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阿拉伯书法在中国穆斯林中的传播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阿拉伯书法在中国穆斯林中的传播与发展陈进惠阿拉伯书法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美的书法艺术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伊斯兰教传播的有力工具,而且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普写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珍藻夺目的明珠。阿拉伯书法之所以历史悠久,驰名世界,与伊...  相似文献   

2.
陈进惠,于1938年出生在辽宁省丹东市一个回族穆斯林家庭。1960年毕业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曾任《中国穆斯林》杂志编辑、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研究部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图书馆馆长。陈进惠受伊斯兰文化氛围的熏陶,在其学生时代已与阿拉伯文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远在伊历一、二世纪,阿文书法在伊斯兰世界已经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艺术。中国,作为伊斯兰教最早传入的国家之一,阿文书法的传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不少清真寺建筑都饰有阿拉伯文雕刻。其中,始建于公元1009年的泉州清净寺门楣上的古兰经…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2003年5月11日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50周年纪念日。为了庆祝这个喜庆的日子,《陈进惠阿拉伯文书法选》经过作者两年多的运筹帷幄,已于2002年8月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陈进惠阿拉伯文书法选》的编辑、出版曾得到有关方面领导、专家的热情支持和鼎力协助。其中,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在百忙中拨冗为本书作了“发扬伊斯兰教优秀的文化传统”的题词,坚定了作者出书的信心;年逾九旬的阿拉伯历史学家纳忠教授除了热情为本书题词外,还多次向作者询问该书的编辑、出版的进展情况,表现出老一代穆斯林学…  相似文献   

4.
正阿拉伯文书法传入中国以来,深受中国穆斯林的喜爱,历史上涌现出很多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他们对阿拉伯文书法与中国传统书法的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代的中国穆斯林书法家继往开来,传承着这一精美的书法艺术形式。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兴起和向外传播,促进了阿拉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以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应马来西亚首任总理、全马伊斯兰福利机构主席东姑·阿卜杜·拉赫曼的邀请,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代主任沈遐熙率领的中国穆斯林友好代表团一行七人,于5月30日至6月9日对马来西亚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访问,受到了马来西亚人民和穆斯林的热情欢迎和亲切接待。 代表团包括我国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纳忠教授,  相似文献   

6.
《陈进惠阿拉伯文书法选》刊行问世了,作为陈老师的一名学生,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在我看来,这本书法集不仅是陈老师多年来潜心阿文书法创作的结晶,更是我国阿文书法发展里程中的一件很有代表性的大事。 陈进惠老师是我就读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时的书法教师。在我考入经学院之前,我对阿拉伯书法的书写和理论可谓是一无所知。每当看到那些龙飞凤舞的中国体阿拉伯书法时,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这种书法简直太奇妙了。而那时的我又不懂阿拉伯语,所以对阿拉伯书法只能是望洋兴叹了。在陈老师的教授下,我从零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并初步掌握了一些阿拉伯书法理论和书写规则。最重要的是,在陈老师的教导下,我认清了正统阿拉伯书法和中国体阿拉伯书法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与我国传统文化接触和碰撞的过程中,从阿拉伯传播而来的伊斯兰文化被染上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从穆斯林心目中最为神圣的清真寺,到宗教语言、宗教礼仪、宗教用品和穆斯林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在中世纪已经名扬世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显得更加具有活力和引人注目。本文仅从中国阿拉伯书法的角度,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书法艺术之间的关系,借以印证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伊斯兰福利协会简称“布尔卡玛”,创建于1960年8月19日。当时任马来西亚首相的东古·阿布杜·拉哈曼非常关心该会,并给予了大量的物质援助,他本人也于1974年被选为该会主席。该协会是马来西亚唯一的在非穆斯林群体中进行宣教和传播伊斯兰文化的组织...  相似文献   

