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序言马赫是一位在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的科学家。作为物理学家,他在音响学和光学领域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马赫数”象征着他的功绩。但是他不是一个仅仅以实验研究和数理分析为满足的人,他还展开了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相融合的科学论。马赫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自然科学家,而不是哲学家。他说:“不存在马赫哲学,至多不过存在自然科学方法论和认识心理学。这两者和所有科学理论一样,它们是哲学的、不完全的尝试。对于在这之外渗进外在的附加物而编造出来的哲学,我概不负责”(马赫《认识和谬误》序文原注2)。在《力学史》的序言中他则说:“在我的著作里,大家可以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相对论的历史时,有一个时常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就是爱因斯坦和马赫的关系。爱因斯坦从不讳言马赫对他的影响,并曾将马赫尊为相对论的先驱,对马赫说了许多推崇、赞美的话。由于这个原因,过去有人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马赫主义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近年《爱因斯坦文集》的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使我们得以从中窥见部分历史的真貌。  相似文献   

3.
用舌头微笑     
1951年,新闻界和科学界为爱因斯坦庆祝72岁生日,记者们希望爱因斯坦“对着镜头微笑”,然而这位科学巨匠、卓有声望的教授却做了一个“吐舌头”的鬼脸。也许,人们不明白,为什么爱因斯坦要“吐舌头”呢?事实上,他在微笑,只是没有循规蹈矩地翘起嘴角来笑——他是用舌头微笑的。一位记者看到爱因斯坦的这张相片,不禁赞叹道:“百分之百爱因斯坦制造。”是的,爱因斯坦的一生都是这样去破除陈规,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孑然独立的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4.
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一词是希腊哲学用语,苏格拉底第一次看到此词之后,一生有着巨大的转变。有一种力量促使他不断去思索、反省……这是他今后成为希腊古典著名自然哲学家的根本之所在。保罗在“认识你自己”上达到登峰造极之境界,他说:“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也不要把自己  相似文献   

5.
葛力同志在《注意区分两种唯心主义》一文(见1982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中提出:“就哲学的分支而言,唯心主义应分为两种:一种是本体论方面的唯心主义,一种是认识论方面的唯心主义。”这一见解是深刻的。它为深入研究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既相互斗争、相互克服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错综复杂的情况,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实际上,不仅唯心主义有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区分,而且唯物主义也是如此。翻  相似文献   

6.
当前,西方哲学界通用“爱因斯坦——波普尔科学哲学”这个名称,这就反映了卡尔·波普尔在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卡尔·波普尔的哲学也展开了研究,书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评介文章,内容涉及波普尔的认识论、方法论、“世界3”理论、政治哲学等等,普遍认为他在许多领域中提出了新观点、新理论。现将近期我国哲学界关于波普尔认识论的讨论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宋婕 《现代哲学》2006,2(3):14-24
传统中国蕴含着两种“革命”思想的维度:一是圣人救世的“汤武革命”,一是基于压迫而进行反抗的农民起义。这两个维度对于既系统地接受过中国传统的规范性文化教育,同时又深受非规范性文化熏染的毛泽东来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他“圣人救世”与“压迫-反抗”的两种“革命”逻辑。这两种具有不同文化气质的“革命”逻辑在毛泽东思想中得以结合的根本基础是他尚变求动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一) 认识论作为一门“反思”人类认识的学科,无疑应以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为主旨。然而,作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论研究中,“认识”一词至少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的,或者说,“认识”一词所指称的具体对象至少有两个方面: 其一,“认识”指称人类认识活动及其过程本身。夏甄陶教授在其《认识论引论》一  相似文献   

9.
1908年列宁在他那篇批判马赫和马赫主义的著名论文里写道:“在1906年,马赫也是很老实地承认:‘大多数自然科学家都坚持唯物主义’”。列宁这里引证了《认识与谬误》中的一句话,但他歪曲了马赫命题的原意,为了证明这一点,应该直接读他的原话:“大多数自然科学家今天都把已有150年历史的旧唯物主义当作哲学,而对于哲学家乃至对哲学思想不太外行的人说来,这个体系早已是不能再接受的了”(《认识与谬误》第4页)。马赫这段话是针对18世纪法国的机械唯物论而说的,这不可  相似文献   

