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风》2017,(12)
<正>基督徒以开放、宽容的态度看中国传统节日,便能在生活实践中自由见证信仰怎么过传统节日,是多年来中国基督徒一直谈论的话题,观点不一而足:有人觉得基督徒不该过有祭拜内容的节日;有人觉得传统节日不是宗教,可照常过;有人认为,基督徒可在传统节日中加入信仰内容。基督徒怎样看待传统节日,怎样过节,不是中国教会才遇到的问题,乃是近两千年来基督  相似文献   

2.
晓蓉 《天风》2002,(5):51-52
基督徒不是一名蔽世的超然隐者,他同样具有七情六欲,同样要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也同样要应付婚姻家庭中出现的诸多局面。那么,作为一名基督徒,我们对待婚姻家庭生活的态度如何?怎样学会用信仰指导生活?怎样让我们的婚姻和谐美满,从而为神作见证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在基督教信仰中,伦理道德的出发点是以神为本,基督徒一切行为规范都必须  相似文献   

3.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与未来。神也要我们看见,教会的希望将寄托在热心追求、敬虔爱主的青年一代基督徒身上。他们执著且学有所长,智慧与身量随着神和人的喜爱正快速增长着。但怎样关爱青年弟兄姊妹的灵命,如何将他们的心志正确引导?教会的传统崇拜方式应做出怎样的调整,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又不  相似文献   

4.
冯寿松 《天风》2006,(7):27
我们作基督徒的,在生活上,在行事为人的准则上,要具有怎样的特质,才是耶稣眼中的信徒?  相似文献   

5.
叶子 《天风》2004,(8):6-7
马太福音5章13-16节是主耶稣关于基督徒应对这个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的教导。我们都很清楚,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会被周围的人和环境影响,同时也会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上面的经文中主耶稣要让我们明确地知道,作为一个基督徒,你应该对这个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与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应有怎样的关系呢?在这里主耶稣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是世上的盐,我们是世上光。既然主耶稣说我们是世上的盐和光,那么我们就要对盐和光的特点和作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我们不仅要做基督徒,而且要做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我们不是已经领了洗,为教会所接纳了吗?”是的,我们的确已成了基督徒,但还并不完全都是真正的基督徒,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一定要认识基督,并了解救赎的意义和方法,虽然人性的软弱还不能让我们到达彼岸,但我们的船头一定要指向航标灯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的义德还不能使我们成圣,但一定要有成圣的愿望。这个提法或许会触到一些人的痛处,因为他们以为现在这样就挺好,平日里快乐地享受世俗的生活,或紧张地忙碌着肉身的需要,主日天到教堂来听一台弥撒,办一个告解,冲刷一下一周的污垢,但我们扪心自问…  相似文献   

7.
生财有道     
平常心 《天风》2017,(5):39-40
正富足的,认真生活,爱心奉献;缺乏的,感恩享受,安贫乐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有的人轻轻松松日进斗金,日日挥金如土;有的人终年辛苦劳碌,糊口尚难,奢侈品、高消费于他们更是天方夜谭。基督徒当怎样面对或富足或缺乏的生活?在当今时人"唯物"、唯利普遍存在的社会中,基督徒又当怎样活出不一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张培生 《天风》2010,(2):62-62
基督徒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年?对中国人,过农历新年是一件大事。春节也是中国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处于中国文化传统与民间习俗影响的环境中,当怎样过一个既喜乐又感恩的年呢?  相似文献   

9.
盐与味     
陈志华 《天风》2013,(1):42-43
透过广为人知的生活实例,以简朴平实的语言形象深刻地阐述信仰内涵,是耶稣基督极为鲜明独特的传道方式。将基督徒比作盐可算为众多饶有趣味的比喻中最为深入人心的一个,此比喻一直都被教内外人士所津津乐道,广为引用。盐与基督徒到底有怎样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梅康钧 《天风》2007,(21):16-17
如果特奥精神促使我们更好地服务社会,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使人民生活更为美好的话,那么,作为基督徒,我们在磨炼与考验中得着爱与体恤,也必然帮助基督徒理解"包容",使之更具爱上帝及爱人之心。  相似文献   

11.
李汶道 《天风》2004,(11):32-33
基督徒对财富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认为:一切赚钱的行为都是邪恶的。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拥有较多的钱,基督徒也不例外,因为你可以拿去解决人的需要和自己生活的需要。 基督徒不是越穷越好、越穷越属灵,圣经里没有这样的道理,基督徒应该各样都是富有的人,这才是圣经的真理,因为上帝是让无变为有的上帝,是叫贫穷走向丰富的上帝!  相似文献   

