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福建省佛教协会主办、泉州市佛协和泉州弘一大师学术研究会承办、泉州大开元寺协办的“弘一大师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会”,今天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隆重开幕了。这是我省乃至全国佛教界和文化艺术界的大事、喜事、盛事,我代表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代表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向来自海内外研究弘一大师的专家学者和佛教界的朋友致以亲切的问候。  相似文献   

2.
大型电视文献记录片《泉州伊斯兰文化》,在巴黎、伦敦映出后,引起了国外史学界的瞩目与好评。这部记录片被认为是中国向海外介绍我国伊斯兰文化的第一部影片。 泉州是伊斯兰传入我国的最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由有关部门和伊斯兰学术工作者合作,对泉州的伊斯兰文化史迹,进行了广泛地收集、发掘和整理,把历史上来泉州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城市文化与形象的竞争日益成为世界城市竞争的主要方面。而城市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研究城市形象的定位对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扩大城市影响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泉州城市经济实力虽然雄厚,但其城市形象定位不明确,导致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并不高、城市竞争力有限。东亚文化之都的头衔为泉州塑造城市形象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本文立足于泉州的具体实际,在分析泉州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究城市形象定位的策略,从而定位出泉州的城市形象,以提高泉州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元代的泉州是一个国际商埠,以刺桐港闻名于世。元代的泉州城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焦点,很多地方显露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的痕迹,各种艺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在当地发现的许多历史遗迹和遗物,是研究天主教在泉州推进传教事业的重要文献资料,现简略考述于下。一、首建泉州天主教堂的意大利主教和亚美尼亚人  相似文献   

5.
地处我国东南海隅的泉州,温暖湿润,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唐、宋、元时期,泉州海上交通发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汉人与善商胡贾杂处,诗人形容它是“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都市。世界各种宗教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传教于斯,泉州成了世界宗教的交汇处,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宗教胜地”之称,宗教文化由是颇为丰富,别具特色。各教云集蔚为奇观公元3世纪西晋太康年间,道教、佛教几乎同时传入泉州,于现市区东街兴建了白云观,后来逐步扩…  相似文献   

6.
我刚刚去过福建,主要是参加全国人大文物保护执法检查,也有机会与泉州天主教接触。李先念主席曾经说过:泉州是历史上的宗教名城。在唐朝时,伊斯兰教传过来了,天主教是元朝时传过来的,当时天主教只有两个教区,一个是北京教区,一个就是泉州教区,但泉州天主教在几大宗教中较弱,其它宗教比较活跃。同天主教一样,佛教也是外来的宗教,传来两千多年后,已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了。所以现在没有人说佛教是洋教,它就是我们中国国内的一个宗教。融合到这个程度,这使我想了很多问题,就是我们天主教,到现在还有洋教的影子,这个历…  相似文献   

7.
福建泉州有许多伊斯兰文物古迹,有古老的先贤墓、初唐穆斯林的墓碑、北宋的清真寺等,受到了中外穆斯林的瞩目。 近年,有些阿拉伯学者访问了泉州,都为那些伊斯兰文物古迹而留连忘返。阿曼驻我国大使在泉州参观了先贤墓、清净寺,赠送了《古兰经》;科威特友人在这里与我国穆斯林亲切会面,叙兄弟之谊。学者们还高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刺桐古城泉州,多种宗教并存,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不管是行走在大街上,还是横穿在小巷里,到处都会有上百年或是近千年的历史文化遗迹牵引着我们的目光,那许许多多古老而又悠远的胜迹,无不显露出泉州丰盈的历史气息和恢宏的文化气度。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正泉州基督教中国化是老命题新担当,在新时代,泉州基督教要在闽南文化中立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逐步完成其教义教理上的文化诠释工作,必须适应于闽南文化发展的脉络,必须适应于所处环境中的政治、经济与法制等体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桥梁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之一。我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建成不计其数的桥梁,它是我国宝贵的民族遗产,对人类的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福建泉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是我国著名的海外交通港口。从南朝开始,泉州已有与外国往来的文献记载(《唐高僧传》卷二《拘那罗陀传》)。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泉州港的海外交通日益发展,到了唐代,泉州已成为我国四大贸易港口之一(其它三处是广州、扬州、  相似文献   

11.
李霞 《中国宗教》2012,(2):51-53,88
2月5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正式改陈开放。新开放的陈列馆在1991年展览基础上改造提升,分基督宗教、印度教和摩尼教三部分,与海交馆"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一起,可以让观展者充分领略泉州这个中古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多元宗教相互交融、共生共存的美好画面。  相似文献   

