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排烧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拉揽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337户1500余人,全部为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5%以上,是一个以苗族人口聚居为主体的民族村寨,是这一带最大的苗寨,号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族聚居最大的村寨,至今仍然保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村境内沟溪纵横,  相似文献   

2.
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摇篮和基地,民族村寨保护是民族文化遗产是否能延续下去的根本措施。保护与开发,发展与传承,效益与村民自觉是摆在民族村寨文化遗产面前的主题。本文以黔东南州为研究对象,就民族村寨的保护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摇篮和基地,民族村寨保护是民族文化遗产是否能延续下去的根本措施。保护与开发,发展与传承,效益与村民自觉是摆在民族村寨文化遗产面前的主题。本文以黔东南州为研究对象,就民族村寨的保护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特色的村寨建筑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通常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乡村振兴趋势下,部分相关的保护传承决策和村民现代生活需要有差异,导致空间活力降低。文章围绕河北省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分析了其中的公共空间与空间活力,并简单概述了村寨建筑文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方向,涉及保护方式、传承主体、整体改造及差异化分类等。  相似文献   

5.
水家铜鼓     
铜鼓为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独特的重器、礼品、乐器,在民族活动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作为打击乐器,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载体。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贵州省铜鼓铸造和使用的主要地区,可称得上是铜鼓之乡,全州现有留存在民间及少数民族村寨中的铜鼓多达数千面,主要分布在三都、荔波、平塘、独山、都匀、罗甸等县(市),仅三都水族自治县留存的铜鼓就达600多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村寨大多数因保护不周而损毁严重。文章以近三年来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的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比较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梳理了近三年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领域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就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今后的保护传承方向,希望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民族特色化保留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过实地田野调查,并以人类文化学研究为切入点,以工艺文化与其艺术特色为中心,对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蜡防染工艺文化的分布在调查基础上进行研究,证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蜡防染工艺主要分布于落后的农耕经济地区;封闭的原生态文化地区;偏远闭塞的环境地区和族群意识浓厚的村寨地区。这些地区虽然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但却赋予了蜡防染工艺独特而鲜明的地域个性、民族特征和民间特色。  相似文献   

8.
保护历史文化村寨必须用好旅游这把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说一位资深国际旅游学家认为,“世界上还没有一例开发旅游不破坏民族文化的,假若有,那简直是个奇迹。”大概基于这种认识,由众多权威人土共同提出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论及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时写道:“以民族村寨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正遭遇不可挽回的破坏和面临消亡的危险,除非采取保护它门的行动。”如此尖锐地提出问题,的确令人深思,应当引以为戒,力避在旅游开发中损坏民族文化。不过,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并通过开展文化旅游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使两者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成功实例,在贵州是真实存在的,那便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上寨。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战略、新实践。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其本质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贯彻这一精神,如何尽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本人结合近几年到少数民族村寨的调研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和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根据这一精神,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就做好民族文化工作谈三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刘紫云 《美与时代》2023,(2):129-131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丰富。依托数字化技术加大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成果的保留,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意义及策略进行阐述,以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宗教学研究中的信仰与仪式密切相关,信仰与仪式始终是宗教的两个重要范畴。本文以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信仰与仪式为中心,来探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比较分析原始宗教与神学宗教相互融摄的文化意义。认为当今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承的道教,是经历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是双向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  相似文献   

13.
云南少数民族禁忌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体现着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智慧。本文通过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有关动植物、山水、生产生活等的禁忌,揭示出云南少数民族多样性的禁忌背后所潜藏的哲学意蕴以及生态伦理价值,指出民族禁忌对促进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岁月中,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刘鹏 《美与时代》2014,(8):117-117
1998年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由中国、挪威共同建立的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开馆,这是亚洲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十余年来生态博物馆逐渐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一种新手段,受到了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在取得不少成果的同时,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困境,以下以研究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为主要目的,以期探索贵州省生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西南少数民族心理研究是我国民族心理学的重要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认知、智力发展、人格、价值观和品格等方面, 并取得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目前, 西南少数民族心理研究主要有几个特点:(1)研究取样主要是青少年和学生; (2)研究取向主要是民族心理的发展; (3)民族心理研究大多与教育研究相联系; (4)民族心理研究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增强; (5)民族心理研究的核心是民族文化, 民族心理研究应该深入民族生活中去考察民族习俗; (6)民族心理研究多将民族和民族文化作为实验中一个变量, 对民族心理本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文化是云南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云南各民族的健康、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医药文化特质,旨在推动云南少数民族医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云南各民族的健康以及弘扬云南民族文化,推动云南经济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复兴,走向共同繁荣的世纪。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要繁荣和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事业,要缩短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加快西部发展的进程,至关重要的一条就要从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入手。西部地区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是由文化教育素质的高低来决定的,而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又受制于民族地区语言文化障碍的大小,民族语言文化使用程度的高低和传播的效果,在很多时候依赖于妇女,也即是说她们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少数民族妇女在语言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绝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与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与碰撞, 少数民族的压力应对问题已经变得日益重要。对少数民族压力应对与文化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审视与探讨, 能够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交融下少数民族压力应对的心理机制, 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文章总结了少数民族压力应对研究的4种文化视角, 包括压力应对的跨文化研究、文化适应的压力应对研究、宗教应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应对思想研究, 并对不同研究视角进行了评述。未来中国少数民族压力应对研究应该综合多学科、多元文化视角的研究思路, 加强量与质的研究范式的整合, 进一步扩展少数民族压力应对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范围, 从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出发, 加强对少数民族不同社会群体的压力应对研究。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拥有独特的造型和布局,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化城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部分地区在民居建筑上避俗趋新,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艺术造型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民居建筑是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和传承出发,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从文化保护的视角分析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特色及丰富其文化内涵的建议和措施,以更好地促进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