12.
将身体献上     
罗江涛 《天风》2003,(12):46-46
论到奉献,我们可能很自然地会想到钱财的奉献,似乎那就是奉献的全部内容。但那样去理解奉献,实在是太片面了。奉献可以说,是我们每个基督徒都具备的行为,也是我们信仰生活的一部分。基督徒该如何去理解奉献的内涵,如何过一个奉献的生活呢? 保罗说:“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他这话是对“弟兄们”而言的,意即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都有奉献的资格。保罗以上帝的慈悲劝我们献上,所以我们今天的奉献,并不是被强迫或慑于权势而被命令去奉献,乃是因着上帝的慈悲,也不是因为被惧怕所驱使,而是为着爱和慈悲。那我们当怎样奉献呢?  相似文献   

13.
编者的话     
《天风》2003,(3):1-1
当美国攻打伊拉克倒萨行动一触即发时,欧洲教会领袖与普世基督徒正积极努力呼唤和祈祷世界和平。在本期首篇己故的孙彦理主教的“和平,上帝的旨意“一文中他说,上帝的恩赐,是要我们过美好的生活,如同,耶稣降生时天使的歌唱:“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 以呼唤和平到人类的安居乐业,中国基督徒与普世基督徒始终关注着自身生存的空间,正如丁主教所说:“中国基督徒敬拜一位爱我们,同情我们,与我们一道遭受苦难,循循善诱的上帝,这个转变是一种真正的释放”。的确“中国基督教必须根植于中国土壤中”,因为“基督徒的  相似文献   

14.
一、角色定位信仰无国界,信徒有祖国。我认为,一个合格的平信徒应该既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又是一个守法的好公民;既要服侍好教会,又要服务好社会。只有这样,我们基督徒才能得到国家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参与福传事业也才有基础和底气。如今,我们正处在伟大变革的时代,生活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祖国,这是天主的恩赐,也是我们的幸运。  相似文献   

15.
作主的见证     
谢炳国 《天风》1995,(12):4-5
主耶稣在升天的时候,对门徒说:“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 我们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是主的一个见证人,但这并非每个人都必须作牧师、传道,也不是仅限于在礼拜堂内的事奉生活才算是为主作见证。但我们可用各种的方法见证基督、传扬福音。在我们的工作岗位上,在各人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为主作见证。 圣法兰西斯曾说过:“我们所走每一步路、所说每一句话和做每一件事,都是一篇讲章、一个见证。” 遵行圣经的教训。圣经是基督徒信仰的依据、行为的准则。我们必须听道、行道、守道,经历圣经的话,尽基督徒的本份。  相似文献   

16.
7月6日至10日,杭州如同一只闷热的火炉。人们纷纷躲进“空调”这凉爽的空间。然而,在思澄堂内,200多名基督徒全忘记了炎热,在这里参加以“生命·更新”为主题的’98杭州市基督教青年夏令会。 “青年夏令会”对杭城的教会来说并不陌生。每年差不多都是在这个时候举行。迄今为止,我们已举行9次。在举行夏令会中,我们围绕以“生命”为中心的基督徒青年夏令会,实在给杭城的教会带来了从神而有的丰富恩典。  相似文献   

17.
《天风》1997,(3)
自然灾害固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危难,但也是考验我们基督徒是否真正有爱心的关键时刻,是基督徒献爱心为主发光、荣耀主名的机会。面对灾情,爱主的基督徒,以各种方式,尽自己之所能,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洪水中,基督徒们内在的爱的泉源也在涌流。  相似文献   

18.
苏志明 《天风》2014,(12):30-31
近30年来,中国基督教确实有了一定的发展。可是,中国基督徒人数不可能有外界某些人猜测的那样,有上亿的数字。一些相对比较可信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基督徒在中国人口比例中还是占绝对的少数,而且总体素质有待提高。其实,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不是看基督徒人数多少,而是看基督教究竟能对中国社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能对个人生命生活带来怎样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9.
在论到基督徒的生活时,保罗在罗马书6章5节给我们一个非常实际而又重要的原则:“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这就是说:一个基督徒的生活必须有这两方面的表现:一、在死的形状上与主联合,二、在复活的形状上与主联合。  相似文献   

20.
不要忧虑     
陈琴 《天风》2008,(16):22-24
其实.上帝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他愿意随时帮助我们.除去我们一切忧虑.只要我们确信并安静等候. 基督徒是上帝的儿女,圣经中教导我们作为上帝的儿女要常常喜乐,但我们心中却常常忧虑.无论你担忧的是健康、婚姻、学业还是工作,我们都应当记得:我们是神的儿女,作为基督徒的我们不是要在忧愁中变老,而是要在主里一天天长大,战胜忧虑,过喜乐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