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志鑫 《哲学动态》2005,4(4):45-48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科学以撼世惊人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作为其核心分支的人工智能研究亦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并且以其不断逼近与挑战人类智能的姿态而引人注目.在人工智能成就的背后,逻辑学是促其前行的最主要动力引擎之一.逻辑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根本性的观点与方法,并促成了人工智能研究中最主要派别--逻辑主义AI.而有着漫长学科发展史的逻辑学本身也在与人工智能的结姻过程中获得了自数学公理化、形式化运动以来的又一次全新发展契机.有论者认为"人工智能将是21世纪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面貌".[1]  相似文献   

2.
逻辑学的新分支--博弈逻辑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峰 《哲学动态》2005,75(2):19-22
博弈逻辑(Game Logic)是博弈论和逻辑学相交叉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属于应用逻辑范畴.纵观20世纪逻辑学的发展,逻辑学已不同程度地向各学科领域渗透,各个学科的发展又为逻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亟待探索的新问题和新视域.逻辑学正从单一学科逐步形成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诸多学科组成的庞大的学科群体,新的分支不断涌现.而逻辑学与博弈论的结合,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本文对博弈逻辑的研究现状做一分析,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从而使逻辑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思维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逻辑学最富有成果的课题。逻辑学在后来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其理论视野基本上未超出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范围,人们正是根据逻辑科学发展的这一事实将逻辑学定义为“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科学”的。数理逻辑将普通思维的主要逻辑规律刻画成了有效演绎推理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将上述逻辑学的定义简化为“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科学”。但是,这个传统定义限制了逻辑理论研究的范围,使逻辑学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思维的需要。逻辑学不能仅仅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逻辑规律),还应当研究思维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谈到中世纪的逻辑学,日本学者山下正男曾指出:“中世纪逻辑学,正象所说的语言逻辑那样,是以声音标准、音标文字的标准作为研究对象的。”([日]末木刚博等:《现代逻辑学》第171页)他同时还指出:“中世纪逻辑学就是以圣书中使用的希腊语、拉丁语等自然语言为对象的逻辑学。”(同上书第156页)这些评价是否合适?我们  相似文献   

5.
我国逻辑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其主要论据是,逻辑学是研究"必须地得出",而所谓中国古代逻辑没有研究"必然地得出".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非经典逻辑分支的时间逻辑,是判断的一个公理化逻辑理论,这些判断是用命题表达的,而这些命题的真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时间逻辑的产生和形成是逻辑学发展的一个具体典范,它以新的方式丰富了逻辑学。这一对认识的理论方法的创新,是在概括总结全部科学成果和认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按照列宁的说法,逻辑是“各种科学的经验的总结”。人类社会在探索、实践和革命性地改造周围世界及自身中,从逻辑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中国逻辑学界围绕"辩证逻辑"的主要争议是这一逻辑是否可能存在。这种仅仅围绕基本概念的讨论因缺乏共识而难以为继,在现代逻辑的研究范式冲击下逐渐消亡。本文试图为读者展现一种近年来为学界逐渐接受的更加务实的方法。这种方法旨在考虑形式逻辑表达哲学上的"辩证"概念,并将其视为逻辑系统正当性的来源。这一进路促使国内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先后提出了多种相互竞争的辩证逻辑。进一步,尽管对辩证这一概念的理想翻译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我们没有理由将这样一种尚在探索的逻辑排除在逻辑家族之外。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逻辑学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个应用逻辑的领域逐步被开拓,相继地出现了诸如语言逻辑、法律逻辑、医疗逻辑、经济逻辑、军事逻辑这样一些源于一般逻辑而又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新的逻辑学分支,构成了“应用逻辑”的系统。教育逻辑就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新的成员。早在1981年夏,我们国内就有一部分逻辑工作者积极倡议开展教育逻辑的研究工作。经过八年的艰苦学习和探索,现在终于  相似文献   

