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严标宾  郑雪  邱林 《心理科学》2003,26(5):851-855
旨在考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通过对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18名大学生被试施测《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分A卷和B卷),对施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感、自我体验和外在准则都是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优势分析方法评估了主观幸福感各预测变量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的相对重要性。优势分析结果表明,预测主观幸福感时积极情感最为重要,其次是生活满意感。这再一次验证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预测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探索我国运动员主观幸福感的内部结构,并对我国运动员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运动员主观幸福感由7个二级指标及38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中负性情感、生活环境、训练竞赛、人际关系等二级指标对我国运动员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竞赛水平的发挥、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公平性、运动员伤残补偿制度建设、运动队管理方式、运动成绩提升空间等三级指标是影响运动员幸福感的重要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文化效应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标宾  郑雪 《心理科学》2007,30(6):1337-1341
采用《国际大学调查》对4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1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文章考察了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分析了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国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一般和具体领域生活满意度水平均存在差异;(2)大学生具体领域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和一般生活满意度在个体水平上的相关比在国家水平上的相关低;(3)在个体和国家水平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不同。结论:文化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部动机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探究大学生专业内部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内部机制,研究者使用专业内部动机问卷、专业投入问卷、主观专业成就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对352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专业内部动机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专业投入在专业内部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 主观专业成就在专业内部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4)专业投入和主观专业成就在专业内部动机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效应。据此得出结论:专业投入和主观专业成就在专业内部动机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Hearland宽恕量表对23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综合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的现状及关系。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女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出现显著差异。(2)大学生宽恕心理略高于中等水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呈正相关,女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的相关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大五人格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在SPSS16.0中采用积差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大五人格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多数相关达到显著。②神经质和宜人性能有效预测积极情感,其它人格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果不明显。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运用《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对广州市2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考察了广州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并对主观幸福感与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男女幸福感没有差异;(2)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决定;(3)外在准则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间接的;(4)个体的自我体验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外界准则等相关,但与外界准则的相关最大。  相似文献   

8.
选取石家庄市两所大学24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良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不显著。2.大学生的人格状况处于健康水平;大学生大五人格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不显著。3.农村被试的和善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四个维度存在显著相关;城市被试的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与大五人格的除和善性以外的四个维度存在显著相关;总体上来说外向性、和善性和严谨自律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4.和善性、外向性和神经质是主观幸福感主要而稳定的预测因素,其中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外向性和和善性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以及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采用人际信任问卷、亲社会行为问卷、攻击行为问卷、幸福感指数问卷对22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人际信任正向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人际信任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好;(2)人际信任通过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问卷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旨在探究新闻工作者的压力源,编制出有针对性的职业压力问卷。对578名新闻工作者进行了访谈、半封闭式问卷调查、正式问卷测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编制出含有32个题目的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问卷,由组织特征、工作特征、工作负荷、人际关系、个体因素和社会评价6个维度构成。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量表法对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三个地区的大学生被试的主观幸福感(SWB)进行了比较。差异检验表明,在总体SWB水平上,三个地区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在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维度上差异都显著。分层回归的结果发现,经济状况、社会关系和外在价值变量对三个地区大学生的生活满意感和积极情感都作出了增值贡献;外在准则变量对三个地区的消极情感作出了增值贡献。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量表法以30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关系.(1)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自尊和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两两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自尊和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2)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社会支持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自尊在社会支持基础之上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起到了中介作用.(3)EQS5.7b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自尊是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影响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以374名农村青少年为被试,基于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的比较,探讨了个体行为自主决策、亲子亲合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亲子亲合与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能显著正向预测两类青少年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负向预测其消极情绪。(2)对于非留守青少年,行为自主决策与母子亲合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行为自主决策仅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非留守男生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母子亲合则显著负向预测非留守女生的消极情绪;但是,这种性别差异不存在于留守青少年之中。(3)对于非留守青少年,母子亲合在其行为自主决策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著:低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高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不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4.
采用应对自我效能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6所高校的7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应对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和学习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应对自我效能对其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对其学习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应对自我效能和学习倦怠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大学生应对自我效能和对其学习倦怠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以20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积极情感量表(PA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进行了为期9周的追踪测查,考察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特性及其与积极情绪和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心理韧性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积极情绪可以预测9周后的心理韧性;(3)心理韧性可以预测幸福感,积极情绪在该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Unemployment continues to be 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in industrialized societies. Aside from its economic and societal repercussions,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unemployment have recently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Although existing studies have documented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unemployment for cognitive (life satisfaction) and affective well-being, studies directly comparing these two dimension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heir temporal dynamics in anticipation of and response to unemployment are absent from the literature. Using longitudinal data of the German Socio-Economic Panel (SOEP) and applying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s, we investigate changes in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well-being prior to and after job loss. Extending previous studies, we use discrete emotion measures instead of affect balance indicators to assess affective well-being. Our results support existing findings that unemployment leads to decreases in life satisfaction and that the unemployed do not adapt towards previous levels of life satisfaction. We also find that individuals more often experience sadness and anxiety, and less often happiness when transitioning into unemployment. Importantly, changes in affective well-being are less enduring compared to the changes in life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编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张兴贵  何立国  郑雪 《心理科学》2004,27(5):1257-1260
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已有的生活满意度量表,通过访谈、开放式问卷等方法,构建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理论维度,并据此编制了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表明:生活满意度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包括2个层次和6个维度。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成就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就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目标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整群抽样调查247名大学生。结果:①来自乡村的大学生的掌握目标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女生的成绩回避目标显著高于男生。②掌握目标与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成绩接近目标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成绩回避目标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③掌握目标正向预测积极情感,负向预测消极情感;成绩接近目标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成绩回避目标正向预测消极情感,负向预测积极情感。结论: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有利于主观幸福感,成绩回避目标不利于主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采用感恩问卷、正性情感负性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抗挫折能力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86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 以考察中学生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以及社会支持与抗挫折能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1)中学生正性情绪显著高于负性情绪;(2)中学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抗挫折能力相关显著;(3)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 中学生感恩直接负向预测负性情绪;社会支持和抗挫折能力在感恩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抗挫折能力在感恩和负性情绪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感恩能通过作用于社会支持和抗挫折能力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