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僧伽社会古风犹存──斯里兰卡佛教考察报告(续一)邓殿臣俗称出家人为“僧”。“僧”是“僧伽”(Samgha)之略,其意为“众”。僧众和合共住,组成的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姑且把这个群体名之为“僧伽社会”。这种社会形态是由佛祖释迦牟尼创建的,至今已有...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佛教界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有强烈的入世倾向。厦门南普陀寺创办的《现代僧伽》杂志是当时众多宣扬佛教改革刊物中的杰出者,产生了较大影响。《现代僧伽》的发起人、编辑者皆是改革派人物,其创刊目的也是为了推动佛教改革。从刊发的文章来看,佛教改革的急迫形势、佛理的革新与僧才的培育等都是《现代僧伽》极力传播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太虚大师的建僧思想如吉太虚大师“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因此,建立健全的僧伽制度,举办完整的僧教育,培养能住持现代佛教的僧伽人才,是大师改革佛教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拟对大师有关这方面的设想和实践活动作简单介绍。一、关于僧教育的构想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僧伽信仰曾是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民间信仰史上非常重要和流行的一种信仰。僧伽大师(627-710)自言何国人(隋朝的附属国之一),661年带着弟子来到中原传授佛法(参见《高僧传》)。唐高宗时,曾到长安、洛阳游历,为人治病,名声大噪。南游江淮时,医病治水,为百姓称道。唐中宗尊其为国师,唐末五代被视为观音化身,宋太宗加封其“大圣”谥号,后世尊他为“大圣菩萨”,又称“泗州大圣”。  相似文献   

5.
戴震的认识论中有两个颇有意义的范畴 :“意见”和“理义”。他认为 ,人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获取理义 ,但得到的却往往是意见。宋明时期的哲学家 ,如朱熹等人 ,由于分不清理义和意见 ,以致把意见当成了理义 ,把理义当成了意见。这不仅贬损了理义的至上性 ,而且在实践中造成了莫大的危害。因此 ,他认为 ,正确分别理义和意见 ,分析意见得以形成的原因 ,不仅对于获取理义、辨别理义十分必要 ,而且对于批判程朱“以理吓人”、“以理害人”也是很有意义的。一那么 ,什么是“理义” ,什么是“意见”呢 ?戴震说 :“心之所同然 ,始谓之理 ,谓之义 :则未…  相似文献   

6.
宣和水灾,指发生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五月,危及汴京的洪水灾害。在史实之外,宣和水灾还有一系列与僧伽这一僧人有关的故事。本文以宣和水灾中的僧伽故事为考察对象,通过僧伽故事与其他史料的参照,认定僧伽在宣和水灾中曾被赐六字号,后改为"普慈巨济大士"的四字号。将宣和水灾中僧伽故事产生的条件归纳为僧伽信仰在宋代的流行、僧伽的祈晴驱洪功能和僧伽在宋徽宗抑佛活动中的特殊性。总结僧伽故事的产生,其意图是为了扬佛、抑道,批评宋徽宗的崇道抑佛活动。  相似文献   