9.
如何评价我国逻辑学研究的现状?今后的发展应取什么样的总体走向?怎样更好地发挥逻辑学的作用?最近,王雨田教授在《当前的逻辑教学科研向何处去》(《哲学研究》1993年增刊(逻辑研究专辑))一文中提出了一种见解:李文健同志的这篇文章又提出了另一种见解。本刊欢迎逻辑学界同仁和关心逻辑学发展的广大读者就这些重要问题继续进行探讨与争鸣。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的逻辑和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面我试图评价逻辑学在本世纪哲学中的位置。这种尝试必然是主观的,其结果也许会因该评价者主要是一位哲学家还是逻辑学家而不同。我以为自己作为一名哲学家在近60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参与着逻辑学的发展。 在我看来,20世纪哲学最突出的特征是逻辑的复兴,它是哲学发展的发酵剂。这一复兴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最初以剑桥和维也纳为中心,后来扩大到整个分析哲学运动,这一复兴与之汇合,这是逻辑学登上哲学舞台的标志。进入世纪末,我们能注意到,逻辑学对哲学发展的影响有下降的迹象。 在我们的时代,逻辑学在哲学中处…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全国逻辑讨论会于8月23日—29日在北京召开。这是继去年夏季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逻辑讨论会之后逻辑学界的又一盛会。来自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二十六个单位的二百三十四名逻辑工作者和新闻、出版工作者参加了讨论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学术讨论、交流研究成果,成立中国逻辑学会。  相似文献   

12.
《逻辑学研究》2013,(2):F0003-F0003
《逻辑学研究》是中山大学和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由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承办的学术刊物,旨在积极推动我国逻辑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增进海内外逻辑学及相关领域学术同行的交流。《逻辑学研究》是当前我国在逻辑学领域内唯一正式出版的专业刊物,采用中英双语发表论文。《逻辑学研究》目前为季刊,逢每季度第三个月的18日出版。自2011年起,中英文分开隔期出版。《逻辑学研究》征稿的内容将主要包括下述方向:符号逻辑、非形式逻辑、逻辑与哲学、逻辑与认知、逻辑与语言、逻辑与文化等。《逻辑学研究》不但欢迎原创的高水平的逻辑学研究论文,而且提倡逻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往互动;不但主张对逻辑学的各传统基本领域如数理逻辑、数学基础、逻辑哲学、  相似文献   

13.
非形式逻辑这一术语是本世纪六十年代末北美一些学者提出的。非形式逻辑的兴起主要是为了解决政治、社会生活中的论证问题。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非形式逻辑作为一门新的逻辑学分支而得到迅速的发展。为什么在符号逻辑占统治地位的当代,在西方一些国家非形式逻辑却倍受关注?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对逻辑科学的发展作一初步的探索。一、对形式化方法的思考逻辑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传统逻辑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传统逻辑是指:由亚里士多德创立,经过中世纪的演变而发展至十九世纪(乃至今天)的逻辑。它  相似文献   

14.
正《逻辑学研究》杂志是由中山大学主管、中山大学与中国逻辑学会共同主办,并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承办的逻辑学专业学术刊物,旨在积极推动我国逻辑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增进海内外逻辑学及相关领域学术同行的交流。《逻辑学研究》是当前我国在逻辑学领域内唯一正式出版的专业刊物,采用中英双语发表论文。《逻辑学研究》目前为双月刊,逢双月18日出版。《逻辑学研究》的征稿内容将主要包括下述方向:符号逻辑、非形式逻辑、逻辑与哲学、逻辑与认知、逻辑与语言、逻辑与文化等。《逻辑学研究》不但欢迎原  相似文献   

15.
《辞书研究》1984年第2期上,有一篇徐庆凯同志的文章《从辞书学角度评<逻辑学辞典>》。这篇文章说:“《逻辑学辞典》……填补了我国专科词典领域的一个空白,为学习和研究逻辑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工具,应该肯定是有益的尝试。但是,坦率地说,这本词典的质最不人能令满意。”最近,章沛和王经伦两位同志又在《国內哲学动态》1984年第四期上,发表了《<逻辑学辞典>评介》一文。作者最后说:“《逻辑学辞典》仍不失为我国第一本逻辑学辞典,这是我国逻辑界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事情。”这篇文章对那本辞典的优点说得多,而对其缺  相似文献   

