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美学史研究,一直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自王国维以来,以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进行阐释与建构,形成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也注定了对中国美学实相的偏离。而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对中国美学史的这种研究与书写方式则缺乏深度反思。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在2013年年末举办了"中国美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专题研讨会,10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探讨交流了当下中国美学史研究与书写中的主要问题、如何实现中国美学史本身的回归与还原以及中国美学史研究对审美文化研究的借鉴等三个层面的问题,展示了目前国内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推动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深化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反思:对先秦美学史审美心胸理论研究中缺环问题及研究方法的思考探讨中国美学史上审美心胸理论的源头,是研究者多所涉足的课题。基本观点有二:一是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奠定了审美心胸论的基石;二是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共同开创了审美心胸论的源头。本文不拟对这两种观点本身做什么评论,而只愿思考这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迄今为止,对先秦审美心胸理论的研究尚存在着两个不应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湖北省美学学会、湖北省文联、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武汉建材学院等联合举办的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讨论会于1984年10月24日至27日在武汉召开,有美学工作者100多人参加。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讨论会是在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美学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就向美学提出了如何通过对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密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个重要课题。解放后,我国美学界对于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如朱光潜、汝信、蒋孔阳等的西方美学史著作)。近年来,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也得到了开拓(如李泽厚、刘钢  相似文献   

4.
美学史是美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它已形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对各种美学思想、美学理论、美学流派、美学思潮发展演变的历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按照地域范围的不同,美学史既包括对世界美学思想历史发展的研究,也包括对各国美学思想历史发展的研究.所谓"西方美学史",是相对于东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而言的,也是一种地域性的区分,一般包括欧洲各国、美国以及俄国美学思想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十年来中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问题的再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鸿文 《哲学动态》2001,(10):41-45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传统哲学美学的核心问题 ,在 2 0世纪的 50、 6 0年代及 80年代中前期 ,曾掀起过探索的热潮 ,并因此而形成了数家美学流派。 80年代末期以来 ,随着美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这一问题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地位 ,但仍有一些美学家执著于对该问题的思考。对这些思考的梳理与说明是全面总结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成果不可或缺的一环。一、如何看待对美本质的追问1 含义所指及其对美本质问题的误解。从逻辑程序上讲 ,解决美本质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美本质问题的具体含义 ,即美本质问题的“所指” ,也就是要弄清到底什么是美本质问题。这里…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对象和分期问题聂振斌对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一般对象与方法,近几年已有不少学者发表了看法,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史是研究审美意识淡展史的。审美意识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抽象的理论形态;二是具体的感性形态。广义的美学史把以上两种形态作为研究对象,而狭义的美学史则仅研究抽象的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第二种意见反对把美学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认为美学史的对象范围只能是审美意识中已经形成为理论形态的那一部分。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美学史应当研究中国的艺术美和体现这些艺术美的理论。我认为美学史研究的对象范围,除了专门的美学家的思想、著述外,还要把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艺家、文艺批评家等思想体系中的审美观点、文艺观点包括在内。至于审美对象(艺术、社会、自然)史只能作为历史背景材料和某些理论观点的具体印证而被吸收到美学史的撰写范围之内。关干中国近代美学的历史分期习惯套用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分期,即以"五四"为界.把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分为"近代"与"现代"两个住质不同的社会阶段,并作为美学史的划界依据,我认为应该依据美学思想自身的发展过程,不应该机械地套用一般历史学的分期  相似文献   

7.
李长之先生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学家、翻译家,一生著述甚丰,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颇具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但学界对其研究起步晚、成果少、范围窄.从现有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于对其文学批评思想的研究,其他领域如美学、文学创作、翻译、文学史研究、教育理论等,或则略有论及,或则根本未论及.  相似文献   

8.
三十年来,朱立元教授在美学研究方面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首先专攻黑格尔美学;由研究西方古典美学逐步过渡到研究西方现当代美学,同时学习中国古典美学;在研究美学史和反思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建构起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反本质主义美学并不是一个美学流派,而是一个边界模糊、理论旨归多样的美学思潮,它更多地指涉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态度。它在理论的最根本处对传统美学的最核心问题,即"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发问并进行彻底清算。它是在哲学和艺术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后现代语境中进行着的一种美学思维和观念上的革命。反本质主义美学以后现代境域中的审美现实和艺术实践的变化作为问题的起点,以变化了的后现代哲学思维模式为理论的方法论武器,对传统美学基于其上的元问题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和立场。这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可能的基础,也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10.
程度美学     
任何事物或事情都是要讲究程度的,"程度"问题不仅是哲学问题,更是美学问题。程度美学的提出,是基于哲学美学原理和社会实际两方面的。程度美学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意义。程度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其实践方面则分为社会和艺术两个范畴。不论在社会生活里,还是在艺术创造中,准确把握好"程度",就等于是把握了美的真谛。不论什么,适度为美。  相似文献   

