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社会规范认同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规范认同是个体思想上与行动上对规范的趋同,它作为社会规范内化的一种较高级的形式,是个体自觉接受社会规范的开始。规范认同是在规范教学中实现的,规范教学模式是影响规范认同的重要外部条件。典型的规范教学模式有认知训练模式与行为训练模式。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片面理解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内涵,并盲目加以使用。本研究试图通过自然实验,探讨其合作效果及其有效性的实现条件,为规范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在科学哲学领域中,关于科学知识规范性的理解和反思历来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对象化的反思,以规范知识论为代表,其基本假设是存在着可靠的知识基础和客观的确证标准,并认为在认知内容、方法论规则和认知价值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第三方干预是维持和发展社会规范的关键力量,对整个人类群体具有进化意义。补偿和惩罚是第三方干预的两种主要形式,二者均是维护社会规范的重要力量,具有恢复得失平衡以及促进规范遵从的积极作用。研究者广泛认可威慑效应是第三方惩罚促进规范遵从的主要作用机制,然而也有许多研究结果与该假说相悖。除威慑作用外,第三方干预行为作为高代价信号,也具有澄清社会规范、改变人们规范知觉的作用,这暗示着信号效应可能也是第三方干预促进规范遵从的重要作用机制。探究第三方惩罚促进规范遵从的边界条件、检验第三方补偿等非破坏性措施在维护社会规范方面的有效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第三方惩罚是一种特殊的利他行为, 在维护社会规范和人类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对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及其认知机制进行了大量探讨, 而第三方惩罚这一维护社会规范行为的认知加工过程, 尤其是认知控制在其中发挥的具体作用,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1)借助不同技术方法来探究认知控制在第三方惩罚中的具体作用; (2)从发展的视角, 在认知控制发展的关键阶段来考察其作用随年龄的发展变化, 用以解释第三方惩罚这一利他行为的发展轨迹, 完善对第三方惩罚的认知基础的理解, 并构建第三方惩罚决策的心理模型。  相似文献   

5.
上文着重从宏观方面分析了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和分类,本文着重从微观方面分析法律规范的逻辑特点、规范命题的逻辑形式。法律规范的逻辑特点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强制性的社会规范,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律规则,规定人们行为的标准,与一般的道德规范、社会公约等有本质  相似文献   

6.
礼仪是人们在共同生活和长期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 ,是调整人际关系的要求。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 ,不仅要受到自然法则的限制 ,而且要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在这些社会规范中 ,除了法律规范之外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道德规范 ,而礼仪则属于道德规范范畴。没有包括礼仪在内的社会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与指导 ,社会的各种关系就会发生混乱。礼仪作为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 ,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个体的行为。礼仪是人类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同时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中,违反规则事例时有发生。来自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发现,违规会影响人们的知觉与判断,并导致社会不期望行为和自利行为等。三种机制可以解释违规后的心理与行为效应:认知机制解释人们对规则违反的认知过程与主动适应,社会影响机制强调他人与社会规范对违规行为的影响,而社会学习机制则强调社会学习策略以及强化在单次或多次违反中的作用。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整合理论,深入挖掘规则违反的认知机制,揭示规则违反后社会影响和学习的动态特征,以及提高实验研究的外在效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烟酒消费大国,本文旨在通过总结社会规范这一预测与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的作用机制,为制定有效帮助人们减少烟酒摄入的政策提供建议。本文评述了命令性规范与描述性规范如何以不同的作用机制影响个体行为,本土文化如何影响社会规范对行为的作用。而后分别针对两类社会规范及本土文化因素的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社会发展的千年历史表明,社会没有个人之间相互联系活动的协调一致,就不可能存在,就不可能作为完整系统而卓有成效地起作用。社会通过各种不同的社会机构,运用各种不同的社会调节器,特别是社会规范——原则和规则——对个人发生影响。但是,社会规范并非常常都是由这一或那一地方性的管理主体所实现的社会管理的工具。在社会中,规范的产生和功能的发挥,并不是一定的社会机构作用的特权,规范通常被称作非制度化的东西。这种规范的调节作用往往与自觉的管理活动没有联系,或者至少不完全相联关,就是说,这种规范的调节作用是自发地实现的。然而,这种规范的  相似文献   

