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阶级接近所达到的程度问题,正如关于克服工人阶级与集体农庄农民之间的本质差别的程度问题一样,现今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列宁的阶级概念仍然是评价我国当前发展阶段中阶级关系的方法论方针;这一概念不限于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各阶级在历史上某个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领得各阶级所支配的那部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整个“生活制度”、“家庭关系体系”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2.
(一)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表明经济的共产主义性质社会主义经济有一个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这表明社会主义经济从根本来说就是共产主义经济。因为私有制后的“共产主义”一个词的本意,就是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实行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社会。共产主义经济就是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经济之所以也是共产主义的经济,就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制度。这样的“共产主义”,是共产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共同道德”,只有具体的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作为阶级斗争武器的阶级道德。因此,任何阶级社会里,都存在有两种对立阶级的道德观点。阶级利益和阶级斗争的不可调和性,也决定了阶级道德之间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  相似文献   

4.
道德说教是由来已久的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从本质上看,它是阶级对抗社会的必然产物,是阶级斗争的又一表现形式,从认识上看,有的源于对道德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缺乏理解,使道德教育和道德宣传变成超越现实经济条件的道德说教。我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道德说教的阶级根源虽已消失,但道德说教的现象依然存在,原因就是幻想可以不经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而向社会普及共产  相似文献   

5.
要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文化的性质和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他们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时早就指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人们的立场、政治路綫和政治方向来说,有没有所谓不偏不倚而居“中”的某种立场呢?我们说,这种“中间立场”,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在客观上的不存在,是指这种以“中间”为立场、路綫和政治方向的“中”,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真正居于“中间”的。因为从社会阶级关系来说,生活在阶级社会里的人,都要占着一定的阶级立场,不是这一个阶级,就是那一个阶级;不是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就是趋向于那一个阶级;或者是在这一方面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在那一方面又趋向于那一个阶级。任何超阶级的所谓中间立场是不存在的。其次,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观点上来看,任何人不是向前发展,就会向后倒退;不是  相似文献   

7.
一篇《〈管晏列传〉译文》把“九合诸侯”译为“他(指齐桓公)九次以盟主的身份邀集各诸侯国国君开会”(《中文自学辅导》1987年第3期),有些历史教科书,如《中等师范进修教材历史课本》、《职工业余高中历史课本》等,也说是齐桓公“九次以盟主的资格会见诸侯”,或“九次召集诸侯会盟”。对这些解释,我不敢苟同。“台诸侯”是否就是“邀集各  相似文献   

8.
新闻和新闻传播是随着人类的出现产生和发展的,新闻是劳动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新闻”作为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工具,它必然被统治阶级利用来造出许多“框架”,限制被统治者的言行。于是被统治者就会打着“自由”的旗帜,争取政治解放,一旦他们翻身做了主人,同样也会制造“框架”去规范它的被统治者。那么“自由”又会以另一种新的样式被另一部分人提出来。新闻从来不会也永远不会自由的,它只能作为一种工具存在,直到阶级社会的覆亡。  相似文献   

9.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观察阶级社会里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原理的具体运用。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阶极斗争理论是使我们能在迷乱混沌的状态中找出规律性的一条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0.
管仲的执政实绩,深得后世景仰。孔子曾称赞管仲为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仁爱之人,对子路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对子贡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司马迁也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鞠躬尽瘁于蜀汉的诸葛亮隐居隆中时,也“每自比管仲”,对管氏的功绩,充溢着景仰之情。凡此,皆可见出管仲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群几千年凝聚不散的根本原因,在于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是保护民众的生存利益。"以人为本"公平分配是治政的优良传统,公平地占有生产资料才能保证分配公平,分配不公损害国家的稳定和安全。保障粮食充足、物资充足,保障国家安全,普及仁德的教育是分配公平的保障条件。让民众有稳定的"经产",抑富济贫救灾,调剂民用,养孤老贫弱,抚恤烈士,让民众占有生产资料土地,给予百姓生存的环境条件,就能稳固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历史上出现过多种无政府主义观点,它们缺乏对国家功能的正确认识。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国家的出现是必然的,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国家的政治必须具备道德基础,而“互利”“相互性”和“公道”模式在提供按正义原则行事的主观动机方面都有其局限。应该从国家作为最高伦理实体的角度走出契约论正义观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思格斯谈到将要用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3页)。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深刻论断,时常引来歧义的解释。有的人以此作为说明必须优先发展个人利益的依据,其理  相似文献   

