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阳修《易童子问)认为,《易》之“十翼”各有瑕疵,其中纵有孔子之言,但非孔子之文章。本文认为。此论并非无可嘉许之处.但亦不免言过其实,而致疑于其所不应疑者。本文通过对“十翼”的逐一分析。得出结论《序卦传》与《杂卦传》确如欧阳修所言。既不具微官大义.也与孔子无关。《说卦传》与《周易》关系渺茫,以《说卦传》为孔子之所作,更属无稽之谈。大小《象传》之内容,则不离乎秦汉时代、以功名利禄为人生目的的俗儒之胸襟,亦可能为邹衍一派阴阳家言。而《彖传》乃《周易》哲学精义之所在,其中若干部分必在孔子之前已经集结。惟《文言传》与《系辞传》中所录孔子之言,必皆出于孔子及门弟子之手。欧阳修呼《系辞传》为“僭妄之书”,且具有“害经惑世”之罪愆.未免有褊狭愚昧之失。文章还对欧阳修所指《系辞传》中三种成卦之法的不相容进行了辨析,指出.究实此三者所指不同,可以并存而不害。  相似文献   

2.
<正> 《周易》本经称《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是殷周之际的作品。《周易大传》简称《易传》,是《易经》最古的注解,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又称《十翼》,均作于战国时代。《易经》成书年代古老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思维的特征,且含有极简朴的哲学因素。《易传》则从哲学的角度解释《易经》,是先秦时代首届一指的思想史料,包含有古朴的但相当系统的辩证思想,本文拟通过《易经》和《易传》,探讨《周易》这部古著的特殊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3.
梁韦弦 《中国哲学史》2012,(2):38-43,31
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汉魏学者将《说卦传》的八卦方位与汉易卦气六日七分术的四正卦说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康有为、顾颉刚以"《说卦传》与汉易卦气图相合"为理由指《说卦传》为汉人所作是不能成立的;古今一些学者用汉易卦气说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种种解释,皆无切实根据而错乱悖谬。  相似文献   

4.
《周易》本来是一本用来占卜算卦的书,可是到了战国时代,随着哲学流派的形成和百家争鸣的开展,许多思想家都对《周易》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解释,创作了种种解《易》的著述。这些著作被陆续收集起来,经过选择淘汰,整理综合,便形成了类似现在的《易传》一类的书。现存《易传》包括《象传)上下、《彖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相似文献   

5.
定县竹简《论语》与《论语》的成书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涛 《管子学刊》2005,(1):98-102
根据定县竹简《论语》,崔述等人依据文体、称谓所作关于《论语》成书的种种判断难以成立。《论语》是由孔子弟子统一组织,集体编纂。《论语》的编纂经历从孔子弟子到再传弟子的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6.
《周易》本经及大传的结构编排与战国秦汉时期几种散文的体制存在密切联系。《周易》本经的对卦式结构对《吕氏春秋》和《说苑》的体例有明显的影响。《吕氏春秋》包涵宇宙意识的结构框架与《周易》本经沟通天地人的编排特点具有承传关系。秦汉散文序在书末的体例,源于《周易》传文附在本经之后的编排方式。以《周易》为代表的经传合编体例对论说文体制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周易》在先秦称《易》或《周易》,至汉代方有《易经》之称。本文所考察的主要是汉代《周易》称"经"以前的历史,因而称之为"《易经》前史"。本文的观点是:"伏羲画八卦"无从稽考,"文王重卦"并"作上、下篇"卦爻辞也属不实,孔子作"十翼"同样不确。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所构拟的《周易》演生史并不能为先秦史料所证实。在我们看来,《周易》卦爻辞及"十翼"各篇乃是历史上许多佚名的智者所作,即使没有伏羲、文王、孔子的参与,也并不影响其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元典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范谔昌曾从李处约受易学,传陈抟《周易》象学,为陈抟易学南支重要传人。其后学有刘牧、黄晞、陈纯臣等。范谔昌《易》著作有《大易源流图》《易证坠简》《周易证义疏》等。其易学引入了汉易纳甲、纳音之法和道教"五子归庚"之说,较陈抟更进一步。其《易证坠简》在校勘《周易》经传方面有一定成就,而辨《系辞》命名及《易传》周、孔述作次序,开后世怀疑《易传》非孔子所作之风。《周易证义疏》一书则可能是在《大易源流图》《易证坠简》的基础上阐发河图、洛书象数之说的义疏体著作。  相似文献   

9.
卦序问题是《周易》象数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孔颖达明确提出《周易》经文六十四卦次序以“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为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直接推动了《周易》上下经卦数不均问题和“观象系辞”问题的研究。上下经互变之卦的数量不均,是导致上下经总卦数不等的直接原因,而之所以如此安排又有其特殊之用意。诸卦“非覆即变”之象是作《易》者名卦和系辞的重要原则,因而较之于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序,传世本《周易》卦序应当是更为原始的卦序。《周易》经文卦序从整体架构到具体组合排布都有一定规则在其中。  相似文献   

