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弼易学的特点是以<老>解<易>,以他在<老子注>中所阐发的玄学本体论思想为基础来解释<周易>,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周易略例>当中.而他对"大衍之数"的解释,也使"大衍义"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联系<周易略例>我们就能看出,"大衍义"是连接王弼玄学中老学和易学的桥梁,它体现了王弼玄学的体用观念,为王弼思想由老学向易学的过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反对王弼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这一传统观点,因为他除了用老庄道家思想解释<周易>之外,王弼也运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周易>,而且运用儒家思想解释的内容大于运用道家思想解释的内容.本文分析了王弼为何同时运用儒家和道家思想解易的原因,并提出<周易注>的绝大多数内容是以<易传>的思想和汉代的注易方法来解释<周易>.  相似文献   

3.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以无为本"的"贵无"论,将对"道"的认知转换成了对"无"的认知,并且发明了"体无"这一玄学认识论。"体无"作为认识"无"的方式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它强调的是认知主体融入道体、与道体打成一片,久而久之获得对于道体的认知。王弼"体无"认识论启发了嵇康、郭象,他们共同构建了以"体无"为特征的,比较完整的玄学认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王弼易学虽属于义理一派,但也并非"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不离象数,向道回归,有阐释义理的鲜明学术蕲向,是王弼所建构的解释学原则;不废章句,以传解经,注重疑难词义的训释,将章句之学阐释经义的方法升华到义理抽象的层面,是王弼所建构的解释学方法;不离卦爻,综合考察卦爻形式与内容的动态变化,追寻因时适变,是王弼易学哲学思辨的核心;援老释易,从具体现象出发,探究宇宙本体,是王弼易学本体哲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探讨王弼哲学的思想资源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老子》文本、家学渊源、荆州学风与汉魏时期的社会思潮。而从先秦到汉魏思想发展进程这一视角来探讨王弼的哲学思想资源,则被忽视。《吕氏春秋》、《淮南子》、《老子指归》等著作的"道"论思想展现了由宇宙本源论向本体论转化的思想脉络,王弼的"以无为本"承接了这一思想资源;先秦以来的崇道重儒传统是王弼提出"崇本举末"主张的思想基础;王弼的圣人观体现了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刘季冬 《现代哲学》2007,(1):130-135
王弼《老子注》是代表《老子》的思想,还是属于王弼本人的思想,学术界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文章在对比王弼《老子注》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论证了《老子注》思想属于王弼本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李海龙 《现代哲学》2007,(1):123-129
王弼注释经典文本《周易》,借助《周易》的丰富内容,利用自己相当渊博的知识,注释时进行发挥。王弼在时中、法制、改革、军事、婚姻家庭、决策、隐逸、境遇、教化、“位”的思想诸多方面,拓宽《周易》的内涵,表述出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对思辨逻辑的认识论加以辨析,是阐发《资本论》中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重要一维。本文从列宁《哲学笔记》中"不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一观点出发,尝试探讨三个问题:一是通过阐释黑格尔的逻辑学,可以为理解《资本论》中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提供哪些资源;二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认识论属于何种认识论,作为辩证法的认识论属于何种认识论;三是如何通过《资本论》所展现的超越资本逻辑的辩证法,来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9.
王弼易学有三个特点,即条例义理化、形上本体化、具有内在性。朱熹在少年时用数年时间研习立于官学的王弼易学,从而受到了王弼易学思想的深刻影响。王弼的太极学说是朱熹太极本体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0.
从元认识论的视角看,认识论既是反思认识的理论框架,又是启发认识行为的研究纲领。传统认识论(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以及某些受传统哲学影响的现代哲学)在本质上是思辨的,它的最大失误在于没有以社会为基点来解释认识问题,其实质是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本体性及其认识的社会性。“反思辨”是现代认识论的逻辑起点。由于“反思辨”的角度和方式不同,现代认识论又大体可分为四条思路,即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和实用主义的。这几种思路有一个重要的立足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关心社会、研究社会、参与社会、改造社会,因而本身就是“社会的”。  相似文献   

