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宋代,士大夫居士化是儒释交融的一面镜子.作为士大夫,经世济民固然是他们的夙愿,但学佛参禅也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雅事,苏轼便是很典型的例子.佛教对苏轼影响深刻,在其诗文创作中尤为明显,但苏轼的作品里还有若干“排佛”文字.宋代士大夫在学佛过程中不仅可以寻求到一种随遇而安的旷达与喜悦,同时这种超然洒脱又与儒家的积极入世相得益彰.儒释二教一者治世,一者养心,因此才使得像苏轼一样的士大夫不仅对生活饱有热情,同时又可在超俗豁达之地寻得一隅净土.  相似文献   

2.
宋代士大夫不满足于仅仅是作为“道统”代表,同时还希望以“道统”主导“政统”。所以宋代士大夫不仅是道统传承的文化主体,同时还是“共治天下”的政治主体。在相对宽松的政治条件下,两宋士大夫参与了对“祖宗家法”的建构,并在宰相制度、经筵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出宋代士大夫逐渐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力与文化权力。宋代士大夫拥有的两种权力是互助的他们努力以文化权力去强化其政治权力,而他们又希望以政治权力进一步巩固他们的文化权力。  相似文献   

3.
以“东北亚社会发展与伦理”为主题的“第14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26~27日在韩国首尔东国大学举行。来自中国、韩国、新加坡的100余位学者就“青少年与家庭伦理”、“公职社会伦理”、“企业与职业伦理”、“网络与信息通讯伦理”以及“和谐伦理”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在诸多方面达成共识。一、关于青少年与家庭伦理问题韩国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虽然现在的年轻人身上体现出了许多好的价值观念,但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有关调查表明,在韩国有1/3的年轻人试图把自己的权利凌驾于别人之上,60%的青少年在他们的生…  相似文献   

4.
樊浩 《哲学动态》2006,(1):40-45
在严格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代表着两种“理一”而“分殊”的生命过程,这就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生命过程。在这两个世界中,伦理与道德的生命形态,在黑格尔看来,都是“精神”,即伦理的“精神”与道德的“精神”。伦理的精神本质上是实体的精神,或诸伦理实体的精神;而道德的精神则是一种道德的自我意识或“伦理世界观”。但是,无论在伦理还是道德的生命世界中,都内在一些基本矛盾,这些矛盾是伦理或道德“精神”发展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但伦理精神和道德精神的本性都是扬弃矛盾,实现和谐。如果将“伦理世界”当做“精神”的“…  相似文献   

5.
“回民之毋”反复渡,英雄事迹堪邻祀,感动人心泪救簌,永垂不朽典范存。焉母高龄近古稀,威胁利豁不为动,正气凛烈敌心惊,英风亮节屁堆鱿。日寇侵占我华北,我党领导来杭战,民族存亡在旦夕,全国人民齐奋起。尽忠殉国为人足,男儿不洒英雄泪,生的津大死犹荣,足踏血迹向前进‘回民粗撒游击队,本斋同志任队长,典击敌寇迭胜利了奋不顾身杭顽敌。“回民之母”讀后感@马成~~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特定的伦理文化传统 ,问题在于如何辨识和确认这种传统。伦理道德不过是人类应对现实生存中遭遇的人—天、人—己、义—利诸矛盾的对策选择以及由此生发的思想原则、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以此为据 ,我们可以用《尚书》中的六个字来概括中华民族的伦理传统 ,即“正德”、“利用”、“厚生”。  相似文献   

7.
民国中医师团体的成立是传统中医生们的一场自救运动,这一过程折射出传统士大夫在现代转型中从意图伦理转向责任伦理的一种尝试。但此转型并非一帆风顺,更非完全彻底,就其转型困境而言,它甚至也成为了困扰当代中国社会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即从医生的视角看,传统士大夫(确切来讲是传统中医师)从意图伦理向责任伦理的转型尚未完成。在当代多元的伦理空间中,以"善的框架"和道德"方向感"为特征的职业认同在今日中国医生那里并未得到良好呈现。  相似文献   