16.
《逻辑学研究》2013,(1):84-84
《逻辑学研究》是中山大学和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由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承办的学术刊物,旨在积极推动我国逻辑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增进海内外逻辑学及相关领域学术同行的交流。《逻辑学研究》是当前我国在逻辑学领域内唯一正式出版的专业刊物,采用中英双语发表论文。《逻辑学研究》目前为季刊,逢每季度第三个月的18日出版。自2011年起,中英文分开隔期出版。《逻辑学研究》征稿的内容将主要包括下述方向:符号逻辑、非形式逻辑、逻辑与哲学、逻辑与认知、逻辑与语言、逻辑与文化等。《逻辑学研究》不但欢迎原创的高水平的逻辑学研究论文,而且提倡逻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往互动;不但主张对逻辑学的各传统基本领域如数理逻辑、数学基础、逻辑哲学、中外逻辑史等展开深入研究;也欢迎对哲学逻辑各分支的探究,以及有关人工智能逻辑、归纳逻辑、语言逻辑、非形式逻辑等各方面的工作。不但关注逻辑学在认知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法律推理、决策理论等相关学科中的应用;也探究逻辑学与认识论、语言和心灵哲学、符号学等领域的沟通,同时还欢迎对逻辑学与思维方式、逻辑与文化及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具有真知灼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关于普通逻辑发展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通逻辑的发展或“改革”,是关系我国逻辑学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因而也是我国逻辑学界近几年来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许多人就普通逻辑的对象、内容与体系、作用以及普通逻辑的“改革”等问题,写出文章乃至专著加以申说。这些经过认真研究提出的见解,在学术界引起了反响。启发了我们的头脑,深化了我们的思考。目前,十分  相似文献   

18.
正《逻辑学研究》是中山大学和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由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承办的学术刊物,旨在积极推动我国逻辑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增进海内外逻辑学及相关领域学术同行的交流。《逻辑学研究》是当前我国在逻辑学领域内唯一正式出版的专业刊物,采用中英双语发表论文。《逻辑学研究》目前为季刊,逢每季度第三个月的18日出版。《逻辑学研究》征稿的内容将主要包括下述方向:符号逻辑、非形式逻辑、逻辑与哲学、逻辑与认知、逻辑与语言、逻辑与文化等。《逻辑学研究》不但欢迎原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创新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 ,知识创新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能不能建构一种知识创新的逻辑 ,更是逻辑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一、非帕斯卡归纳概率逻辑等非经典逻辑对建构知识创新逻辑的意义 逻辑能不能探求新知 ,一直是逻辑学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为寻找能够恰当反映现实原型的逻辑体系 ,产生了一系列非经典逻辑系统 ,这些逻辑系统应该是知识创新逻辑的主体。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国外逻辑学的研究方向从经典逻辑逐渐转向非经典逻辑。出现了辛迪卡 (Hintikka)、宁尼鲁托 (Niiniluto)的二维、 K维归纳方法连续统理论。玛丽·赫斯…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三十年代,金岳霖先生以欧洲传统演绎逻辑是唯一和普遍的逻辑学观念,对中国逻辑的研究提出了“中国逻辑”的名称能否成立的问题。否认逻辑与文化的联系,坚持逻辑的唯一性和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唯一性与普遍性,这些是提出“中国逻辑”名称困难的依据。上述观点将会面对由逻辑学研究对象、逻辑学学科性质以及逻辑史所展示的事实所引发的诸多困惑与质疑。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属于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依附于人类的文化,即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当人类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统一状态时,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精神世界不仅有共性,也有由民族地域不同而显现的个性。在中国,先秦文化不同于古希腊文化,它的核心是伦理政治与社会人事,它的主要内容是伦理尺度与治国纲纪的构想、建立和实践,它的基本思维取向是现实的需要以及实践中的经验。以“类同”为依据进行“以类取,以类予”推演的“推类”,成为先秦时期逻辑思维中居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同时也成为先秦逻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逻辑学是有别于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研究中国逻辑离不开对欧洲传统逻辑的借鉴,在这种借鉴研究中,应用比较法的关键有三:第一,被比较的诸对象都把与之相比较的对象视为平等的他者,而不是对立者或规范者;第二,在见其同异中,比较以见其相异乃更为重要。第三,对研究对象的异点给出制约因素的分析,就中国逻辑研究而言,就是“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