后较详细讨论了心理理论对心理弹性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跨文化心理学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而跨文化发展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不同年龄的个体行为表现或心理发展的类似性和差异性。跨文化发展心理学的成果有助于解释人类行为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有助干区别在文化依赖和文化独立两种情况下产生、发展的行为,还有助于揭示影响儿童如何仿效成人行为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结构,宗教、经济状况等。跨文化发展心理学可以为社会科学和生理科学提供具体的证据以验证它们的理论假设或预测,这种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消除民族中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偏见,也可以促进普通心理学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