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座豪华的别墅里,住着一位富人。“我是世界上的首富吗?”他问他的仆人。“主人,您还不是。世界首富是比尔·盖茨,您还没排进前500名呢——但是快了。”仆人查完有关资料告诉他。富人祈祷说:“上帝啊,您让我成为世界首富吧,到那时,我愿用纯金给您重铸天堂。”上帝感动了:“好吧,我可以给你一个机会。这是一个魔箱,你拿去吧。”上帝说:“这个魔箱里,有一块金子,是永远取不完的。但是,你要注意,当你觉得够了时,你需把魔箱扔掉,你取出的金子才是你的财富。”上帝说完不见了,富人的身边真的有了一个魔箱,箱里也真的装着一…  相似文献   

2.
老法师这篇短文写得苦口婆心、痛心疾首、振聋发聩!佛教界太需要这样敢于站出来说话的老修行了!现今混进佛教的魔子魔孙正在坏我佛教,我们需要照妖镜,需要火眼金睛,良善佛子当以戒为师!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2,(12)
释迦世尊应世施教时,就有邪魔外道显异惑众。佛以四法印、四依鉴别邪正,使诸有智者防护身心,不落邪倒,直趋菩提。时值末法,邪说更多:笔者近接太原、大同等山西省师友们的来信,告以台湾“清海无上师”的弟子到山西大宜邪说,众多虔诚的佛教徒都陷入魔阱!坚请我撰文于《法音》中再辟魔外,明辨邪正,廓清流毒。  相似文献   

4.
有正就有邪,有佛就有魔。不论是佛还是魔都面对众生应机开示。佛针对众生的困惑、烦恼,运用种种法门,使之排除妄念,得到智慧,从烦恼中解脱出来。魔利用众生的烦恼,用虚幻的妄念,使其迷惑,达到奴役之目的。用花言巧语似是而非的理论,改头换装扮成“佛”来欺骗众生这是魔波旬的弟子惯用的手法。田青先生文中揭露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情况。这并非乱扣帽子,我们见过大量不符合标准的佛像,只要制作者出于恭敬心,即使形像不够准确也可以得到谅解。但刻意编出一段历史,又伪造一个“现实的权威博物馆”来作证明,这种魔弟子的行为必须加以指责、揭…  相似文献   

5.
檄魔文是以檄文形式弘扬佛法的一种文体,盛行于两晋至唐初的佛教信徒中。其内容主要是对禅修过程中宗教神秘经验的记录,与佛教禅学关系密切。在文体上,檄魔文既有借鉴檄文的地方,更有对檄文原有体制的突破。这种突破,源于对道教"军将吏兵"仪式的借鉴和吸收。敦煌降魔变文是檄魔文文体的发展。檄魔文为变文代替,主要原因在于伴随佛教发展而来的弘法对象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吃菜事魔是南宋普遍存在的一种民间宗教团体。吃菜事魔所涵摄的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理学文化术语中去,成为理学思想建构的主要设计思路。朱熹围绕"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之辨而展开的论证与南宋吃菜事魔教派所隐含的摩尼教教理在致思路径上有一定的可比性。南宋反理学者以"吃菜事魔"为口实对朱熹学说及其学派的攻击,将其比作"吃菜事魔"群体,也是出于两者在形式上的相近性。理学群体在某些方面所表现的异于主流社会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做派,给予攻击者口实。朱熹本人对吃菜事魔这种底层精神景观持一种严厉的排斥态度。他最关心的是这些团体集会的精神动因以及终极诉求,当他发现吃菜事魔者是儒家生活理念的异类的时候,他的反对态度是决绝的。  相似文献   

7.
恶魔     
纯一 《法音》1990,(10)
"魔"是梵语魔罗Mār?的略称,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说:"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自身故名魔."恶魔是指障碍佛道及一切善事的恶煞鬼神的  相似文献   

8.
30多年的医学探索生涯,使我充分意识到百年前恩格斯著名论断的睿智性--自然科学家不管怎样探讨,他总是受制于其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无论中西医学,无论医教研,只要是个认真的探索者就无法摆脱这类"魔箍"的主导,而左右医学探索者的最大"魔箍",可称之为"医学观"或医学模式.古代中医则以"医道"概括之.  相似文献   

9.
永恒的信念     
耶稣我的救主, 是您从天上带来热爱之火, 我才能“以洁心污,以暖心寒”; 您是“忧者之慰,苦者之安”; 为我战胜魔鬼树立起坚强信念! 魔鬼挥舞着五光十色的魔鞭, 把那些脆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说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魔”这个字或词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比如“你着魔了”、“魔鬼”、“魔法”、“魔爪”、“魔术”、“魔力”、“魔怔”、“魔方”等等。从魔的词意说也很清楚,一指能迷惑人,害人性命的鬼怪;一指某种神秘的、奇异的或者超人的力量或幻术。不难知道,魔这一语词是中国人常用的习惯用语,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它却是一个外来语,一个纯属佛教的词。“魔”,是梵文Mara的音译“魔罗”的略称。佛教传入我国以前,在中国的古文书中并没有“魔”这个字。正如唐人玄应所著《一切经音义》所云:“魔,莫何反,书无此字。”  相似文献   