10.
引言尼采并没有提出过一种系统的、自身无矛盾的认识论,这似乎与他在哲学上的认识有明显矛盾。尽管如此,他的认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还是抓得住的。尼采认识论的矛盾最终可归纳为一个核心矛盾,对此可作提纲挚领式的如下描述: 1.认识世界的“客观实在”或“本来实在”是不可能的,因为生命本身不消失,寓于有机体内的视界主义(Perspektivismus)就不可能被超越。我们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牛顿的成就的重要性,并不限于为实际力学科学创造了一个可用的和逻辑上令人满意的基础,而且直到19世纪末,它一直是理论物理学领域中每一个工作者的纲领。”(《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225页)牛顿的伟大成就之所以具有这种“纲领”的功能,不仅在于他的力学理论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了划时代的贡献,而且在于他酿  相似文献   

12.
从碰了钉子谈起我在七班当班长时,班里有个武建中同志,入伍前是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在工作中,我只看到他的缺点,没有看到他的优点。比如在野外生产时他不和同志们在一个炕上睡,硬要支个铺单独睡。他说:“这是习惯。”班里同志对他很有意见,说他摆知识分子架子,他却说别人不了解他,不关心他。我对他也很不满意,半年多没表扬过他一次,批评他的次数却  相似文献   

13.
第31堂课     
爱因斯坦常到大学去讲授相对论。有一次在去讲学的途中,司机对他说: “博士,我听过你的课大概有30次了,你的相对论我已了解得很清楚,我敢说, 这课我也能上哩!”  相似文献   

14.
一天,有个电台记者要求爱因斯坦发表讲话,并答应他每一分钟的讲话酬以一千美元的稿费。“我的话根本不值那么多钱。”爱因斯坦拒绝说。“你大概不喜欢金钱吧?”“噢,有个基金会最近寄来一张面值一千五百美元的支票,我倒挺喜欢的。不过,我是把它当作书签使用的,后来它连同那本书一起丢失了。”  相似文献   

15.
智圆而神行方而通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有不少趣闻,他的怪僻行为之一就是爱穿旧衣服。成名前,有人劝他买新衣服,以便进入上流社会。爱因斯坦答说:“我籍籍无名,即便穿得容好,也没有人认识我”。成名后,有人又劝他穿新衣服。打扮一下模样。爱因斯坦仍回道:“现在,即使人穿得再破,也有人认识我了”。科学家生性固执。其实他的思维极其灵变。这叫做“以不变应万变,我行我素”。古人告诫说:“智欲圆而行欲方”。以淮南子·主术训》)智圆而神,行方而通,爱因斯坦的成功正在此,这也是一切科学家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思维的灵变,可以…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因提出相对论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为了科学研究,他的爱好仅保留了两项,一个是散步,一个就是拉小提琴。在小提琴悠扬的旋律中,爱因斯坦如痴如醉。 “先生,你有一个音是不是拉得太高了?”说这话的是位园艺工,他每周一次来爱因斯坦家帮助修剪草坪什么的。他长相粗鄙,一看就知道是个缺乏文化素养的劳动者。天知道他怎么能通晓一点音乐。 爱因斯坦这阵子也觉着拉的小提琴走调儿。  相似文献   

17.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看法。但是这个命题,是否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命题(或称之为根本命题)呢?则有不同的看法。由于这个问题涉及了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区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志,因此这次讨论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有为巩固辩证唯物主义阵地反对唯心主义而斗争的现实意义。不妨先将我对争论双方总的看法提出来。  相似文献   

18.
当然,对于完成我们的任务来说,思辨唯心论比施莱尔马赫和由他创立的解释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为,在思辨唯心论中,所与物和肯定性概念遭受到根本性批判,而且狄尔泰正是企图借助于此来阐明他本人的生活哲学倾向。他写道:“费希特如何描述了某种新事物的开始呢?因为他从对‘我’的深思出发,但不把我看成一种实体、一种存在、一种所与物,而是正由于这种深思,即“我”认知自身  相似文献   

19.
偶像的力量     
张甲是我的一位同事,平时蓬头垢面、邋邋遢遢,他不止一次穿着拖鞋走进“闲人免进”的办公楼。而且此君十天洗不了一次澡,三天用不上一次洗脚盆。一般说来,只要他站在办公室门口,大家就知道此人来也——因为他身上浓重的味道。曾有同事对此口诛笔伐,但张甲的一句话“教育”了大家:伟大的爱因斯坦,不也像我这般不拘小  相似文献   

20.
威廉·狄尔泰(1833—1911),德国哲学家。在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中,可以找到康德、黑格尔、谢林和施赖伊马赫的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哲学以及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对哲学最独特的贡献是他对社会科学或人类研究、特别是对历史的认识论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