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的物质定义新探卞敏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中,给物质概念下过著名的定义。在对列宁物质概念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物质概念不同于恩格斯的物质概念,即列宁的物质概念是认识论范畴,而恩格斯的物质概念是本体论范畴。如果...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他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关于物质概念的哲学本质的说明——对哲学的根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回答——和他对这个问题与结构问题所作的原则性区别,往往被解释为:一切与结构相联系的问题,似乎只具有部门科学的特性;物质概念似乎只是回答我们的知识的来源问题,而且在涉及到物质所固有的普遍结构性时,似乎无需对物质的概念作理论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卢冀宁同志在《评“本体论的物质定义”》 (载《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第9期,以下简称卢文)一文中说,制定本体论物质定义的种种企图“注定是要失败的”。笔者以为作出这种论断还为时尚早,大有商榷余地。就目前情况看,确立本体论的物质定义却是完全必要的。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已在拙文《用关于整个世界本原的本体论发展列宁的物质概念》(载《东岳论丛》1984年第8期)中作过探索。这里只是针对卢文中的观点讲三点意见。一、关于能否给物质概念下外延定义的问题卢文说:“下定义在于揭示概念的内涵,而不在于指出其外延。”但是,这种否认外延定义的观点是片面的。形式逻辑教科书指出,最好的明确概念的方法,是以内涵定义为主,以外延定义为辅。这能说明下定义“不在于指  相似文献   

4.
张奎良同志在“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存在概念与物质概念的区别》中认为:存在与物质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广泛程度不同”;“物质不过是存在整体的一部分”;精神“与物质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山居赋》中提到"洞真经"的概念。由于该赋撰于424年至425年之间,早于陆修静完成《三洞经书目录》(471)近50年,故即便谢灵运所引的"洞真经"确实指向早期上清经,但是,一则他的"洞真经"的概念从实质上并不同于陆修静三洞经书中的"洞真上清经",二则其"洞真经"也并不一定即等于具体经典《大洞真经》。谢灵运另一赋作《罗浮山赋序》中也出现了"洞经"的概念,经考此"洞经"实际上指的是《茅君传》。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对谢灵运"洞真经"概念之来源作一简略考证。  相似文献   

6.
《管子》在我国哲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虽非一人一时之作,但其哲学思想却是前后基本一致的。本文仅就《管子》的社会历史观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各位学者。一、《管子》关于构成社会物质生活诸因素的观点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是由很多的因素构成的。《管子》中虽没有明确提出物质生活的范畴,但它在实际上却指明了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牧民》篇中说:“凡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国内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讨论物质概念的文章,讨论主要集中在物质的定义问题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仅仅回答了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因此只是一个认识论的物质概念。他们提出,现在需要从性质不同的另外一类问题,即从物质和物质的属性的关系问题出发,再制定一个所谓本体论的物质概念(见宋汉年:《试论实体和场的统一体是物质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载《贵州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以下凡引自该  相似文献   

8.
物质概念是各派哲学长期争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二十世纪初,列宁曾给物质概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对以前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和重大突破,人们从宏观和微观,对物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反映在哲学研究中,很多争论问题都牵涉到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下面就近年来国内对物质概念所讨论的主要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1962年,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在《哲学研究》上发表《宇观的物质过程》,首次提出和论证了宇观概念。这对于揭示宇宙的奥秘,把握大尺度时空的物质运动规律,探讨宇观过程和微观过程的关系,有重要的认识意义。二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把微观、宏观和宇观的概念,作为一组有哲学意义的范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人们试图从通常的微观和宏观  相似文献   

10.
我刊近期就“物质”概念展开的讨论揭示了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的关于物质的内容和定义的观点(参见《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载《哲学科学》1989年第12期;1990年第2期)。看来,应当承认,哲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大相胫庭是合情合理的。思想上的停滞状态(一潭死水)反而是不正常的。什么是“第一性的”:是物质还是世界观?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注意。物质概念并不给人先验东西,个人的世界观并不是从它开始形成的,而且远不是在每一个个人的世界观中都有这个概念。但是,如果已经有了,那么它首先表现为独立认识世界的结果。这就是说,在个人  相似文献   