10.
《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探微杨昌勇《易》有《连山》、《归藏》和《周易》之分。《周易》为周代之《易》,在由孔子作传之后就被纳为儒家经典了,《周易》居儒家六经之首。《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由筮、卦、爻、辞四项构成,神秘的宗教形式与至理哲学浑然一体。经的...  相似文献   

11.
子夏易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彬 《周易研究》2006,(3):19-30
据史籍记载,孔子弟子卜子夏学《易》传《易》,并有易学著作《子夏易传》。由于《子夏易传》早佚,以及其他原因,后世很多学者怀疑子夏传《易》之事。文献告诉我们,子夏学《易》传《易》应为事实。而《子夏易传》的一些佚文和其他有关文献,说明子夏易学主要承绪孔子,兼容《易》之“古义”和“新义”的特点。特别令我们注意的是,子夏研习并传授《归藏》,这透露了一个重大信息:在儒家易学的传承中,可能存在同时传授《周易》和《归藏》两大易学系统的传统。而这一点被以前的易学研究忽视了。  相似文献   

12.
《彖传》《大象传》释卦次序考廖名春一、引言《周易·彖传》与《大象传》解释上下经卦的次序问题,前人罕有论及,黄沛荣先生著《周易彖象传义理探微》一书 ̄①,首次全面而系统地进行了分析。黄先生说:《家传》释卦,除少数特例以外,其叙述之次序,皆自下卦而上卦;反...  相似文献   

13.
楚简《周易》睽卦新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帛书本、阜阳汉简本和今本《周易》经、传,探讨了楚简《周易》睽卦的卦辞和初九、六三、九四、六五爻辞的一些问题,在综合诸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对《周易》本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以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比照西方逻辑,仅仅将先秦的名辩学看成是中国逻辑史的主要部分。其间虽有对《周易》的涉及,但也是浅尝辄止。本文从《周易》经、传产生的年代,特别是《周易》经、传所蕴涵的逻辑内容与先秦名辩逻辑的代表人物孔子、惠施、邓析等人的思想对比,说明先秦易学逻辑对名辩逻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得出《周易》的经、传发轫了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推类理论,而名辩学尤其是墨家辩学的推类理论则是对自《周易》以来的推类逻辑传统的总结和提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谁是《周易》的作者?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谈清楚的,需要多占些篇幅,作较详细地说明。今传本《周易》,从表面来看,是一部书。然而里边有经,有传。在经里,又有八卦、重卦、卦辞、爻辞的问题。这些东西都是何人所作,向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在传里,一般说有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亦称《十  相似文献   

16.
被尊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是部放射着诱人的神秘色彩的古籍,历来有关《周易》的分歧和争议也最大。特别是它的“十翼”问题更多,如“十翼”是否为孔子所作?编定成书在何时?……几乎是人言人殊。笔者的看法是:《周易》的“经”是卜筮之书,在社会意识的形式上属于宗教范畴;而“传”则是理论,开始进入哲学的领域。“十翼”并非同时形成,而是有一  相似文献   

17.
正孙福万著,团结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全书55万字,628页。在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周易》和《论语》是非常重要的两部著作。《周易》为五经之首,又是三玄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而《论语》则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是重要的儒家经典,为四书之一,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孙福万教授的《论语易解》把《周易》和《论语》联系起来,以  相似文献   

18.
《周易》包含《经》与《传》两个部分。《经》重占卜,《传》在诠释。《易传》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天意、卦象与言辞之间关系如何?《周易》认为,天是本原;象是符号,天的象征;辞是陈述,再现符号、指称命运。天意经过卦象,由言辞得以彰显。三者实现了统一。这三者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依然体现了性的问题。它是儒家人性论的一种特殊形态。《周易》将圣人神化,为言辞提供了权威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周易》古经之成书及其作为文本的思想文化史意义,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周易》的基本面貌春秋时已定型。《周易》编纂成书时,已使用、也才使用了两个基本卦符。六十四卦由八卦相重而成,体现出"数"的机械性。六十四卦两两之间是互覆或互变的关系,爻辞相互呼应,甚至共用,体现了编纂者的有意安排。卦爻辞并非随意写就,不能低估其含寓的思想水平与教诫意义。就殷商数字卦而言,张政烺先生的解读存在一定失误。《周易》古经应没有乘、承、应、二五同功而异位等观念,《左传》《国语》无"用九"、"用六",说明当时没有大衍筮法。《彖传》与《大象》从不同角度发展了象数方法,是一种全新的诠释范式。  相似文献   

20.
杨曾文 《法音》2006,(2):28-28,29-32
【按语】据《楞伽师资记》的记载,道信著有《菩萨戒法》一本,并有禅法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传授弟子。此书在《楞伽师资记》的〈道信传〉中有所记载,其篇幅约占全书的五分之二,是否是原著的全部,已不可考。《楞伽师资记》一卷,唐净觉撰,是对《楞伽经》的译者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和提倡以《楞伽经》心性思想指导坐禅修行的菩提达摩及其后继弟子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等人的简历和禅法的集录。如果把其中涉及到的达摩、弘忍以及神秀的弟子(包括净觉)都计算在内,共有八代二十四人。此书与《传法宝纪》都是禅宗北宗史书,对研究中国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