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正 《道德与文明》2020,(2):136-141
"哪吒"和"敖丙"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封神演义》《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三部最具代表性的文艺作品中呈现出古今的流变,这种流变背后正是善恶观念的古今之变。如果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和敖丙之争体现的是何者所掌握的天命更高这一观念,《哪吒闹海》中的两者之争是对群众利益作为善标准这一价值判准的体现,那么《哪吒之魔童降世》则体现了一种个体性的复杂善恶观念。这其中的古今之变,对我们当下如何过"道德的"生活,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看过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人,无不称赞"惊艳",该片成为了动画电影票房榜冠军,导演饺子一夜成名。该片之所以会"爆",是因为它有一个非常好的主题——"我命由我不由天"。幕后饺子的死磕精神,成就了该片。一个剧本66稿饺子1980年出生于四川,早年爱绘画,大学学医,半路改行,2015年决定做——哪吒。他想做一部全新的片子,不想重  相似文献   

3.
<正>丸子头、齐刘海、酒糟鼻、黑眼圈、大牙缝、扑克脸,浑身邪气、吊儿郎当、调皮捣蛋、顽劣成性。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在描述哪吒,你一定会很吃惊,哪吒不是应该"扎着朝天鬏,穿着红肚兜,长相俊俏,面带英气,嫉恶如仇,正义满满"吗?最近,口碑炸裂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杨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哪吒的形象设计前前后后有将近一百版,最后才选  相似文献   

4.
张曦 《道德与文明》2020,(2):122-129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成长文学"主题的动画作品。它高扬一种"伦理唯我论"的伦理信念,将一个充实"他人"、因而难免存在偏见的社会世界全然视为主体能动性建构的障碍和陷阱,倡导和呼吁一种"自我决断"的生活主张,并将这种生活主张视为卓越人生得以成就的哲学基础。但这种伦理唯我论式的生活主张只是一个"神话"。尽管卷入由"他人"所组成的意见世界注定意味着我们将饱受偏见和无知的折磨,但对于任何一个试图在意见世界成就功业的人来说,坚实稳固的主体能动性的真正养成恰恰依赖于同真实意见世界的遭遇。  相似文献   

5.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票房成绩,是中国动画市场化实践道路上的里程碑。一方面,主创们在传统题材里,挖掘出迎合当下观众价值观与审美趣味的内容与形式,传统与当代元素有机结合是取得国内市场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作为本土经典题材的当代重构,影片依然受困于美日动画长期在中国市场筑起的"围城",导致整体风格略显杂糅。学习、借鉴、融合是中国动画在以数字技术突破为基础的审美裂变时代自成体系的必经之路,对本土美学风格与话语重构依然是中国动画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忠恕而已矣",而《中庸》引孔子之言说"忠恕违道不远",虽然肯定"忠恕"近"道",但实际上却点出"忠恕"还不是"道"。如何消弥《论语》与《中庸》两部经典之间的思想在语言表述上的不一致,于是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儒学经典诠释者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一直到明道与伊川,通过"体用"贯"忠恕"和区分"仁恕"之不同,才有了初步的解决。而朱子则在二程思想基础上,通过完善"忠恕"和"一贯"之解释,构造了一个逻辑层次分明的"忠恕"体系,使此问题获得完满之解决。朱子注解与诠释《论语》与《中庸》中"忠恕"与"一贯"思想的思路,为我们在当下创造性地诠释儒学思想,发展出合乎时代要求的儒学理论,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春秋前存在两种指意截然不同的"兴",一种属于音乐内容及演唱形式,即瞽矇乐师"六诗"之"兴";另一种是国子教育"乐语"之"兴",属于正式场合富含道德性的言说。孔子继承二者,《论语·阳货》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即指乐语系统之"赋诗言志"与"观诗知志"。孔子发挥此意以为教,并进一步赋予"兴于《诗》"以道德意涵,即借《诗》中对自然万物的感发,兴起对天地之道、内在仁性、礼乐政教之体认。此思维方式亦推广应用于《诗》之外,如伯夷叔齐之事迹。这种道德认知、体悟上的启发,适合士君子的自我道德修养;而对一般人民百姓,孔子则提出了"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更加强调道德情感之联结、感染与共鸣。  相似文献   