12.
一泉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侨乡之一,所属包括鲤城区(原泉州市)、石(犭西)市以及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历史上经济文化、海外交通事业发达,也是多种中外宗教荟萃之地。其中,道教在泉州的传播历史悠久,对于各方面的影响比较深远。泉州古属闽越,开拓时间迟晚,唐代以前的历史文献较为缺乏。根据《泉州府志》等史籍记载,秦汉之际就有隐者和方士的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晋人南渡入闽,进一步传播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道教信仰。东晋孙恩、卢循聚集五斗米道教徒起义,虽然被镇压,但一些起义群众流散在泉州沿海,称为“游艇子”(见《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道教在泉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教》1990,(4):64-64
由周大围先生、李炳南教授带领的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大陆进香团一行437人于五月二十三日抵达泉州。我会与通淮关岳庙董事会、花桥赠药义诊所董事会假泉州大众戏院举行隆重欢迎会,市、区有关单位的领导出席了大会。区政协副主席庄启旋同志致欢迎词,周大围先生致答词,伍泽旭先生向台胞们介绍了泉州概况。宾主交换了礼物,会上气氛热烈亲切。接着,进香团分批参观通淮庙,花桥义诊所等处。下午六时左右。进香团离开泉州,赶赴二十五日在厦门。  相似文献   

14.
在闽南泉州的绿野山间,至今留存着多座风格各异的土楼。这些土楼不仅在建筑形式上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是泉州地方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向您合十     
在1998年第二期《佛教文化》上,承编者们慷慨仗义,刊出了我写的《我祈望……》一文。其中讲到为创办传统文化学校,我和同仁们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所面临的困难。文章发表后,读者的回响令人感动不已。来自祖国各地的善款,表达了数百位读者关注传统文化、诚心支持办学的深情厚意。代收助学善款的北京幽州书院(北京8101信箱),已将每一份汇款均作为助学善款记录在案。还报给读者的《世界名著鉴赏大辞典》,正在紧张地包装邮寄,每天都在发出。我感谢每一位热诚助学的人,为我们的学校,为我们的后代,满怀崇高的敬意,向您合十。我合十,…  相似文献   

16.
“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1961年郭老游览海交名港、文化古城泉州写的这两句诗,高度赞颂了中国人民与亚非各国人民,特别是泉州人民与阿拉伯人民骨肉般的深情厚谊。 座落泉州东北郊,传为唐时来华的伊斯兰教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见图) (建于回历400年宋真宗大中祥  相似文献   

17.
此地留圣迹,远宾频称奇。素有宗教博物馆之誉的泉州文化古城,以其蕴藉深厚、包容万象的宗教文化著称于世,也一直引起众多友邦学者的器重和兴趣,怀思古之幽情,慕名城之深致,纷至沓来,探赜素隐,考实证史;朝圣谒祖,思接千载,显示了泉州文化名城的巨大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台湾寺庙因大多为移民去的福建人所建,所以与福建关系很密切。如果我们将泉州开元寺与台北龙山、鹿港龙山寺,泉州孔子庙与台北孔子庙、彰化孔子庙,泉州同安保安宫与台北保安宫、北港朝天宫等进行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出。 泉州开元寺是众多木构建筑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建筑,其特点一是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大胆突破创新。既有浓郁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韵味,又有鲜明的闽南建筑风格。二是将雕刻艺术与构造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台北龙山寺院金碧辉煌,内部装饰华丽,特别是各种雕刻绘画极为精美,多有闽南特点,可明显看出出自泉州建…  相似文献   

19.
由台湾《统一日报》社社长、世界宗教徒联谊会新闻组主任彭绍周先生率领的台湾区道教领导人亲善访问团一行三十四人,于元月五日至七日,在泉州进行考察访问。受到泉州市海外联谊会会长傅圆圆、副会长魏献国及宗教界人士的热情欢迎。台胞们顾不上旅途的艰辛,参观了泉州天后宫、富美宫、老君岩、开元寺、关岳庙,以及安溪的清水岩、南安的风山寺。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什么?在陈述我下述的真实感受之的,我愿毕恭毕敬地向所有善良正信的人们敬白一声:对于诸位来说,“宗教大市场”一类的说法是万分冒昧甚至有亵渎之嫌的,为此我得真诚地请求诸位鉴谅。对“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众所周知,答案甚多。别的就暂且不提也罢,“宗教是一种文化”——这个在八十年代中由赵朴初暨钱学森二先生首倡的视点,乃是我和我的同事们迄今坚持的一个出发点,虽然这个“顽固不化”的立场越来越有被先进讥为“只有文化没有宗教”之类的危险,但此“文化”非彼“丈化”,我心自明,此“文化”二字有泰山之重,不容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