11.
从目的论的视角解读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发展进程,可以发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初步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目的性原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这一目的性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在1845年的哲学革命中将这一目的性原则注入到新唯物主义的基石——"实践"概念中。由此,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中实质上孕育了一种新的目的概念。将这一目的概念阐发和界定出来,可以为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目的论的"合理形态"提供一种可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故的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在一九六二年的《哲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宇观的物质过程》的文章,总结了当时天文学发展的最新成果,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宇观”这个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二十年来随着现代天文观测的巨大进展,宇观概念的内容更加丰富。宇观概念同微观、宏观概念经过进一步概括,有可能上升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范畴。因此,近年来关于宇观概念的讨论,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正《老子指归》是西汉末年四川著名学者严遵的重要著作,从其哲学逻辑发展关系来看,应当作于秦之后,《太平经》之前,是传承秦汉优秀传统文化的津梁。《老子指归》是一部道家著作,将其与早期道经《太平经》比对研读,可以发现《老子指归》援《易》入道,是以《易经》的优秀传统文化概念阐发道家思想,并由此成为秦汉优秀传统思想与道教相衔接的理论著作。其中某些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概念即经由《老子指归》而进入道教,在《太平经》中完善成为一套传统文化理论。这些传统概念对后世道教思想理  相似文献   

14.
《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刊载了钱时惕同志撰写的《熵概念有关问题的哲学分析》(以下简称“钱文”)。文章对熵概念进行了讨论,这对推动熵概念的深入研究无疑是有益的。但是钱文提出的熵就是“系统的弥散度”等观点是不合适的。鉴于熵概念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重要地位,对与熵有关的问题作进一步阐述应该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逻辑学要求人们说话和写文章要注意准确性。这一要求的基本内容,一九七九年十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文科教材之一,金岳霖先生主编的《形式逻辑》作了很好的说明。该书26页说:“我们应用概念时,不只是要求概念明确,而且要求概念准确。所谓概念准确,就是概念恰如其分地,不多不少  相似文献   

16.
朱焕滇同志在1983年第5期《国內哲学动态》上发表了《试论感性认识的非直接性》一文;对感性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问题作了探讨;读了很受启发。但我们觉得该文对认识主体的概念和中间环节的理解有欠妥之处,对感性认识直接性完全否认也失之偏颇,因此,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与朱焕滇同志商榷。一、关于认识的主体朱文得出感性认识非直接性的结论,首先同他对主体概念的理解有直接关系。他认为,  相似文献   

17.
1999年春天,台湾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贾馥茗先生的新著《《中庸释诠》出版之后,很快给我寄来一本,粗读之后,获益匪浅。她认为中庸章句中的一个概念,往往分散于若干章,而不连贯,因此,她不仅对《中庸》的每句话作了释诠,而且对《中庸》的段落作了重新编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否会有不同意见,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的学术观点,都会启发人的思考。还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她对《中庸》有极深的研究。酷暑7月,谭嗣同百年诞辰《仁学》学术讨论会,她应邀到天津南开大学,会后专程来到北京,我有机会同她几次晤谈,对《中庸》的理解又进…  相似文献   

18.
一列宁在1908年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先后给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下过两个定义,他在第二章和第五章分别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这个概念,正如我们已经讲过的,在认识论上指的只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且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选集》第2卷,第89、192页)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学者曾就列宁的两个物质定义进行过热烈的讨论甚至争鸣。我和吴晓东也曾撰文,运用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对…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的《法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来说,在现代条件下不仅仅具有历史的意义。分析和评价这一著作之所以必要,是有许多原因的,首先因为《法哲学》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特别重要。青年马克思作为黑格尔派的左翼在著作界初露头角,他当时信奉黑格尔在《法哲学》(法、法律、罪行和刑罚等概念)中所发展的一些理论观点,他在1842年撰写的一些论文  相似文献   

20.
1 什么是科学精神一般认为 ,哥白尼 15 4 3年公开出版《天体运行论》 ,创立了太阳系学说 ,标志着控制自然科学冲破神学桎梏而诞生。1896年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首次采用“科学”一词。然而 ,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精神 ?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惟一的界定。如《不列颠百科全书》将科学定义为 :“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并需要无偏见的观察与实验的所有各种智力活动。一般说来 ,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 ,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1] 《中国百科大辞典》则定义为 :“以概念、范畴、定理、定律组成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