10.
社会规范的跨文化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日、美三国的社会规范进行了比较研究。被试为北京1434人,大阪608人,洛杉矶1409人。在3方共同研讨基础上编制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共67个项目。采用SPSS 10.0软件对结果进行了多元统计、解析。结果表明:(1)三国国民的社会规范的基本维度是一致的,包括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法律规章和社会习俗4个维度。其中,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组成内控规范,法律规章和社会习俗组成外控规范。(2)中日两国的社会规范都是以内控规范为主,外控规范为辅。中国人在内控规范中,以伦理道德为主,价值取向为次;在外控规范中,法律规章为主,社会习俗为辅。而日本人的内控规范中却以价值取向为主,伦理道德为辅。(3)美国人的社会规范以外控为主,内控为辅。在外控的两大维度中,法律规章为主,社会习俗为次;在内控规范中,以价值取向为主,伦理道德为辅。尽管三国之间有着相同的规范维度,但组成各规范维度的具体规范,既有超越特定文化的共同规范,又存在着依存于特定文化的特殊规范。社会规范的文化差异是导致管理冲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陈维扬  谢天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7):1284-1293
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将社会规范区分为描述性规范与指令性规范。近年来, 研究者从以往对社会规范的静态区分, 开始深入研究社会规范“如何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即探究社会规范的习得、传播与转变过程, 以及社会规范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社会规范的习得可以追溯至童年早期的社会互动, 描述性规范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网络中学习社会范畴典型范例的过程, 对现状的合理化催生了描述性规范向指令性规范的转化。社会规范发挥作用也呈现动态性, 不仅与社会规范的心理功能相关, 即遵守或违反社会规范能满足个体的安全感、归属感、独特感需要等, 还与外部环境如权力位置、惩罚机制相关。未来研究可对社会规范形成过程、作用过程做进一步分析; 结合社会规范强度研究, 深入探讨规范性影响的作用过程; 开展文化情境下的社会规范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以赛亚·伯林对消极自由-积极自由的二分构成了当代政治哲学分析自由问题的经典框架,然而,在晚近西方学界,以菲利普·佩迪特为代表的新共和主义者却提出了无支配的自由概念,认为它既区别于无干涉的消极自由和作为自主的积极自由,又比二者更胜一筹,是第三种自由概念。佩迪特对无支配自由的构建受到许多批评,其中最根本的质疑是,与干涉相比,支配是一种规范概念,必须依赖于某种特定的道德立场。因此,建基于这种概念的无支配自由必然是一种规范的自由概念。这意味着它要么是独断论的,缺乏客观的基础;要么必须被还原为无干涉的消极自由,因此丧失自身的独立性。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佩迪特做了大量的澄清与建构,试图用推论性的控制和免于异己的控制来定义无支配自由,他的努力虽然证明无支配自由没有预设任何道德立场,不是一种规范概念,但却无法真正证明它是唯一正确的自由概念,因此,无支配自由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依然面临着独断论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对环保行为的心理学解读——规范焦点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常被低估.通过将社会规范区分为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并强调注意焦点的作用,规范焦点理论重新强调了社会规范的重要作用.根据规范焦点理论,不同类型的社会规范有不同的作用,恰当地使用相应的社会规范信息对环保行为进行干预,可以减少乱丢垃圾、促进垃圾分类,改善节能、节约和保护资源等行为.立足于环保应用,总结了运用这种既科学又省力的措施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从文化差异和我国社会现阶段特征两个方面,论述了规范焦点理论及其所倡导的措施对我国环保工作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康吉莱姆把"生物规范性"看作有机体在病态状态下创造新的功能性规范的能力。从康吉莱姆的这一定义出发,可进一步分析皮亚杰如何从儿童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道德规则意识的起源,以及儿童道德规则意识在不同年龄段的演化。通过分析托马塞洛如何从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视角,比较文化因素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儿童个体发育中的不同作用,则可发现"语言的建构作用"对于人类规范性意识发展的基础作用。把康吉莱姆和皮亚杰的理论联系起来,并以儿童创造和改变规范的心理学研究为例,是揭示规范性概念的理论内涵的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15.
规则空间方法与属性层次方法是两种常见的认知诊断方法.前者通过建立规则空间,用马氏距离进行判别归类;后者主要根据相似概率判别归类.本文采用模拟研究与实测数据相结合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属性层次方法的诊断准确性较规则空间方法要好.  相似文献   

16.
松-紧文化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新维度,它发轫于人类学的文化田野考察,致力于刻画不同文化间社会规范强度和对偏差行为宽容程度的结构性特征.松-紧文化有其较为明确的概念定义和成因,以及在国家、区域和个体层次上的测量方法.松-紧文化已广泛运用于自我、人格、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判断与决策、创新、脑认知神经和基因、恐怖主义与社会和谐等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主题之中.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甄别细分社会规范中的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并综合吸收其它研究视角的长处.  相似文献   

17.
松-紧文化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新维度,它发轫于人类学的文化田野考察,致力于刻画不同文化间社会规范强度和对偏差行为宽容程度的结构性特征。松-紧文化有其较为明确的概念定义和成因,以及在国家、区域和个体层次上的测量方法。松-紧文化已广泛运用于自我、人格、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判断与决策、创新、脑认知神经和基因、恐怖主义与社会和谐等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主题之中。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甄别细分社会规范中的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并综合吸收其它研究视角的长处。  相似文献   

18.
<正>无规矩则无以成方圆,无规范则无以构成社会。社会依靠规范而整合起来,规范不同,社会就不同。黑帮有他们自己的规矩,他们构成了自己的社会,文明社会有它自己的规范,他们构成了现代新型社会。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规范的演进过程。不理解现代社会规范的本质和特点,就不能建构文明社会。或许,人们会说,在我们的社会,我们也制定了许多文明的社会规范,却不能被执行,这  相似文献   

19.
规范错觉是指个体的规范感知与实际存在于群体中的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差异, 规范错觉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957份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 人们普遍高估了他人的食物浪费(行为错觉)以及对浪费的赞同程度(态度错觉), 而这两种错觉又加剧了人们自身的浪费行为。中介效应检验显示, 印象管理中的社交性维度部分中介了两种错觉与浪费行为间的关系。两个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检验了描述性(命令性)规范信息对行为(态度)错觉的影响, 结果发现, 描述性规范信息降低了行为错觉, 并通过社交性减少了浪费行为; 而命令性规范信息并不改变态度错觉本身, 但通过降低态度错觉对浪费的影响而减少了浪费行为。上述结果意味着两种规范信息尽管高度相似, 但其作用机制却可能不同, 同时这一发现也为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两种干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博弈论中,人们对扩展式博弈的信息集有着不同的解释,而对不同解释的混用可能会引起矛盾。我们认为这一问题源于对扩展式博弈的两种解释——博弈规则和博弈过程——的混淆。本文通过给出一种动态认知的逻辑框架来试图区分和联系博弈规则和博弈过程。我们运用这种理论框架从博弈规则和对参与者的假定一步一步地生成博弈过程。我们给出了一个完全的模态逻辑来描述参与者的知识及其在博弈过程中的变化。本文还证明,在特定情况下博弈规则和过程具有某种结构相似性,使得对二者的混用并不会产生混乱或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