11.
苏联美学史研究的新成果,《美学思想史》(六卷本),已经编写完毕,自1985年由莫斯科艺术出版社出版,已出3卷,年内可望出第4卷。这部著作的副标题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编者认为,在世界美学史著作中,这是从马列主义方法论的立场,以如此巨大篇幅分析世界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最初尝试。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从1989年的《英国美学杂志》和1987年美国《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中选译美学史方面的论文5篇,其内容分别涉及英美与欧洲大陆这两种传统中的美学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能给这方面的爱好者与研究者提供些新的信息。据说中国哲学界素有“照着讲”与“接着讲”的两种方法,按说美学的历史应“照着讲”。但我们注意到,这里选译的美学史文章都不满足于一般的介绍,而是努力进行创造性开掘与积极的解释、理解,显然,它们是“接着讲”的典型事例。因而,读者若能在领略作者的机敏与睿智,批判与评价文章的得失之后,思索一下美学史这门学科自身的哲学问题,我们的愿望便算达到了。  相似文献   

13.
章辉 《学海》2005,(3):169-172
一20世纪已成为历史。在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时候,西方美学研究可谓西学东渐的重要一支。80年代以来,在50-60年代朱光潜、汝信等先生的辉煌大著《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论丛》、《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等的基础上,西方美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了极大的开拓,特别是古希腊罗马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得到了深入研究,除了美学史教材和论著外,柏拉图、康德、席勒、黑格尔的美学文艺学思想研究的著作都在不断出版。原因很简单,古希腊罗马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开端和源头,它奠定了西方美学的逻辑起点,人们自然对其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兴趣。德…  相似文献   

14.
每一次学术理论的更新与推进,首先是方法论上的更新与推进。近年来,中国美学史研究之所以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方法论上的新进展。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变方法,更加全面、深入、成熟地思考中国美学史所蕴含的诸多问题,精确地提炼出中华美学精神,凸显出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中的地位。他们一方面总结和检讨以往中...  相似文献   

15.
朱志荣的新著《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是我国上古美学史研究的重大收获。该书将文物作为我国上古美学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从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填补了我国上古美学史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与书写中,汉代美学长期处于薄弱环节。依据美学史的研究范式,其原因有二:汉代艺术与非艺术界线的模糊、知识系统内容区分的含混,以及思想家理论抽象思维的不足,与美学作为艺术哲学的界定之间存在错位;汉代美学发展的非同一性,与美学史书写的启蒙史观之间存在错位。基于此,《中国美学经典·汉代卷》通过艺术哲学向文化哲学的位移,和从中国美学自身特征出发对启蒙史观的调整,得以形成新的中国美学史研究范式并介入两汉历史,从而为还原汉代美学的本来面目提供了可能。该书运用新美学史范式重新建构了汉代美学史料体系,展现了汉代美学的多元性、丰富性与敞开性,凸显了汉代美学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古至今,美这一概念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关于美的本质的研究贯穿于整部美学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围绕着美的本质的观点形成了四大美学流派,奠定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格局。但是美这个概念主观性非常强,人必须了解自己,才能了解自己对客观存在赋予的意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尽管有些观点能得到许多共鸣,获得多数人的赞许,但也只能从经验上而无法从科学上证明其合理性。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如果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类就不会有心思去追求美、创造美。因此,审美更可能来自于人们探寻并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精神需求,这样的需求导致了审美的两种趋向:可掌控的审美和不可掌控的审美。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中,当我们遭遇挫折、坎坷的时候.是否会发现能从悲剧中得到力量?欣赏悲剧如同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引起我们情绪的波动,同时也促使我们能冷静地去思考生命、生存的本质问题.因为,悲剧一方面能宣泄人的情绪,另一方面能唤起人们强烈的生命力量.本文从悲剧欣赏者的角度入手,从这两方面来论述悲剧作用于人的力量,让悲剧带你走出情感"悲伤"的泥潭.  相似文献   

19.
全国高校美学教师进修班,于一九八一年一月十七日胜利结业。进修班坚持以自学为主的原则,在学习讨论王朝闻同志主编的《美学概论》的基础上,邀请了美学专家、学者作专题讲课三十三次,内容主要是:怎样学好美学、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美和美感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以及中外美学史等。同  相似文献   

20.
徐大威的美学专著《中国审美形态的识别性问题研究》于2017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中国审美形态研究的新成果有以下三点创获:首先,该书以审美形态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中国美学史应该如何书写的问题;其次,该书创新性地提出了作为中国审美形态在思维方式上识别的"灵性直观"的新思想、新概念,并以此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再次,该书提炼并确定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形态如"道""气""兴""神""意境""境界"等。该成果对于建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摆脱西方审美形态和西方美学的制约,进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