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立格 《心理学报》1980,13(4):21-25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生卒年不确。大约生于公元前三一○年左右、卒于公元前二三○年左右。在战国诸子中,他是跟孟子齐名的儒家大师,也是在当时学术研究上最有成就的一位唯物主义者。在现存的《荀子》三十三篇中,约有四分之一涉及心理学问题,是先秦诸子中讨论心理问题最多的一位。因此,对他的心理学思想作一番整理,可以使读者  相似文献   

2.
由上博简《诗说》的体例论其定名与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博简《诗说》中出现的六次“孔子日”以及以“曷”字形式出现的孔子言论,实际上都是《诗说》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论来支持自己的《诗》学观点。由这一体例可以肯定,《诗说》的作者不是孔子;而应该是孔子的门徒或再传弟子。据有关材料判断,这个门徒最有可能是子夏。因此,《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所定名的《孔子诗论》,若更名为《诗说》更符合竹简内容,也切合周秦古书的定名规律。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诸子的文艺思想中,孔子文艺思想中的"实用主义"无疑是其文艺思想中最显著的特色,这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中国的传统文艺思想。通过对记录了孔子言论的《论语》一书进行详细的梳理和考察,从今人的美学视角出发对孔子关于"诗""乐""文辞""美"的言论中所体现的"实用主义"的文艺思想进行进一步的审视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庄子·天下篇》是中国学术批评史上的开山之作,其主要内容是对先秦诸子及其人物的评论和评价。但就其反映的理想人格的类型来判断,《天下篇》并非庄子本人所作,而是其弟子或后学的作品。庄子本人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见于《庄子》内七篇。庄子本人批评的道家人物,除了《天下篇》中论及的老聃(老子)、宋钘(宋荣子)和庄子本人之外,还有列子(列御寇)、接舆、南郭子綦(南伯子綦)、阳子居(杨朱)等。庄子所批评的"儒、墨",实际只有儒家的孔子及其弟子。由于"儒"及孔子的"师儒"身份,包括庄学在内的诸子学派的渊源皆可追溯至孔子,故庄子本人不可能对儒家及孔子有激烈批评。《庄子》书中对"儒墨""杨墨"或"儒、墨、杨、秉"及惠施的批评,实际上只涉及名家和名辩作风,反映了先秦逻辑学由形式逻辑向辩证逻辑发展的重要线索。庄子弟子或后学对先秦诸子的批评与庄子本人的先秦诸子批评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帛书《衷》篇中,孔子以"禅让"思想解说《乾》卦用九之辞,表现出对"禅让"肯定、赞成的态度。根据宣扬禅让的《唐虞之道》《子羔》和《容成氏》等文献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及公元前316年发生的燕王哙"禅让"悲剧,可以推断儒家赞成"禅让"的思想在战国中期盛行,至公元前316年左右陷入沉寂。《衷》篇既然记载孔子以"禅让"说解《易》,其当成书于儒家盛行、宣扬"禅让"说之时,而不会是质疑、反对的沉寂之时,由此可推断《衷》篇当成书于战国中期,其下限当在公元前316年左右。从《衷》篇另一部分材料的来源--《系辞》和《说卦》成书于战国早期看,其成书于战国中期的推断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孙子兵法》流传述论于汝波战国是《孙子兵法》广为流传的时期。其思想对当时的兵学理论、诸子学说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不但成为当时军事实践的指导理论,而且非军事领域也开始对之借鉴运用。此书在战国广为传播的根本原因是其理论适应了当时社会斗争的需要,是...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始于孔子对道家学派和儒家自身的批评;孔子也批评了早期法家、名家和"小说家"的某些思想因素。孔门"七十子"及其弟子的学术批评,基本发生在儒家内部,其中以子游、子夏、子张间的学术批评和世硕、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相与论性情,"皆言性有善有恶",影响最大。战国中后期儒家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除孟子对杨、墨和荀子对"十二子"的激烈批评之外,对诸子学派最著名的学术批评,是孔子七世孙孔穿对名家公孙龙的批评和孔子九世孙孔鲋及儒者董无心的"诘墨"等。先秦儒家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反映了原始儒家的思想特点和价值取向,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关于《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的篇名与作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经》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但长期以来,《诗经》研究只能在传统的经、传、笺、注中进行。其后,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发现《诗经》残本,但其价值主要局限于传本研究,对《诗经》研究难以带来突破性的成果。近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回一批走私出境的战国楚简,其中有29支简为论说《诗经》文义的文字。1999年8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新出简帛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上海博物馆马承源教授对这批定名为《孔子诗论》的材料作了介绍,并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展览了这29支竹简的照相图本。鉴于《孔子诗论》的时代早至战国,其内容是孔子论说…  相似文献   

