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儒学”思想在易学上的体现可称为“情本易学”,即将“情感”观念一以贯之地落实在对《周易》的诠释之中。由此,情感儒学展开了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境界超越论和自然生态论。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建基于“人是情感的存在”命题,旨在揭示作为心灵主体的人的情感主体性在《周易》中的体现。情本易学的境界超越论揭示《周易》所蕴含的境界超越观念,即人的存在的心灵境界特征,以及这种境界是如何通过情感主体的自我超越而实现的。情本易学的自然生态论揭示《周易》自然观念的“大生命”本质,穷究“天人之际”的生态关系,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情感境界。  相似文献   

2.
韦云作品     
韦云 《美与时代》2023,(9):142-142
作品说明:此数字艺术系列作品重视目标对象的外在形象与内心境界,运用传统绘画语言,从艺术与技术两方面寻找新的创作途径,挖掘数字艺术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品质,发现未来新绘画艺术的多元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沈成宏 《学海》2005,38(6):169-173
领导美是社会美的高级形态,真善美是领导的最高境界,领导艺术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和丰富多彩的审美形态。领导美学命题把美学对人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也更能体现领导学的本质和目的。  相似文献   

4.
极品心灵     
凡是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却一定是心灵的主宰者。正如雷锋所言: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我们深知:人只有通过净化,心灵才会至高无上。我认为:心灵的第一境界是感恩之心。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要想服务于社会,报效祖国,就必须从"孝敬父母"开始。孝的内核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只  相似文献   

5.
艺术的初心     
艺术的言语形成,来自人类心灵的神性光芒,人类对艺术的的崇敬,又如巫师对仪式的崇敬,回到艺术的神性意义,才能找回艺术初心的神韵。  相似文献   

6.
梁莹 《美与时代》2014,(5):116-116
琵琶是演奏者表达感情的一种介质,通过这种介质,琵琶演奏者可以追求最高境界,即音乐美。然而实际中,琵琶演奏者会被演奏的技巧所阻碍去追求琵琶演奏的艺术表现力,只是单纯的想在演奏技巧上突破,整个音乐作品是演奏完整了,但是让人感觉作品没有了应该有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信仰的境界     
信仰就像人的清白一样:一个是能让人看到的清白:一个是自己能够切身感受的清白;一个是坦荡无私的清白。一个人的信仰只有心灵坦荡、灵魂清白、表里如一,信仰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反之,心灵自私、灵魂不纯、心口不一,就会因这样的人生态度而陷入心灵不安、精神空虚。最终导致信仰生活处于满足个人利益和欲望的境地,最终导致信仰的毁灭,让纯洁的信仰失去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李梦蕾 《美与时代》2023,(4):129-13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日益迫切,面临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加。新时代的大众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需要培养大众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还是一种心灵教育,需要帮助大众解放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水彩艺术作为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众美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时代,应充分发挥水彩艺术在大众美育中的价值与作用,推动大众人文精神、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艺术对美与情感的表现总是牵动着人们的心灵,艺术教育最具普遍性和亲和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格的培养,而艺术教育是人格培养不可或缺的手段.无论是专业性的艺术教育,还是普及性的艺术教育,都应当注重发挥人的个性意识的培养,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人们才有机会、勇气和能力对自己和社会提出新的想法和要求,也才能完善人的身心和人格.  相似文献   

10.
在经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过程中,我国的公共艺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与西方国家存有差距。目前,制度是制约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制度是公共艺术发展的保障,文化则是公共艺术的灵魂。一套好的制度可以吸引优秀的艺术家参与创作,催生出高质量的公共艺术作品。制度与文化的并重,无疑是发展我国公共艺术事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和《思维与智慧》相识于稻谷飘香的季节,那泛黄的稻穗伴着九月的成熟把一位新的朋友带到了我的面前,我的心为之一颤,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心灵归宿吗?我喜欢这饱含底蕴的几个大字;这不正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与艺术吗?哪个人不希望自己拥有活跃的思维与丰富的智慧呢?踏破铁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观,也就是以人的属性、人的思维和人的境界为理论出发点的道德价值观。人的属性有主体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之分。人的思维具有个体本位、社群本位、自然本位、信仰本位四个维层。人的境界有伟人、英雄、模范、先进、普通之区别。  相似文献   

13.
唐君毅以道德心灵为基础,揭示了中国人文美的内涵与特质。他的美学接续了儒家美学的美善合一传统,以真善美的融合为理论目标,以人格美与人文风俗美的双极并建为实践目标,在现代中国生命美学、境界美学的向度之外,开出了人文美学的方向。唐君毅站在人文美学的立场上,重释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人文价值,探索了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可能路径,强调以美达善、以美成人、以美化成人文世界,努力寻求审美与人生、审美与社会之间的有机统一,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野逸"是一个美学词汇、美学概念。"野逸"又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风貌。野逸之美就是自然之美,自由之美,超越之美。具体说,"野逸"指审美体验中人的自由的心灵境界;指艺术家潇洒超拔的艺术人格;指狂放疏野的格调韵致。野逸之美在人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贾红亭 《天风》2010,(10):24-25
<正>这是一个洋溢爱的集体,一个蒙神祝福的音乐艺术的家园——洛阳市基督教艺术学校。一群充满青春活力、勤奋上进的学生在这里如饥似渴的学习;他们用音乐代替语言,学习侍奉的艺术;他们用心灵弹奏,用心灵歌唱,用心灵赞美;他们载歌载舞,演出优美清新、生  相似文献   

16.
一种好的道德境界划分法,应既能为提升人格道德水平提供路向指标,也能为评判人格道德水平提供有效尺度。道德划境法不外以事划境与以人划境这两种。比较而言,孔子的以人划境法是最可取的,但仍有明显不足。而从构成个人道德意识的五个方面,即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智、道德信念,去区分人的道德境界,可将人格的道德水平划分为小人境界、俗人境界、庸人境界、君子境界和完人境界这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并提的.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激荡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人则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文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整个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观照人的生存境况并努力成就自由完美的人生使人生得以丰富地展开.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传统造物艺术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是通过物品的形态语言而传达出一定的审美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功能的.它的造物理念,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之美;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之美;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是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总之,中国传统造物艺术具有五种美的特征,即灵动美,意匠美,雅致美,材质美,工巧美.由手其深厚神秘的东方风采,丰富神奇的质感肌理,诗情画意的优雅意境,以及对细部的精致处理,使得中国器物造型耐人寻味,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19.
意境一直是中国画品评中最为推重的美学境界。意境的本质是偏向心灵的美学观念,是画家从内心而生,意欲释放情感的通道。宋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顶峰时期,美学体系也趋于成熟,中国的审美意境一直与禅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感知禅宗精神的本体也是心灵,禅宗主张万物由心而造,这种独有的心性本体论,使得中国美学更加偏向于对内心感受的认知与认同;另一方面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审美的方式有着相似之处。从宋代折枝花鸟画的艺术形式、艺术理念等方面去看宋代折枝花鸟画中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20.
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艺术教育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医学生艺术技能、创新思维和心灵世界的开发,有助于全面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医学院校应当认清艺术教育的地位、规律和特征,全面而有效地开展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