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国哲学家扬克列维奇对宽恕似乎有两种相互矛盾的立场。他在《我们应该宽恕他们吗?》一文中指出,宽恕在纳粹屠杀的集中营里已经死亡,对这种极端恶的宽恕是不可能的。而在之后的著作《宽恕》中,他又认为,纯粹的宽恕就是要宽恕不可宽恕的,真正的宽恕是一次打破常规的事件,是不求回报的礼物。于是,宽恕极端恶的不可能与宽恕不可宽恕的可能之间产生了分裂与矛盾,宽恕即是在极端善与极端恶两极之间的搏斗。而扬克列维奇与一位德国年轻人的交往实践又表明了走出这种矛盾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数字卦与占筮——考古发现中的筮法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朋 《周易研究》2007,(4):7-12
本文通过讨论效字卦与《周易》的关系、数字卦与筮法的关系、作为占筮直接记录的数字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体例变化、以"大衍之法"为代表的占筮方法的基本原则等相关问题,认为西周时候的两个并列的数字卦不是一次算卦的记录而是两次算卦的记录,是结果相近的两次占筮的记录。也就是说,根据"先卜而后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的原则,西周时候就重大事情一般要进行三次占筮或占卜,以含义互相接近的两次卜筮作为最终结果;而这两个含义互相接近的占筮被直接记录下来,就是考古发现中的两个并列的效字卦。  相似文献   

3.
任强  丁利 《现代哲学》2012,(1):83-91
儒法在“道统”“政统”“法统”上的合流,直接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横亘上千年的正统法哲学,正统法哲学成为解读和评判其他法哲学流派的标尺,由此道家法哲学沦为旁支或者另类,对其过度诠释、误读、贬损比比皆是.正统法哲学的基础是本源法哲学,它从本源论上的现象世界来讨论问题,其“天”和“道”都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总结,其法哲学成为君王治理现象世界的理论指南和为王权合法性辩护的工具;而道家法哲学则从本体论的角度超越现象世界回答其本真问题,否定主客观之间的对立,批判一切经验世界的有为法则,指出其相对性和局限性以及由此造成的弊端,这种法哲学对于人类反思现象世界的缺陷和构建本体论意义深远,但是对集权统治来说甚少利用价值.道家法哲学被驳难和误读,不仅发生在中国传统历代王朝,甚至延续到今日.那些囿于个人立场、观念的过度诠释往往掩盖了道家法哲学的精髓和精彩,只有厘清这些误解、误读,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于道家法哲学的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4.
法藏敦煌文献P.2550号卷子主要讲述的是有关三阶教某禅师行状始末的内容,其中对三阶教遭受佛教内部非难及三阶教内部党争问题均有所反映.依据法藏P.2550号透漏的信息,本文对三阶教所遭受的具体教义方面的非难做了分析.同时法藏P.2550号也为这种非难的存在提供了实例.依据法藏P.2550号对三阶教内部党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了僧邕派与裴玄证派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5.
项目生成是一种新的测验编制技术,它可以弥补传统测验编制技术的缺陷.使用该技术编制测验,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工作,如必须要了解和归纳所编测验中项目的所有刺激特征,据此建立认知模型,再将认知模型与心理计量模型联合,构建能预测新生成项目难度的数学模型等.该研究以矩阵完成问题为例,在带约束的两参数Logistic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构建的几个认知模型的比较,挑选合适的认知模型为矩阵完成问题的项目生成研究服务.研究结果表明,自建的认知模型能够满足矩阵问题项目生成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残障人问题给罗尔斯的理论带来的巨大的挑战,这根源于罗尔斯对公民之理性平等的设定.由于人只有在生命的某个特定的阶段才会具备独立性以及实践理性的能力,因此在罗尔斯的理论设计中,残障人就丧失了参与建构正义原则过程的资格.美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纳斯鲍姆从四个方面,即首要善、康德哲学之人性、大致平等和互利,对罗尔斯的理论进行了审视,并提出了"能力法"的理论.在许多现实问题的分析上,纳斯鲍姆的理论要比罗尔斯更具有解释力,但仍需更多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磊 《学海》2023,(5):72-81
在全球治理中,软法的兴起具有重要意义。比较国内法与国际法,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软法的理论边界和发展路径。软法之所以“软”,是因为没有法定责任及制裁;之所以可以被称为“法”,是因为它能够产生调整实效。在国际法语境下,软法分为一般意义上的软法和特殊意义上的软法。前者可以独立发展,后者负有“由软变硬”的使命。在接受软法兴起的同时,应当警惕软法泛化现象——一方面,不能把没有法定责任及制裁的国际文件一概界定为软法,因为这会损害软法的权威;另一方面,既不能放弃特殊意义上的软法,也不能忽视一般意义上的软法,因为这会加剧国际法效力危机或者阻碍国际社会的法治化。中国应当通过发展和繁荣软法,促进人类法治理念的革新,具体路径可以是有的放矢地参与或建设国际组织,也可以是通过强调技术中性和经济规律,提高软法规范的理性程度。  相似文献   