7.
徐嘉 《学海》2001,(4):174-177
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中国传统理欲观 ,内容丰富 ,历时久远 ,影响巨大 ,梳理其主要观点 ,评析其利弊得失 ,吸取其经验教训 ,对于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 ,是有借鉴意义的。“理”具有物理 (即自然规律 )与性理 (即道德原则与规范 )双重涵义。孟子强调后者 ,开启了理、义并用与性、理并举之先河。他说 :“口之于味也 ,有同嗜焉……至于心 ,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谓理也 ,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盖理义之悦我心 ,犹刍豢之悦我口。”②认为理义为人心之同然 ,是一种道德普遍性。宋代程朱学派把理视为万事万物与伦理道德的最后根据。…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6,(3)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生的目标,是变革现实的巨大精神动力。佛教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如何把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同社会的共同理想协调起来?中国佛学院通过理想、纪律和形势的教育,学员们坚定了信念,表示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自己信奉的佛教;要把实现“人间净土”与“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理想结合起来,努力学习,遵守纪律,维护安定团结,争做实践“人间佛教”的新时代僧伽。下面是佛学院82班部分学员谈理想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9.
能超 《中国宗教》2017,(1):56-57
一、高科技与僧团管理 长久以来,僧伽的管理都是寺院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寺院一直遵循佛门戒律结合当今人间佛教的理念,坚持佛制戒律,祖立清规,以僧为本,并试图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来探索僧伽管理的可行之道。以现代化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技术进行僧伽的管理,实时的网络在线监控,不光精简了僧伽的冗杂事务,而且可以实现有效的监督,促进僧伽的修行。无锡开原寺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僧伽管理的实践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传法不传座”是近代高僧倓虚在总结自己多年僧伽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僧伽管理思想。发掘这笔精神遗产,对于步入21世纪的中国佛教界如何抓好人才建设和教制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作用。倓虚(1875-1963年),天津北塘人,生当清末,中年出家。1920年,他在宁波辞别谛闲法师后,便长期在北方弘扬天台教法(1948年,应邀到香港弘法;1963年,在港圆寂)。在讲经建寺、住持寺院的实践中,恢虚耳闻目睹了僧伽管理方面的许多积弊。其中,他认为“传法传座”是造成南北丛林所以衰败的一个最大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迄今发现唐至明清时期的泗州寺院有96处,其中供奉有僧伽像的有25处;文献中记载有僧伽像的有20处,传世或学者新考证的有图的僧伽像有27处、29件。僧伽题材不仅有本身像,僧伽、宝志、万回合龛像,变化像,还有僧伽、弟子、供养人合龛像等;它的发展可以分为晚唐五代的僧像时期,僧伽菩萨像的北宋时期,佛道儒三教合一僧伽像的北宋徽宗至南宋、金时期,僧伽像继续发展的元代,僧伽像世俗化倾向愈益显现的明清时期这五个阶段,体现出僧伽信仰从高僧、圣僧、佛,直至民间俗神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陈亮在历史观上同朱熹的论战,为时贤所重。但对其思想“过渡阶段”的著作《西铭说》,却少有研究。陈亮一方面汲取了道学以“理一分殊”诠释《西铭》义理的理路,另一方面又持守经验论立场,拒斥道学所构建的道德进路的本体论,向道学以即超越即内在路向诠释“理一分殊”的思想提出挑战。《西铭说》由“以身体之”的角度,视“理一分殊”为整体部分关系,以“定分”思想创造性诠释了“理一分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唐代道宣律师所记载的僧伽参加佛教活动的史料入手,考证了僧伽的生平,将其明确划分为四个时期。考察了僧伽生前与各阶层人士的关系,分析了僧伽信仰产生的根源,阐明了皇室的推崇、士大夫的宣扬、高僧的引导、庶民的崇信,虽然对僧伽信仰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但这些都是外因,只是形成的条件。僧伽信仰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僧伽生前立足中土,把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深入底层,广施教化,济世救民,因而受到全社会的崇拜。可以说,僧伽信仰是僧伽致力推行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僧伽生前普济众生、造福于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国际动态     
世界佛教僧伽会第七届第三次执行委员会会议召开2003年12月17日,世界佛教僧伽会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第七届第三次执行委员会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执行委员、僧伽代表和观察员共400多人出席会议。中国栖霞山、嵩山、九华山和福建、贵州等内地的法师参加了会议。世界佛教僧伽会是国际性佛教僧伽的团体组织,1966年5月成立于斯里兰卡,至今已30多年。每四年召开一次会员大会外,每年还分别举办执行委员会会议。现任世界佛教僧伽会会长为我国台湾的了中长老。孟加拉国将严惩阿赫马迪亚邪教1月13日,迫于国内一些宗教极端势力的压力,孟加拉国宗教事务部部…  相似文献   

15.
在佛教的信仰中,可以分为两类:一者在家信徒,二者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Pravraiya,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俗服,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尊尚未降生以前的印度,就有很…  相似文献   

16.
正太虚大师(1890-1947)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的重要人物,他的僧伽教育思想,是针对当时中国佛教僧伽教育的流弊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至今仍有其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一、太虚大师僧伽教育思想的针对性如所周知,清末民初出现的"僧伽教育",本是中国佛教界为应对当时"庙产兴学"风潮及各种来自社会对佛教的诟病所提出的一项举措,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其兴办僧伽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敦煌僧伽信仰研究资料丰富,除了以往学界研究过的绘画、写经和传记,还包括敦煌社会造像与朝觐活动,这是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莫高窟第72窟就是解读唐宋时期敦煌僧伽信仰的一把钥匙。该窟内容保存完好,题材布局巧妙,通过透视这个匠心独运的设计可以看出,西壁僧伽画像和北壁弥勒上下生经变属于一个组合,其联系的基础乃是当时流行于敦煌的疑伪经《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而僧伽大师与神僧刘萨诃的图像组合又说明,在唐宋时期的敦煌,僧伽大师的身份具有多重性:西域胡僧、观音化身、人间导师、未来佛弥勒。  相似文献   

18.
在佛教的信仰者中,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在家信徒,二为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为Pravrajyq,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牟尼尚…  相似文献   

19.
东周时百家争鸣,学派纷呈。诸子百家与东汉时传入的佛教,都是各有主张和观点的学派。尽管学派林立,形成"三教九流",但归根结底,还是"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至唐,在"皇帝万岁"之下,儒释道三教合一,殊途同归。唐时何国人僧伽—泗州大圣的到来,正好适应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故中国从唐、五代到两宋,在宗教崇拜上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时代,僧伽崇拜正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特色。至于九流,时至有清,则由学派演绎成大相径庭的人间万相的"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相似文献   

20.
圆瑛是近现代著名的佛门领袖,一生创办了多所僧伽教育学校,其教育实践和思想值得总结继承。圆瑛的僧伽教育事业源于对佛教的信心,认为佛教是文化中心、救世根本,佛教教育的根本是僧才教育。新版《圆瑛大师年谱》有关其僧伽教育史料存在诸多错讹和缺漏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