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友人处寄来《科技日报》8月6日的上述文章,阅后令人吃惊。多年来全国造船界和航运界公认的“周锦宇超浅水船”伪科学,变成了“开创……船舶运输新纪元”的大发明,一堆堆废铁变成了大成果。这里就该文所涉及的几件事的真相,提供社会各界参考。一、文中说:周锦宇“提出了流体分子量质与物体运动相对瞬变新理论成因这一大胆设想,……是对流体力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其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对于连文句都不通的,没有任何说明的,不知所云的“一句话”理论,怎样突破?何来作用?二、文中说:“30吨级超浅水船畅通闽江上游。”事实是,1987年初福建省…  相似文献   

2.
《北京晨报》2006年12月4日报道,“一些学者日前正在联名要求废除‘伪科学’一词。”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给几百名学者发信——《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要求废除“伪科学”提法。宋正海在信中向有关部门提出,“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某些人害怕听到“伪科学”一词,简直容不得“伪科学”一词,必欲去之而后快。这场“去‘伪  相似文献   

3.
首都某报7月22日载文“科学靠证伪而不是反伪向前发展”说:“我国科学界有一股‘反伪’之风:许多富有原则和独创的、或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生发出来的、或从现有科学(常识)看来难以理解的理论或假说,一经提出就给扣上‘伪科学’或‘似伪科学’的帽子,打入冷宫,再也不可能获得立项、拨款和其他能够继续研究下去的条件。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情况,不利于我国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不利于出创新性的成果。因为科学从来就是靠证伪向前发展的,从来没靠‘反伪’向前发展过。”文章列举了伽利略、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麦克尔孙———莫雷、爱因…  相似文献   

4.
刘岳松先生以教授级高工的身份在《科学与无神论》2003年第5期上公开为伪科学“正”了一次“名”。全文四段:首段认为“科学与伪科学”难以界定;次段认为伪科学与反科学性质不同;三段说:“批判伪科学弊多利少”:收尾认为邪教是反科学不是伪科学。怕人误会,又明白地说他并不提倡伪科学,只是要我们给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伪科学存在以供疏导参与争鸣。言简意赅,主旨明确:为存在的伪科学摆好。  相似文献   

5.
于光远,1915年生。大学攻读物理专业。1935年起致力于中国民主与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中国资深的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专家,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1931年在阅读参加伦敦心灵学会的英国物理学家J·J·Thomson所著《科学大纲》中“灵学”一章后开始认识到伪科学的存在。1949年夏又得知超感知觉(ESP)与心灵运动(PK)——它们是上世纪“心灵研究”的近代产物。在文化大命前,于光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长任内运用他的知识和职权给伪科学以有效的打击。1979年3月以来,伪科学活动在中国连续进行20年,并  相似文献   

6.
上期本刊评出了十大伪科学著作,这期刊登了几篇讨论科学与伪科学区别的文章,姑且称为“科学与伪科学之辨“。那么,为什么要辨别科学和伪科学? 有人不同意“伪科学“这个概念,因为当今  相似文献   

7.
伪科学的英文表达是Pseudo-Science,Pseudo是有假的、伪的、冒充的含义,由此可见,伪科学就是:表面上打着科学旗号,实质上却违背科学本质的虚伪骗人学说。伪科学活动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近年来在中国大地呈蔓延泛滥之势,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整个伪科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生产环节、传播环节和接受环节。一、伪科学的炮制者(1)伪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一种是某些科学家为了得出“突破性”的发现,而对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作出违背科学基本现象的解释,提出“新”的理论,以便一鸣惊人,这种现象称为病态科学现象。病态科学在…  相似文献   

8.
医学伪科学产生的宗教学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以气功、人体科学名义出现的医学伪科学是一种宗教现象或准宗教,其组织形式为膜拜教团,教主与信徒之间是欺骗与被欺骗的关系。医学伪科学的产生有一定的文化学背景,对文化的过高评价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超科学假象。虽非真正的宗教,医学伪科学却可以填补宗教的空缺发挥替代作用,这是医学伪科学得以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反伪者列传     
伪科学本身并不可怕,可怕且可恨的是伪科学从不说自己伪佞.所以,我说伪科学没有一点君子风度.正是如此,反伪科学才变得格外艰难.好多号称忠实的唯物主义者,都因辨别力差些而在伪科学问题上发生了变节,在似是而非的各种“科学“中发生蜕变.……  相似文献   

10.
伪科学现象的泛滥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而各种伪科学的兴起均有众多信陡做为基础。是什么心理状态使许多人陷入其中,从俯仰危机、文化素质低下、精神病态心理、获益心理、利欲驱动、显示与控制欲等诸方面对伪科学信陡进行心理分析,以利于其迷知返,铲除伪科学现象,净化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