9.
问对体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一个重要文类,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君臣问对,君士问对,师徒问对.君臣问对大量存在于《管子》中,其内容包括君向臣问政、问德以及具体治国方略.从文化渊源上说,君臣问对是战国咨议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先秦伦理思想作了较系统的考察,认为春秋战国之际是宗法奴隶制伦理危机和地主阶级新伦理形成时期,孔子的伦理思想基本上还是维持宗法奴隶制道德,而墨子的兼爱说冲破孔子“仁”的贵族藩篱,尖锐地批判了孔子旨在维护宗法制的孝弟之道。战国后期,荀子对诸子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批判总结,初步确立了地主阶级的伦理思想。韩非的忠孝观念则体现了其专制主义精神,也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代是中国思辩学术发展的关键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战国诸子思辩景观。就思辩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而言,《庄子》和《墨经》之文体现出当时思辩的最高水平,成为战国思辩文章的典型之作,但二者又存在着实质的不同,形成了"别是一家"的《庄子》思辩和传统意味浓厚的《墨经》思辩,昭示了战国思辩乃至此后思辩学术和文化发展的两个趋势和方向,影响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2.
帛书《缪和》《昭力》中的传《易》者言语客气、推诿、不自信,而孔子传《易》时则直接、自信。在《缪和》《昭力》传《易》者所处之时代,《周易》被君主运用于治国,而孔子之前和之时没有这种情况。从这两个方面可以推断,《缪和》《昭力》中的传《易》者当不是孔子,而是战国晚期儒门一位传《易》人物。  相似文献   

13.
吴虞对儒家的基本态度是从根本上予以否定,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等儒家代表人物都受到他的攻毁。但他对战国末年的儒学大师荀子却是个例外。 本来吴虞对荀子亦持基本的否定,但后来经过他对《荀子》的重新审视,又以为荀子的见识度超越儒家与诸子,甚至视荀子为儒学中的路德、中国古代学术界的培根。并写作了《荀子之政治论》、《荀子之〈天论〉与辟机祥》、《荀子之〈劝学〉及〈礼论〉》等三篇论著,来阐发荀子的政治观、天道观与人性修养学说,对荀子的学说作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论先秦人性学说最重视战国儒家的人性论,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似乎在两个方面有所不足,一是未能注意到战国儒家人性论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说之间的密切理论联系;二是将战国儒家人性论纳入儒家人性论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来考察,还有所忽略。注重从这两个方面来对战国儒家人性论作总体的探索,有助于增进其  相似文献   

15.
《金人铭》产生的时代应该是战国末年至汉代初年,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证据:1.《金人铭》的内容与黄老学派关系密切,应该是黄老思想流行后的产物,不可能产生于孔子时代。2.《金人铭》的内容性质与战国以前的青铜器铭文的特征不符。3.《金人铭》把孔子入周观书和孔子入太庙二事混合在一起,露出了破绽。4.《金人铭》称“三缄其口”,而“缄”字在可靠的先秦文献中无“闭口”义。“缄”的本义为捆箱箧的绳索,“缄”有“闭口”义是西汉才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和国学大师。他对先秦诸子,尤其是儒、道、墨、法等家学说有深入研究,他在近代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诸子的是非和文化价值,阐述其独到见解。 一 章太炎较早否定了儒家宗师孔子的至尊地位。认为“人事百端,交易未艾,或非或韪,积久渐明,岂可定一尊于先圣?”(《章太炎全集》(四)第153页。以下简称《全集》)他认为象康有为等人那样奉孔子为“素王”,一方面丧失了孔子学说的真实内容。“汉武以后,定一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管子》是先秦诸子中讨论经济问题最多的著作。现存《管子》七十六篇中,三分之一以上的篇章以讨论经济问题为主,涉及经济问题的文篇则超过二分之一。这样重视经济问题,在先秦典籍中是很突出的。书中基本经济概念的奠基者当是管仲,仲任齐国之政四十年的经济言论及措施亦曾广泛流传。战国时人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下,采掇仲的言行,结合前进时代的新知加以发挥,大约到战国中期,其全部体系即已完成。《韩非子·五蠹  相似文献   

18.
战国中晚期,中国大地的东西两端形成了两个大的学派,西部地区是以商鞅为代表的商鞅学派,其思想反映于《商君书》和商鞅及其后秦国推行的政策制度之中,东部地区则有集中反映于《管子》一书的《管子》学派。《韩非子·五蠹》曰:“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足见此二学派影响之大,作品流传之广。在先秦诸子中,这两大学派最重视现实经济问题,比较研究他们所提出的经济政策,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  相似文献   

19.
上海博物馆竹书《诗论》与孔子删诗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博物馆数年前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多达1200余枚的竹简,其中涉及到80多种(部)先秦战国的古籍。据报道,2000年8月首批解密公布的一些竹简中,提供了有关《诗经》的不少材料,引起人们对孔子是否曾经删诗问题的重新思考,还有人据而认定孔子未曾删诗。 关于孔子是否曾经删诗的问题,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本来,汉唐学者基本上一致肯定孔子删诗。宋代以后,特别是朱嘉以来,否定孔子删诗的人越来越多,在现今学术界影响很大。 主张孔子曾经删诗的学者,认为今存《诗经》以外有不少的逸诗,这是孔子删诗的基本前提。如宋代的欧…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诸子中,真正的杂家恐怕要数《管子》。它是一个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许多不同学派著作的汇编,其主要部分可能出自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学者之手,秦汉之际又有所增补附益。其内容十分驳杂,从文体看,大部分是议论文和说明文,少部分以记叙为主,或者是故事和对话的混合。文章风格和文字水平很不一致,象是一片林林总总的原始森林,无奇不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