9.
<正>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与我国传统文化接触和碰撞的过程中,从阿拉伯传播而来的伊斯兰文化被染上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从穆斯林心目中最为神圣的清真寺,到宗教语言、宗教礼仪、宗教用品和穆斯林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在中世纪已经名扬世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显得更加具有活力和引人注目。本文仅从中国阿拉伯书法的角度,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书法艺术之间的关系,借以印证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沧州穆斯林及清真寺概况李鸿鸣河北省沧州市古称长芦、沧州,旧称沧县,是回族穆斯林较为集中的城市。公元13世纪后半叶,"伴随着蒙古贵族的西征,元帝国的建立,中国与中亚、西亚伊斯兰国家之间的陆路交通畅通无阻,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的各族穆斯林,跟随蒙古军队...  相似文献   

11.
访问马来西亚见闻马云福中国伊协应马来西亚总理府宗教署的邀请,由副会长兼秘书长宛耀宾率领的中国穆斯林文化艺术代表团一行8人,于今年6月12日离京前往吉隆坡,参加马来西亚'94世界伊斯兰文化节活动,受到马方热情友好的接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伊斯兰文...  相似文献   

12.
当今,全世界穆斯林有九亿人,主要分布在北非、中东等讲阿拉伯语的地区和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伊斯兰国家,以及人口众多的撒哈拉大沙漠南部地区、苏联、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  相似文献   

13.
"民族瑰宝书苑奇葩——中国穆斯林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展"于2015年2月27日至3月15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举办。全国多地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家的近200件阿文书法精品参展。作品内容包括伊斯兰经训箴言、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格言等,作品装饰形式多为汉字书法常见的中堂、对联、条屏、横幅等,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当代中国阿拉伯文书法的风貌及其风格多样、变化精妙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马善义副秘书长赴马来西亚出席国际研讨会应马来西亚沙捞越州政府和沙捞越"伊斯兰智慧(希克麦)运动"的邀请,中国伊协马善义副秘书长赴马来西亚参加了"伊斯兰教与儒家思想研讨会"。研讨会于1995年11月17日和18日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州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国...  相似文献   

15.
马来西亚访问札记□高学敏(一)望“新月”而起敬●进入马来西亚,只要稍加留意,就可发现这个国家的国旗、货币上,以及一些建筑物上,均有“新月”图案。新月是伊斯兰教的标志,望新月而起敬已成为穆斯林的普遍心态。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占主要地位,新月在马来西亚国旗...  相似文献   

16.
经堂教育是中国伊斯兰教传统教育制度。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不同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清真寺内的教育,而具有中国私塾教育特色,且充分凸显了伊斯兰教的中道思想。 一、教育模式的"中道"精神。经堂教育是中国穆斯林创办的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教育形式,它对于经学人才和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培养、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以及中国特色伊斯兰教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 应马来西亚伊斯兰研究院的邀请,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兼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夏米西丁和研究部副主任马中平于1999年9月21日至22日出席了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非穆斯林国家穆斯林权益国际学术讨论会。马来西亚副总理达图·阿布杜拉·艾哈麦德·巴达维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较为详细的阐明了马来西亚政府对包括华人、印度裔马来人等马国内少数民族的政策并对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利作了说明。他还引用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穆罕默德的话说:“我们必须要象我们希望看到…  相似文献   

18.
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由他们创作和编织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光彩熠熠,驰名遐迩。透过他们的辛勤耕耘,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民的智慧、美德和情操,了解到阿拉伯人民的生活、习俗及历史。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过程中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们的精彩创作和伟大实践,是伊斯兰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在人类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今天,阿拉伯书法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在世界各个角落里几乎都留下了它的足迹,成为穆斯林宗教与文化生活中不可…  相似文献   

19.
隋唐以降,随着伊斯兰教的逐步传入,阿拉伯文书法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经过千余年的流传演化,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与中华文化艺术交融互鉴,最终孕育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形式。本文运用历史文献的方法,对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馆藏文化遗产文物中的阿拉伯文书法,进行对比研究、个案分析,梳理和发掘阿拉伯文书法融合中华文化及再创造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20.
友好往来     
马来西亚前总理东古·阿·拉赫曼应邀访华 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邀请,马来西亚伊斯兰福利机构主席、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伊斯兰宣教理事会主席、马来西亚前总理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先生一行十一人,于五月十日至二十日,对我国进行了友好访问。他们是中国伊协接待的第一个重要的马来西亚穆斯林友好使团。贵宾们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任穆罕默德·阿里张杰陪同,参观访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