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审美范畴的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审美范畴的仁樊美筠“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一般都将“仁”视为一个哲学范畴,或者伦理范畴。这当然没错。但笔者认为“仁”也是一个美学范畴。其根据如后:首先,从“仁”的实际内涵来看,什么是“仁”?《论语·颜渊》篇说:樊返问仁。子曰:“爱人”。这就是说,仁就是爱人,爱是“仁”的基本内涵,因此,“仁”又是仁爱,这种爱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爱,上穷碧落,下达黄泉,内容十分丰富。它既表达了人对天地万物的真挚同情:“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论语·述而》;又表现了人类对自己同类的深切关怀:“泛爱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而爱是什么呢?爱正是美感的基本构成要素。很难想象,没有对人、对物的喜爱,还会有对他(它)们的欣赏。为什么会出现“情人眼里出酉施”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爱。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1729—1797)曾经这样说过:“我把美叫做一种社会的性质,因为每逢见到男人或女人乃到其它动物而感到愉快或欣喜的时候,……他们都在我们心中引起对26他们身体的温柔友爱的情绪,我们愿他们接近我们。”①相反,原始社会的人类为什么不能够欣赏自然事物的美呢?简单说来,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生  相似文献   

2.
对蔡尚思同志孔子观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6月,蔡老以《孔子一生都尚礼》为题发表于《哲学研究》。从这篇文章的命题看,他以孔子一生尚礼来说明礼是孔子思想核心,反过来说,不是其核心的范畴孔子就未必一生都尚。我认为,这样说的本身就是可以商榷的,因为他没有把仁、礼、中庸三  相似文献   

3.
唐艺 《管子学刊》2009,(4):55-60
在孔子心目中,仁包括了人视、听、言、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因为仁的集合性,每个个体的人具有不同的质,所以孔子在回答不同弟子关于什么是仁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答案。但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希望弟子都能养成美好的道德,努力达到仁的境界。孔子是从"美"的角度理解仁的,从内心到外表都做到了"美",就达到了"仁"的高度。"仁"的思想体现在孔子的一言一行中,同样反映在孔子对于乐的理解与理论上。礼和乐是不可分割的,在礼崩乐坏、时代大变革的背景下,孔子利用礼的理性特征和乐的感性特征,达到其社会教化的目的,把"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思想贯穿其中,以实现其"天下归仁"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仁礼关系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且基本的问题。孔子之仁有情感之仁与境界之仁两重核心意涵:情感之仁即以"亲亲之爱"为内核、以"爱人"为普遍表征的真情实感;境界之仁则是统摄礼、义、智等德性的"全德"或理想人格。在孔子那里,首先,礼以情感之仁为本,礼既内发于情感之仁,又以情感之仁的安顿为本质;其次,境界之仁通过克己复礼的方式而呈现,此即礼内化于生命、内化为境界的过程。由礼的内发与内化可知,仁与礼之间是互动性、构成性的关系,一体化的"德性生命"由此而得以成就。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当代生态哲学的道德共同体为切入点来分析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仁的演变过程及其生态意义,从当代生态哲学的角度给予了新的确证(justifications)。儒家的道德共同体以仁为核心或纽带,其范围包括天地万物。仁的基本含义是爱,孟子把仁推广到爱物,董仲舒提出爱民,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郑玄提出仁为爱人以及物。至宋明时期,理学家明确地把仁提升为全德之名,又把天地的生生德性作为天地之仁、天地生物之心。仁作为生生之德,成为宇宙的合目的性。理学家又说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为心,这样,天地的生生之德、仁、人心就被统一起来,仁从而获得了贯通人与天地万物的本体意义。仁还是一种感通的道德情感,大程、阳明等主张通过感通与恻隐更为主动地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些解释既有丰富的生态功夫论的内涵,也有丰富的生态境界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仁”、“兼”辨异孙竞昊先秦时代儒墨并称显学,相互诘难,其思想宗旨的悖逆源于各自的祖师孔子和墨子。孔、墨存在共同之处:在看待和解决社会问题上,皆从伦理发凡,沿循了伦理──政治的路数。双方都盛言爱,然爱的性质和方式迥异,孔子为"仁",墨子为"兼",这筑...  相似文献   

7.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舞蹈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乐舞作为汉代当时审美文化的主流,逐渐形成了当时社会性的一种文化景观。汉代学者将乐舞的审美快感分为初境"乐人"、中境"乐治"、上境"乐天地"的三个层次和三种境界,将儒家的乐舞美学思想加以完善,通过分析审美快感的本质与追溯审美快感的本源来分别阐述审美快感的层次与境界,从而建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将其继承并不断的传承后世。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家训的“仁爱”教化与21世纪的道德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家训的“仁爱”教化与21世纪的道德文明陈延斌“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范畴,儒家的“仁”、“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上》),墨家的“爱人若爱其身”、“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上》)等无不是这种思想的简明表达。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以家庭为本...  相似文献   

9.
高赞非同志在《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一文中,把人道主义說成“国粹”,說成是孔子思想中的“精华”。他說:“把‘仁’(孔子的仁——作者注)的思想全部内容联系起来看,无疑这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偉大的思想娜说乐饕寰?它的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的表現,它的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爱护人民的主張,可以說都是孔子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作者认为“‘仁’的思想一般的意义是‘爱人’,是封建的人道主义”。据說:“在这个时代的‘仁’的思想,不是别的,就只能是反对奴隶制的人道主义。这对摧毁奴隶制度,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无疑  相似文献   

