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宋代儒、释、道三教思想大融合的文化角度,分析了张载、苏轼的“实体”论思想,揭示了二者的“实体”论与佛老之学的内在联系,阐发了崇实之学与佛老贵虚明空之论的异同,为宋代理学家“出入佛老,返求六经”的思想历程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一位全能型的艺术家,其文艺观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书法美学的主要内容是:提倡自出新意,推崇学养韵味,重视自然论,强调法度.  相似文献   

3.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中,苏轼用了雪泥鸿爪这样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后来雪泥鸿爪演化成了一个成语,至今还被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意思是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而后人往往用此比喻人生无常,如梦如寄。其实苏轼的本意并非如此悲观,而是想表达鸿鹄展翅高飞,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之意。雪泥鸿爪的确反映了苏轼初入仕途时  相似文献   

4.
宋朝的苏轼是文人画的最早倡导者,他首先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苏轼在谈到绘画的欣赏品评与创作时,虽然站在否定"形似"的角度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主张,但研究表明,苏轼并非一味地否定"形似"强调"传神",而是注重作品的两个方面.苏轼的"形"、"神"、"理"的观念,对我们当前绘画的实践与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俞起尧 《美与时代》2023,(4):132-134
苏轼作为大书法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书法理论。苏轼的书法理论是围绕着“无法之法”和“通其意”而展开的。苏轼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的书法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的。“无法之法”与他无有之有的宇宙生成论、无思之思的理想人格论有关,“通其意”与“致一”之道有关。  相似文献   

6.
关于苏轼书法艺术,历代都有人予以赏析、评价、研究。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关注佛教的"圆融"观在苏轼书法艺术中的体现,寻找书法与佛教义理的关联性。苏轼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氛围、与佛僧的交往、自身境遇等方面与佛教相关,这些都为寻找苏轼书法艺术与佛教相联系提供了资料。通过"圆融"书法品评观、创作观对苏轼的影响,以及对苏轼作品的解读与研究,逐步理清苏轼书法艺术中与佛教"圆融"观念的统一性,以及所蕴含的具有佛教意味的"圆融"之美。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重点研究苏轼的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尚意"风格与整个宋代书法风格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苏轼书法作品的解读和分析,了解苏轼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主张对宋代书风的影响。在研究的方法与素材上,主要采用书法理论研究常用的作品分析、对比、文献资料等方法,通过较为全面、细致的梳理、考察,对苏轼的书法作品和书法思想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阐述,以求对苏轼书风的整体框架及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有一个较完整、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在《苏轼传》中写到: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对自己的一生做了如下总结: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历尽沉浮,昨日还是五马使君,今日忽成乌台案犯;今日尚为东坡野人,明日则为翰林学士,后日又复为天涯罪人。一贬再贬的人生遭遇,又是如何让东坡一曰"何妨吟啸且徐行",二曰"竹枝芒鞋轻胜马,"三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呢?  相似文献   

9.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久雨不晴,人们管它叫“淫雨”;久晴而雨,人们管它叫“甘霖”。雨, 变化多姿,或为丝丝小雨,或为滂沱大雨,或温柔连绵,或快疾迅雷,或驾祥云而至,或借黑云藏身。“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描绘了雨的温柔敦厚;“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勾勒了雨的稀疏况味;“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渲染了雨的繁密景观;“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抒发了雨的热情奔放;“寒雨连江夜入吴” (王昌龄),讴歌了雨的恢弘阵容;“满川风雨看潮生”(苏舜钦),颂扬了雨的磅礴气势;“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赞美了雨的飘逸韵致;“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慨叹了雨的雄浑魅力。雨不就是一首首纯情诗吗?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史上,苏轼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以绚烂的姿态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又如一座不可攀登的高峰。他是一个集诗词、书法、绘画、散文于一身的大成者,是中国文人画的极力倡导者。其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其传神论美学思想,更是贯穿于他的诗歌与绘画中。文章着重介绍其绘画和诗歌的传神论,并将其与顾恺之及同时期的黄庭坚相比较,来说明苏轼传神论的创新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石既不是“鸦片论”,也不是“幻想论”,而是对世界的“掌握论”.把宗教视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马克思从最高层面宏观把握宗教问题的一个深具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12.
"中庸"是儒家哲学的基本概念,苏轼的诠释则是对以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发展之处为从本体论的高度来诠解《中庸》。他认为舜、禹、皋陶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们能够"穷理尽性"。所谓"穷理尽性",就是认识、体察"道"之大全,而此"道"是宇宙之本原、本体。若能体道,就能"道济天下"。由此,苏轼既论证了达到"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又论证了"内圣"与"外王"的合一。当然,因苏轼理论自身的不足,其《中庸》诠释被理学家所超越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苏轼以“达意”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与米芾以“真趣”为目的汲古出新的美学思想,引领了有宋一代的书法风尚,以他们为代表的宋代书法家所取得的成就标志着书法艺术从追求技巧跨入到超越技巧的时代.他们是宋代书风的创造者与引领者,在书写中注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思与生命活力,让书写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表现性艺术.正是由于他们共同或相近的美学理念与书学主张,合流成为一股强大的艺术思潮,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庄子祠堂记》中提出庄子对孔子是"阳挤而阴助之"观点,在庄学史上影响极大。苏轼这一观点的提出,与其当时的学术背景、人生经历以及宽容的学术态度、融通儒道二家的学术主张有关。  相似文献   

15.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反思过程中,儒家学说的局限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史概括为经学史的观点早已过时,儒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居于主流地位的观点也正被“儒道互补”和“多元互补”的观点所补充或取代。继之,一些学者又提出了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居于“主干地位”的观点(参见周玉燕、吴德勤:《试论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地位》;陈鼓应:《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证僧传所载南北朝四论研习者的行迹史料,并辨析"四论""四论师"四论宗"等术语的来源。本文认为"四论师""四论学派"是日本学术界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使用的概念,"四论宗"是学术意义上的虚设。学术界提出四论师、四论学派虽有合理性,但不论是"四论师"还是"四论学派",都不具有与成实、三论同样的师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晋代以来,行书创作在宋代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时期,而这次革命的精神内核是“尚意”,作为代表人物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他们在行书创作中的见解有求同存异之处.苏、黄的行书作品饱含人生的顿悟,而米芾的“尚意”之作,则是源于厚积薄发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学古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有法"与"无法"论就是<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很重要的一对概念,并且贯穿于石涛一生绘画美学思想的始终.石涛认为绘画有规律、法则,但并没有绝对不变的规律、法则.规律和法则都是不变与变的统一、稳定与不稳定的统一、有与无的统一、大与小的统一."无法而法"论来自哲学变化论,是变化论在绘画法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吴道子一生人物画成就颇高,其“吴家样”源于生活万象,将西域样式与东方审美完美融合,创造出高古飘逸的艺术境界和新颖独特的人物画图式,对唐代及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从“吴家样”艺术特征、吴道子人物画的传承创新、“吴家样”的传播及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