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钝感哲学     
我活到一把年纪,第一次听到有人认为迟钝对人有帮助,这看法并非来自泛泛之辈,他是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著有许多感人的长篇小说,在札幌医科大学授课,也在日本民间行医,是位备受尊崇的医学博士。  相似文献   

2.
赵秀 《天风》1995,(1):11-12
当晨曦冲破黑暗迎来了第一声鸡啼的时候,我在朦胧中睁开了惺忪的睡眼,还依稀清楚地听到慈爱的天父轻声地对我说:“孩子,醒来吧,我赐给你平安。”曙光透过窗帘洒满了房间,我才清醒地意识到又迎来了新的一天的黎明。我的周身又一次地沉浸在主所赐给我的爱河里。这爱河里有丰盛的生命,有奇妙的恩典,也有数不尽的怜悯和宽恕。 在主面前,我恰似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我曾经对未来有过许多的渴望、追求和向往:我曾叹息过自己未赶上那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我曾遗憾过自己被“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3.
有一阵子,每6周就有一本关于我的新书出版。这些书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这些书把我写成一个从不犯错误的人,好像我是一个神。与很多普通人一样,我也失败过许多次。人人都喜欢谈论成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福传慕道中,一些慕道者,甚至一些老教友都会常常向神父提出这样的问题:信仰能给我带来什么?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发问的人是我的一位婶婶。七十年代叔叔娶了不信教的婶婶,奶奶常常劝她信教,劝的次数多了,婶婶终于开了口:"娘!如果你让我念经,念出两斗米来,我就信!"第二次听到这  相似文献   

5.
习惯     
郭文文 《天风》2007,(20):48
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在其中,有许多好的习惯,但也不可否定也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不晓得你有没有认真地思想过自己的这些习惯呢?我就看到过这么一个关于"习惯"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正王尔德说过,有许多品德美好的人,如渔民、牧羊人、农夫、工人,尽管他们对艺术一无所知,但他们才是大地的精华。1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这是我第一次到她家里做客,也是我第一次脱离社交场合见她。她家的保姆有些年迈,行动不是很利索。她陪我聊天时,不停地指挥保姆干这干那,保姆亦忙前忙后,一脸惶恐。临别时,"战事"突然爆发了:朋友端坐在餐台前,厉声斥责那位保姆。只因为玻璃餐台的台面被水果弄湿,保姆没有按她  相似文献   

7.
我是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这个提法的。大概在一九七九年或者一九八○年我就讲过这个看法。当时也听到一些不同的意见,认为如果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会不会使人以为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论断就统统过时了,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也就没有多大价值了。当时我就说,这祥的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信仰宗教的人是一些努力在“圣”的空间中求存活的人。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心路历程对于许多不拥有宗教感情的人,是难以理解和缺乏真实的。为了完成对傅主教的采访,在1998年的“圣周”里,我曾三次走进教堂,跻身于虔诚的信徒中间。我默默地注视着他们祈祷,注视着他们流泪,注视着他们分享基督的圣体。傅主教站在高高的祭台上,与他身后的所有圣职人员一起,重宣着他第一次领受司祭圣职时的誓言──天籁般的声音漫过人们的心田。我追随那声音而去,渴望着能够听到他内心的微语──一在我眼里,那本该是一个远离尘嚣的孤独的背影…  相似文献   

9.
从1989年5月原苏联解体前迄今,我已应邀四次访问过中亚各国。每次到中亚,我总要见到一些东干同胞,他们也是海外华人中的一部分。特别是1989年5月—6月,我和我夫人穆淑惠对中亚东干人聚居区进行过访问。现在把我所见和所听到的有关中亚东干人的一些情况介绍...  相似文献   

10.
我和佛教文化的困线还须从敦煌说起。我创作《敦煌组画》,最后一题是《人神之间》,我题了一首短诗:“我看到造种的人和人造的神,一个可怕的宇宙颠倒。但在虚妄之中,却分明有人类最崇高的忘情,最炽热的爱,最无私的奉献。曹滋润心田.净化灵魂,这;使万:教,也是艺术。宗教和艺术,互相依存,难解难分。这是我对敦煌艺术的总评价。我虽然和敦煌艺术打了半个世纪的交总.沮惭愧的是,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曾从佛>L村教设有过深入的研究,只是从艺术用了对敦煌做过一些粗浅的探索;自己作为一,卜两家,也临摹过一些敦煌画,浅尝辄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