8.
《孟子》论性,唯"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章最为难解。考该章"性、故、则、利、凿、致"六字尤其是三见之"故"字及孟子的论证理路或修辞,可知该章是言性崇本之意并扬性善、顺性说。"故"字初义从"攵、古"二符出,有人为、过去两基本义,后义又衍生出原本、本初义。"则故"之则、故二字各与"惟尧则之"、"夷子二本故也"之则、故用法同,"本、故"字义同而联构的"本故"一词又义同《荀子》"将皆失丧其性故也"之"性故"。刘宝楠以"性"解"故",杨倞以"本性"释"性故",又以"本"释"故",此用法亦见《中论》"丧其故性"及《庄子》"始乎故,长乎性"等。孟子持性善论,其"天下之言性也"章强调就本性而言性:言本性则当利本性,就人言之则当顺人之善性而为,"则故—求其故"并称即皆求其原、效其本;"则故—求其故"而循本顺性则若治水之"行其所无事",反之则是穿凿。  相似文献   

9.
关于荻生徂徕的思想渊源,"荀子祖型论"几成定论。徂徕本人却强调孟荀皆为"一偏",此即暗示荀子不能单独成为徂徕思想的祖型,亦提示有必要重新梳理徂徕对孟荀的看法。我们于《孟子识》中可以见出徂徕虽不满孟子以言争胜和"脱略礼乐",却从孟子的思想中提炼了以"习熟"为中心的仿效论,此为徂徕之古文辞学成型的关键;从《读荀子》的"荀子大见处"出发,在突显徂徕沿袭荀子之天、道、礼之关节点的同时,亦可见出二人侧重点及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在交织着孟荀因素的人性论中,徂徕所重并非不可变之"材性",而是"习善则善,习恶则恶"之"习性",而且"善移"之"习性"在未发的起点上还保留着"相亲相爱相助相养"之"善"端。可见徂徕并非简单的"贱孟扬荀",只有以统合孟荀的视角重新分析其思想中的孟荀成分,才能更为恰切地理解徂徕所言"思孟者,圣门之御侮也;荀子者,思孟之忠臣也"。  相似文献   

10.
<正>饶老艺术展览的命名是"心学",强调境由心出。一个很普通的字和景,经饶老之手,竟然不朽,此"心能转物"之明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传授的《神仙起居法》也是活泼泼的自然之法。缘起2013年,中秋前夕,我到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观摩"道法自然——饶宗颐道教美术展",这是饶老第一次举办道教书画展览。让人惊奇的是,饶老心目中的老子近似于达摩(如图一所示),如此意象,依稀有敦煌本  相似文献   

11.
魏晋书法创作受玄学影响,讲究"得意"。偶然寄兴,随机生发,意到气到,一鼓作气,一挥而就,与环境形成互动,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与社会效应。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通过即兴创作诞生的书法杰作。二王作为天师道徒,其书法即兴创作既展现了自身创作才能,又反映了通过书法弘道扬德,普度众生的情怀;同时,也蕴含了畅神登仙的艺术效果。然而,这种创作是平时积累悟道功夫的结果,即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相似文献   

12.
张载《正蒙》"象"概念介于实然的"器"与抽象的"道"之间,在文本中呈现出四个不同层次的含义。包括气化中的有形之象、无形之象、太虚之象和神之"象",后三者在《正蒙》的哲学体系中都可以视作广义的"形而上",而其区别在于:气化中的有形之象,可以用耳目感官见闻;"健顺动止、寂然、湛然"等无形之象须在一个整体情境中,以灵明体认觉察;太虚之象必须借助理性推溯或者哲性思维才能显现;而神之"象"则只能以间接的方式,在"存"的工夫中予以呈现。张载使用"幽明之际"的比喻,界定出"象"在认识和德性工夫中的意义,以"存象"为起点,"通乎昼夜之道",勾勒出一个从"见象""大心"到"存神知化"的德性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民主"—"天惟时求民主",是三代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包括"做民之主"和"为民做主"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联系又各有侧重;前者突出治民、教民,后者强调保民、养民,并呈现为从强调治民、教民到重视保民、养民,从提倡刑罚到主张"明德慎罚"的变化。清华简《厚父》反映的是夏人包括殷人的思想,属于"民主"说中的治民、教民说,其对典刑的推崇,对民众的不信任("民心难测"),与周人重视保民、养民的"敬德保民"说有较大的不同。《厚父》的发现,对了解古代"民主"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民主"说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母题,春秋以后从中发展出民本说、民本君本混合说以及君本说,以往学者仅仅从民本说对古代政治思想做出解读,是难以对其做出全面、准确把握的,由民本转向民主才是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14.
燕文贵的"燕家景致"享有盛名,但《宣和画谱》却"不载之谱",与此相应的,《秋山萧寺图》题跋则表现出跋文作者对燕文贵身份认识的偏差。鉴于"燕家景致"是"完成了典范选择的艺术品",这些不合常理的现象便可运用"艺术品的典范选择和传播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保训》之"中"与《楚辞》之"中"具有高度相似性,两者可相互印证。关于《离骚》"节中"的解释,以往学者各持己见,迄无定论。从《保训》来看,"节中"应即"求中""假中"之义。《保训》表明舜是"中"德的代表人物与传承者,也昭示了屈原向舜陈词而"求中"的历史渊源;《保训》的"中"与"忠"通假,义即"忠正、忠贞",强调"忠于民事"。《保训》"忠于民事"的忠德观,揭橥了屈原对鲧、伍子胥等历史人物高度赞赏的缘由;《保训》"假中于河"之"河"应是《天问》"该秉季德"之"季",即殷人先祖"冥"。"季德"之"德",实指"中正、公平"的"中"德。  相似文献   