10.
王艾宇在来稿中指出,无论从历史或现实看,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都是应该肯定的道德范畴,它包含着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一些非常积极的精神。他认为仁作为一个深层的社会意识和大众化的观念,古典涵义是孔子所说“仁者爱人”,其现代涵义,正如毛泽东所说,“仁象现在的亲爱团结”。笔者认为义就是惩恶扬善的精神,仁是行  相似文献   

11.
《论语义疏》的玄学倾向引人注目,引发的玄儒关系问题至今仍存争议。仁是儒学的核心范畴,以《论语义疏》仁论为考察视角,可从哲学层面窥测玄学对皇侃经学思想的实质性的影响。皇侃会通玄儒,在仁的内涵上以儒家"仁者爱人"的传统观念为价值取向;在仁性主张上则以玄学本体论及性分说为哲学依据,并将行仁为用、仁性为体的玄学体用观融入、贯彻在其仁论之中。仁非全德,仁性圆足的体仁者虽可达到仁的至高境界,却难以企及体无的圣人之境。  相似文献   

12.
“雅”、“俗”以及雅与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问题. “雅”与“俗”这一对范畴,是重要的文化学范畴,涉及到文化层面的境界高低,人的文化教养、仪表、人格、操守、修养、境界.“雅”与“俗”又是美学范畴,涉及到审美倾向、审美理想、审美意趣、审美境界.“雅”与“俗”又是重要的文学范畴、艺术范畴,涉及到文学、艺术作品的高低程度、境界、情趣等等.下面主要从美学和文艺学的角度来对“雅”“俗”问题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礼乐论是孟子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以礼为四端、五行之基本要素。在礼乐本原问题上,孟子从性情论角度抉发礼乐制度的内在生命根源,认为礼发生于宾主之际,本于恭敬之心,而以辞让为其行为法则。在礼乐践行论方面,孟子重点阐明礼与仁、义、智诸德之相互支持关系,认为仁、礼之爱人、敬人两原则相互补充,礼、义二者则相互发明,智主要体现于礼之权变中,代表了礼学修养的最高境界。孟子以复兴礼乐为王道政治的终极归宿,强调与民同乐的音乐政教精神。孟子礼乐论的性情化、内在化特征代表儒家礼学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董宇宇 《管子学刊》2014,(1):114-119
孔子思想以人格本体与天地境界为核心,从内容与审美两层面积极影响了后世文艺,这是长期受到曲解和忽视的。“不言,谁知其志”是从“人”存在发展的高度极端强调了“言”的必要性,引入文艺领域则是鼓励创作;“各言尔志”表明“志”作为文艺本体是内在、审美的,绝非“扼杀个体/个性”;“志”感于物、达于天,都从内容通向审美;“可以兴”与“为乐”的境界即文艺的审美本体,以此为基础的“文质彬彬”才进入本体范畴。惟其如此,孔学才成为华夏美学的主体,从根本上促进了文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儒家道德观中最基本的积极因素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推己及人,它表现在儒家的两条基本的道德原则中,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的道德是以家族为本位,以个人为参照系,推己及人,由近而远,由小的群体到大的群体。儒家倡导“仁”,“仁者爱人”,爱人要从最亲近的人做起,先从爱父母兄弟做起,“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由爱家庭成员进而推广到家庭以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  相似文献   

16.
姚丹 《美与时代》2015,(4):12-14
"大巧若拙"是老子为了论证道的自然无为而列举的一个例证。自老子提出"大巧若拙"后,"巧拙"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组相对的重要范畴。"大巧"的实现,正是一种审美和艺术的境界,它具有自然天成、本色纯真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一种超越人工技巧、达到天然的创作观,蕴含着一种天人一体的自由境界,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大巧若拙"的思想,对于设计领域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可分为生理层面、情感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层面各有不同的审美特点和审美意识.人的审美境界不断地从低级的生理快感提升为情感层面的愉悦.天人合一式的精神层面的大美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正高尚品性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既需要心无旁骛的恒心"德炼",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一,是"仁"。从构造来看,"仁"字是"二人",两个人,自然就存在一个"相互"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仁"最初是用来协调人际道德关系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崇仁向善,那我们将会用高尚的道德建成我们的心灵高地,建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仁"的道德内容极为广泛,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集各类道德规范于一体,形成  相似文献   

19.
孔子论“美”及相关美学问题的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美"的字义主要为外观形式之美,而孔子所认同的美为形式之美与内容之善相互结合的美。以实用的观点来评价孔子的美善合一是一种理论的误判,因为孔子的美善合一观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结合,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内在目的性的结合。道德价值在艺术活动中的引入无可非议,相反它能使艺术的体验从情感的形式快感提升到更为广阔的、整全的、有机的生命境界。就孔子美学研究方法而言,确实不能仅仅抓住一个"美"字,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美学研究是离不开"美"这个字的,可以从"美"这个范畴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  相似文献   

20.
一、良知与《易》象阳明哲学的两个基本原则 ,即知行合一、体用一源 ,决定了本体、功夫和境界三者的同一。这三者的同一 ,也就成为阳明美学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 ,阳明美学认为 ,对天地的审美观照 ,就是对天地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的观照 ;“道” ,是统一万物一体之气 ,也就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自我本心———“仁”。观照天地万物 ,就是通过感发自我本心的良知 ,以创化这个“仁”的境界 (意境 )。因此 ,以良知为个体自我与天地万物相互感发的境界 ,就成为阳明美学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的思想来源 ,可以追溯到《易传》。阳明特别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