14.
分裂与联合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规范层面的基本议题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所讨论的社会分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分裂,而是生产资料占有不平等所产生的阶级的分裂。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市民社会使得分裂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进一步加剧了个体的隔阂和竞争,造成群体的对抗与排斥。这种严重的分裂源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异性与排他性以及生产力的有限性。作为一种社会联合的形式,政治国家并不是超出社会分裂之外的整合性力量,不能充当弥合分裂的解决办法。自由人的联合体虽然构成马克思主义所承认的社会联合的最高形式或最佳方案,被认为可以充分实现个体自由与群体的共同体性质,但在现实境遇中,倡导工人“团结”或工人阶级共同体,则是无产阶级具体实践的一种有效的联合形式。  相似文献   

15.
蒋波 《管子学刊》2011,(3):30-33
我国古代的隐逸发生很早,至迟在商周之际就有不少可信的例子,到春秋时期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对于隐逸,管、晏进行了具体分析,给予隐士客观评价,并主张国家积极征召隐士。管、晏的隐逸观与他们自身经历有关,也是其“举贤授能”人才思想的一部分。管、晏招隐士的主张,对于当时诸侯笼络人才、赢取民心、稳定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报纸、杂志上常常地看到有这样的词句:“我们说到就能做到”,“说到那做到那”。古今中外的历史有无数的事实证明:的确是“说到就能做到”,“说到那就做到那”。同时,也有不少的历史事实证明:不但说到没有做到,而且适得其反。关于“我们说到就能做到”的例子,如马克思说过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这在苏联已经做到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兄弟国家在不要很久的将来也一定能做到;列宁说过无产阶级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这个论断在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做到了;斯大林说过在一个国家中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在苏联也已经做到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的闭幕词中说过:“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  相似文献   

17.
尽管《共产党宣言》是一篇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但有关这篇文献的政治哲学问题的开掘,迄今为止仍是不够的,有关"何谓阶级"这一问题就是如此。《共产党宣言》并非泛泛地讨论阶级问题,而是重点讨论了无产阶级如何从现代阶级斗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在斗争中明确自身受压迫的根源——生产资料被个别的资本家所占有。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近目的,不仅从经济上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将生产资料重新变为社会的共有财产,而且从政治上废除压迫民众的国家机器,使政治国家逐步转向自治的、管理型的社会共同体形式。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需要有多种多样的行为规范来调整,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道德。职业道德是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共生活道德以外的、重要的道德类型。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构成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比婚姻家庭道德更能直接而集中地反映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道德面貌的特殊样式。 在阶级社会中,职业道德是各个阶级的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指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仁”是古代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春秋时代的许多著名人物,如管仲、子产、晏婴等,孔子都只肯定他们各自的长处,而不认为他们已经达到“仁”的境界。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仁”的含义,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论语·颜渊》)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谨慎,不轻率地发议论。这样看来,似乎“仁”的含义又极其寻常了。所以连司马牛也奇怪地追问道:“其言也訒,斯谓之仁矣乎?”孔子回答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意思是有仁德的人说话时首先考虑到实践,考虑到实践就必须认真,不能敷衍凑合,这样,他说话怎么会不谨慎呢!  相似文献   

20.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我国哲学界于五十、六十年代曾几次展开讨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林彪、“四人帮”利用他们窃取的舆论大权,接连于6月4日、6月13日、9月7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抛出了所谓“阶级真理论”,对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同志大张挞伐,说什么反对真理有阶级性,就是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