16.
《荀子·性恶》所引三处"孟子曰",应出自《孟子》外书,反映的是孟子后学"性善修习论"、"性善完成论"的思想,与孟子的"性善扩充论"有一定的差别。《性恶》乃针对《孟子》外书之《性善》篇而发,荀子批判性善论,一是认为其"无辨合符验";二是指责其否定了礼义、圣王;三是批评其对人性的态度过于乐观。其批判的理论根据,则是"性伪之分"。  相似文献   

17.
《大学》是宋明工夫论的渊薮。宋明思想与先秦文本之间的紧张,导致了《大学》文本与义理的诸多争议。这些争议,应在宋明思想的内部寻求同情之了解。《大学》古义,旨在重构孔门之学的格局与次第。《大学》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两个方面确立了"先后之序",最终归结为"八条目"。所谓"格物、致知",是即物而求其至善之所在,结果是"知至"。所谓"诚意",是在"知至"的前提下,诚实其好之之意,使意向变为志向,结果是"知止"。然后,再有"正心""修身"的具体工夫。"身修"即"明德"之成,是一切人伦政治实践之本,故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对"格物、致知"的设定,带有七十子后学的思想特征;对"诚意"的强调,源于孔门的实践关切。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天文训》承接《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的生成论表述,提出"道曰规始于一"。《老子》"道生一"与《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皆通过辨正"道"与"一"的关系,各自表达出对"道生物"过程的理解:《老子》"道生一"通过数理推论建构起万物生成的形式框架;《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在对万物生成做出结构上规定的同时,进一步充实了"气化流行"的材质意象。此外,"曰规"二字的出现将《淮南子》的本源之"道",内在嵌入了对本体之"道"的确证。《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是关于"道"的本体和生成、形式和内容的综合发明,是对《老子》"道生一"生成思想的理论发挥,反映出汉代道家由玄思到务实的思维转向。  相似文献   

19.
明儒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在明代经学义理化的学术背景下,注重内求本心的理学理路,特别揭橥"修身为《周礼》之本"这一主旨,其实质是强调内圣为外王之根基。《周礼》为治政之经,本涉官制、礼法、财政、土地诸政治制度,而柯氏推崇"修身",强调本心之纯正,则可身修、家齐而国治,《周礼》由此转入"内圣"层面。如此,内圣与外王打通,在宋学的解释框架下,由治心到治民,将格君心与设六官并举,以教立政,汉宋融合,《周礼》的诠释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而其经学意蕴亦得以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20.
船山提出"正心之学不讲久矣",明确主张以"先正其心"为圣学提纲之要;以志解心,持志以定心,提出学者当"以大心正志为本",着重阐发了"志"作为本体与工夫的双重意蕴。在《大学》系统,尤其是"心意之辨"的分疏中,船山厘清了"正心"的内涵及其主宰下的工夫脉络。船山构建出"正心"作为工夫节目的独特意义以及以之基础的理论系统。从朱子"格物教"、阳明"良知教"、蕺山"诚意教"进一步转进到船山"正心教",再次印证了《大学》对宋明理学范式转换的型塑作用,体现了理学心性论内在接续与转进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