11.
韩康伯提出了独特的"大虚"理论与"机理"学说,以玄学的本体论哲学成功解释了《易传》所涉及的象数问题,消除了义理易学与数术占卜之间的理论矛盾,将神异现象纳入玄学的"自然"哲学体系内予以理性融通.这一变化不仅适合了东晋时期思想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且弥补了王弼易学的局限,扩大了义理易学的解释空间,奠定了尔后王、韩易注在中国易学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一王弼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不仅在道家哲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很深的痕迹,而且他的得意忘象论等思想在南北朝时期理解佛教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王弼的“体”、“用”、“理”、“事”等哲学概念对隋唐佛教和宋明理学起到了启发的作用。因此王弼的思想不仅对儒、道、佛三教,而且对中国的文艺思想和一般人的生活态度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尽管王弼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如此深刻的影响,但王弼却是一位历史上罕见的、一直被误解的思想家。对于王弼的思想过去一般是从儒家门户意识的立场上进行批判的。到了宋代,…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王宗传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开启了南宋以心解<易>的方向,他的这一解<易>思想体系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完成的:一方面,王宗传继承王弼的易学理路,发展了程氏易学随时从道的思想;另一方面,王宗传结合孟子的心性理论,将随时收归向内,以正心为追求,人心既正,发用于外,无不随时.王宗传强调随正,由此推动了义理易学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童溪易传>中"随时从道"到随吾心之"正"的转化,揭示其以心解<易>的理路.  相似文献   

14.
孙毅 《哲学动态》2001,(12):22-26
个体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代哲学在向人转向的同时却走向了绝对的整体观。现代以生存论为特点的存在论的发展 ,重新把个体问题纳入到人们的视野 ,并且为人们进一步趋近个体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一、克尔凯郭尔的“个体之人”这种新进路的一个重要开创者就是克尔凯郭尔。克氏思想的主旨是要在自启蒙以来的人文思想氛围中重新思索基督教对于人的意义。因此他突出地遭遇到思辨哲学与神学的冲突。作为当时黑格尔系统化思辨哲学的反动 ,他对基督教的思索是从生存角度切入的 :基督信仰与其说是一个思想或信念的体系 ,不如说…  相似文献   

15.
从“思辨哲学”到“文化哲学”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华 《世界哲学》2004,3(3):105-111
20世纪以来,思辨哲学向文化哲学的转向昭示了时代对哲学的呼唤.思辨哲学将世界二重化,这既是它的理论前提也是其思想结果;以逻辑方法的科学性为开端,以信念方法的非科学性而终结;以宇宙本体为开端以理性概念认识为终结.  相似文献   

16.
《庄子》对王弼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其经典注释中直接引用或化用了《庄子》的一些原文,而且直接影响了他的注经方法。"得意忘言"的自觉不仅是王弼注经突破的原因,也为魏晋开启了新的时代。而王弼在"理"、"情"、"通"等概念和思想上所受《庄子》的启发,不仅使其思想更为玄学化,实际上也为他调和儒道、孔老创造了空间。  相似文献   

17.
王弼的玄学思想是建立在“以无为本”的基础上的,他认为圣人凭借自身的天赋可以“体无”,同时圣人与常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之情,只不过圣人之情虽然应物而生,但是却能够应物而不累于物.王弼的这一思想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它反映出了魏晋时期对人的关注,对自然界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超越有限之物而达于无限之境的追求,体现着魏晋时期独特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脉经》的哲学,主要渊源于《周易》及魏晋玄学,是"三玄"(《老子》《庄子》及《周易》)在中医脉学上的运用。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郭象"辩名析理"的方法论,王弼"言意之辨"的认识论。这三个方面都带着玄学的深刻烙印。魏晋玄学一方面充实、提升了中医思辨、抽象思维,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医脉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神秘、玄虚的误区。《脉经》是中医脉学乃至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也有其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论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田永胜学术界认为王弼易学扫象阐理,一改两汉象数学派气象。本文对照两汉象数易学的残存著作,重新对王弼易学思想做了一番研究后,发现王弼用了不少象数易学的注释,有的甚至与象数易学家们的注几乎完全一样,也用了一些象数易学的解经方...  相似文献   

20.
魏晋之际,王弼确立了以义理解《易》的诠释范式,这一诠释范式固然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但其主要目的仍然是要解决如何探求《周易》本意的问题。王弼的易学思想并没有绕开汉代经学的"前见"而另辟蹊径,他对体用关系的思考,乃是对汉易中的天人感应、阴阳灾异说之反思,他认为只有透过此纷繁复杂的现象去寻求至高不变的本体,方能对此天人问题有一根本性的认知,从而为规范人事提供依据。王弼对象数诠释范式的批判,固然有"援道入儒"亦或是"于形上学深有体会"的因素所在,但就其根本而言王弼的这种反思乃是东汉经学简化运动的继续,是在批判象数注经派的基础上,对解读经典本意方法的寻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