8.
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一项重要特征,在于对论证前提为真的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理论。论证前提的真,在陈那著作中又被理解为辩论主体将该前提确定为真。这种"确定"体现为文献中对"极成"(prasiddha)、"成"(siddha)、"决定"(ni?cita)、"见"(d???a)、"已知"(vidita)的强调。这些表达辩论者认知状态的词汇,皆可概括为佛教逻辑中的"认知算子"(epistemic operator)。本文通过研究东亚因明与法称两个传统对陈那《正理门论》中"决定同许"的理论设定的不同解释,说明因明传统在陈那奠定的方向上,进一步采取了"论辩解释"(dialect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辩论的情境中为辩论的双方承认为真(共许、同许)。法称《释量论自注》对陈那"决定同许"的解释,则表明由他开启的传统在陈那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认知解释"(epistem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得到确定(ni?cita/ni?caya,决定),即为有效认知的手段(量)所证成。这是因明传统与法称传统的一项根本差异。因明传统对辩论术的关注,极有可能反映了法称以前印度学界对陈那思想的诠释路径。  相似文献   

9.
宋代道学以天理作为性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暗含了两个困难:一、与传统儒家经典之间的矛盾;二、性之本体至善无恶,那么恶的来源何在。道学中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必须面对这两个困难,并给出解答。本文以张九成"性善之善不与恶对"的思想为例,通过张九成与二程、张载、杨时、朱熹、胡宏等思想家的比较,展现性善论在宋代发展完善的思想脉络,并厘清道学对以上两个困难的解决途径。特别是通过讨论恶的来源问题以及善恶究竟是实质义还是形式义,来分析二程、张九成、朱子与胡宏之间对性善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0.
张乃根 《学海》2023,(5):60-71
根据《联合国宪章》,国际法渊源可理解为任何可引起国际法义务的依据,包括条约法、习惯国际法和一般法律原则等。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负有编纂和发展国际法的职责,尤其是通过编纂现有国际法渊源的规则和起草有关国际公约,起到国际“造法”作用。研究已有国际法渊源的编纂与发展,有助于深入了解和客观评估其实际的国际“造法”效果,这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以国际法渊源方式将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落到实处,成为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应加强相关研究制度的建设,以期更加积极参与和引导国际法渊源的“造法”。  相似文献   

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giveness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symptomatology has been rarely studied. Using a consecutive cross-sectional sample of 307 internal medicine outpatients and a survey methodology, we examine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Forgiveness Scale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symptomatology as measured by the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scale of the 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4 and the Self-Harm Inventory. Numerous forgiveness subscales as well as the composite Forgiveness Scale score demonstrat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ith both measures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symptomatology, such that individuals with this personality pathology demonstrated lower scores on these forgiveness subscale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mong individual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symptomatology, there are numerous aspects of forgiveness that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individuals without this symptomatology.  相似文献   

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pisodic and dispositional forgiveness and the resolution of Erikson's (1963) psychosocial crises were explored in this study. Participants (N = 66) completed the Enright Forgiveness Inventory ( Enright & Rique, 2004 ), Tendency to Forgive Scale ( Brown, 2003 ), and Measur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 Hawley, 1988 ).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forgiveness and Eriksonian theories. Episodic forgiveness and dispositional forgiveness accounted for 8% and 10%, respectively, of the variance in global resolution of psychosocial crises. The most pronounced relationship was between both forgiveness types and Erikson's crises related to basic trust and ego integrity.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research, practice, and train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宽恕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最热点内容之一,大量研究都表明宽恕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详细探讨了宽恕与大五人格、共情、自尊及宗教性和精神性等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宽恕与人格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采用《特质宽恕量表》测量了102名大学生的特质宽恕能力,并通过Flanker任务和情景回忆法评估了被试的认知抑制和人际宽恕水平,目的是探讨特质宽恕、认知抑制与人际宽恕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认知抑制、特质宽恕与人际宽恕各维度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相关(除认知抑制与仁慈动机之外);(2)特质宽恕对回避、报复和仁慈动机均具有预测作用,而认知抑制则只对报复动机具有预测作用;(3)特质宽恕与认知抑制对回避动机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对仁慈动机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Perhaps the best way to challenge anodyne popular conceptions of forgiveness is to highlight the ways in which “forgiveness,” like “justice” and “freedom,” is a rich and deeply contested term that relies for its content on divergent convictions about who we are and who we should seek to be. The essays in this focus issue articulate some of the many possibilities for practicing and thinking about forgivenes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