11.
认知隐喻理论与大乘佛法是不同的学科,但是,两者有诸多共同关注的领域,所以在三个方面具有互证的可能:一、当我们撇开空间概念来思维和理解时间时,即时间不再流逝,物体不在时间中运动和变化,人可以长生不老,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正是大乘佛教法界时空的真实写照;二、思维实验的本质是抛弃有关空间的概念体系和语用传统,大乘佛法认为语言和文字是魔业,甚至佛言祖语也是魔业,所以应该被抛弃;三、人的认知过程基于身体特征,凡夫成佛的障碍是"我执",即执着于自己的身体,破除了我执,凡夫就成佛了。科学与佛法并不是互斥的,至少相对论的三个佯谬在一定程度上为大乘佛法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2.
狗年话“狗”,今天,也让我们以信仰的眼光看看圣经里有关“小狗”的启示。玛窦福音十五章22-28节记载: “耶稣离开那里, 就退往提洛和漆冬去了。看,有一个客纳罕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说: ‘主,达味之子,可怜我吧!我的女儿被魔纠缠得好苦啊!’耶稣却一句话也不回答她。  相似文献   

13.
孟子勋 《法音》2022,(8):45-59
<正>《西游记》以唐代玄奘法师取经为原型,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为魔、伏魔为轴心而创作的神魔小说,因是取经,本身含有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因是为魔、降魔,又有反抗、斗争精神与意识;因是小说,不管在人物形象、行文语言风格、内容上皆与《大唐西域记》有出入。  相似文献   

14.
任杰  由藏 《法音》1994,(12)
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经名。不但唯假设名言,一切经无不摄集于此般苦波罗蜜多心经之中,故亦是经之母。此中薄伽梵者,谓摧伏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子魔等四魔,皆由此般若波罗蜜多义,令魔不能得便,一切魔悉无依处故;圆满具足六种殊胜功德(自在圆满、相好圆满、祥瑞圆满、声名圆满、智慧圆满、精进圆满),智慧一切功德,亦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加持力而生;不住涅第,亦是以般若波罗蜜多义破除…  相似文献   

15.
夜思记     
正阳策我年少时候被人无端整了,会立马翻脸,后来晓得沉住气,可心里还想着伺机讨还。故而我那时格外喜欢"绵里藏针"这个词。来人若不加触犯,自然柔软爽滑;若敢用力捏下去,钢针自会扎进肉里。正契合佛家所说的"业缘自作"。《倚天屠龙记》中有个高僧空见,武功高,佛法更高。面对谢逊这个杀人狂魔,或将其击毙,或废其武功,除一恶,救千万无辜,无  相似文献   

16.
悼德敏二首     
(一 )哭德敏前日犹自探德敏 ,齐桓泪眼悲早逝 ,一生不图富与贵 ,君留遗憾英年去 , 孰料今晨赴仙林。管晏长歌接忠魂。学海翻腾魔缠身。我失师友泪沾襟。(二 )慰英魂德才兼备非完人 ,走时留恨业未竟 ,后浪拥着前浪滚 ,有恨当怨君行早 , 敏捷才思有高论。好朋相弃离寰尘。继承业绩代有新。人读遗作慰英魂。悼德敏二首@陈书仪  相似文献   

17.
抑郁的中医辩证分型有多种,但各种分型都牵涉脾胃气机不畅这一病机。中医认为过午不食是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养护脾胃功能,因而持午有助于预防和干预抑郁。从佛教来看,持过午不食戒有助于修行禅定,并且有大福报。抑郁的症状类似于《摩诃止观》所说的"魔病",智者提出对治魔病需要"深观行力"及"大神咒",而两者发挥作用都需要以禅定为前提,持午有助于禅定,因而有助于预防和对治抑郁。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1,(2)
清朝雍正皇帝写了一部《拣魔辨异录》,来甄别禅宗修证境界和语录文字的真伪,印光法师评赞为正知灼见的佳作!在今天,海外已出现“莲生活佛”、“无上师姑”一类惑众敛财、为害不浅的邪师魔说,《法音》、《香港佛教》等佛教刊物已经不止一次地专题驳斥了。澄清邪说,才能护持正法。对此,我们诚有不能已于言者。记得数年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师范大学里的修理钢琴技师林炳炎等三位先生曾光顾过寒舍。当时,老友陈海量居士刚生西不久,由其家属和始终参加海老临终助念的顾兴根居士等告我,陈海老从病重到临终,正念分明,助念如法,在其后事嘱咐中,有预知时至的迹象;最后,在念佛声中安详而逝,有四肢柔软、顶门独温等实况,我们认为是生西征兆,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能在此读到郭正谊在1991年发表的&;lt;从“宇宙语“说起&;gt;之文章,非常高兴.“我们迫切希望气功界能以气功的真谛,正本清源,自我调理,纠正“走火人魔“的偏差,在科学的道路上发扬光大.“我从郭先生这十年来的呼声中,清晰地感到了气功界真正的科学春风.……  相似文献   

20.
净慧 《法音》1988,(11)
什么叫做比丘比丘尼比丘是梵文的音译,主要的意思是“乞士”,上从如来乞求佛法而养育法身的慧命,下向俗人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的生命,所以叫做乞士。另外还有“怖魔”、“破恶”、“净持戒”等意思。因为出家学佛为比丘,必将了脱生死而不再受魔业及魔境的困扰和支配了,魔王少了一个可以利用和支配的魔民,所以感到恐怖;比丘持戒能破烦恼恶业,所以是破恶;比丘以尽其一生的形相寿命,坚持清净戒律,所以称为净持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