8.
袁祖社 《道德与文明》2002,(3):52-54,66
西部大开发实践活动的展开、深入 ,需要营造一种必要的“伦理化的社会环境”,呼唤一种为西部社会群体所需要和普遍认同的新伦理价值观念 ;这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基本精神 (个性追求、内在气质 )和集中表述应该是 :“生存本位”的新发展伦理价值观 ,即 :以发展求生存 ,以发展促生存 ;新发展伦理价值观所包含和要求的伦理规范及其现实践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竞争与合作的良性博弈——新发展伦理价值观的实现机制 ;二是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和谐——新发展伦理价值观的理想目标 ;三是“社会”与“国家”的功能分殊——新发展伦理价值观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9.
“国进民退”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学界关注的经济热点之一,由于学者的产权伦理偏好不同、对“国进民退”社会效用的善恶评价标准不同,因此褒贬不一,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国进民退”争议现象实质上是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利益矛盾纠葛在伦理上的折射.这一争议虽然干扰了人们对改革形成的原有思想共识,但其积极意义体现在它警醒我们继续深化改革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警醒我们政府的转型升级比企业的转型升级更为迫切,警醒学者研究如何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更有价值,警醒民营业主在道德上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10.
普世伦理如何可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是我对同一主题探究的继续:关于建构普世伦理的方法论问题。基于一种“弱伦理模式”或低度普世化的立场,我主张通过由多元文化对话到公共理性共识的文化解释一理性推理之二维平行求证方式,寻求道德共识,从而建构一种低限度的可行的普世伦理。我承认并重视多元宗教作为普世伦理之文化价值资源的重要意义,但质疑任何以宗教作为普世伦理之基础的“强伦理模式”,甚至也不相信通过“弱宗教模式”来建立普世伦理的实际可行性。在文化多元、政治多极和经济利益主体多样化的实际条件下,建立一种“弱伦理模式”的普世伦理是惟一可以合理期待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休宁首村派朱氏文书》,结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对清代休宁首村的朱氏宗族伦理生活实态作个案具体研究,阐述他们的伦理教育情况以及在“忠”、“孝”、“节”、“义”上的具体实践,由此揭示:伦理的要求与伦理的实践并非是统一的,伦理要求下沉到乡村社会就是转化为了一个个的具体实践,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一个宗族伦理教育和伦理生活状态的如何将影响到这个宗族的兴衰.  相似文献   

12.
针对“别相恶”的社会现象,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的公益伦理原则,主张不分人我,不分亲疏,以及不别贵贱、强弱、智愚、众寡地彼此相爱.从“兼相爱”的公益伦理原则出发,墨子提出了“交相利”的公益伦理实践路径,认为人与人应该相互帮助,不能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更不能损人利己.在公益伦理评价问题上,墨子主张把“志”和“功”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了“合其志功而观”的公益伦理评价原则.墨子的这些公益伦理思想在后期墨家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挥.墨家的公益伦理思想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今时代也未失去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ICU的伦理决定:荷兰透视Pie1erJ.J.Sauer.MD黄钢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患有多种疾病、极小和生命极弱的新生儿生存下来成为可能。荷兰的许多新生儿专家认为医务人员不仅要关心患儿的存活率,更应该关心的是他们的生存质量,这就涉及到继续治...  相似文献   

14.
从伦理的角度,解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概括出国际关系伦理的三项基本原则: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相互尊重是和平共处的前提,平等互利是和平共处的保障,而和平共处则是实现人类终极原则——“类生存”和“类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刻地反映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和人类最基本的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5.
道德哲学概念只有在道德概念出现之后才有可能.“道德”是在人的主观自由的精神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绝对的、权威的、直接的伦理习俗的反思而建立起来的不同于传统伦理习俗的“伦理”.这种“伦理”已经不是传统的未经反思的直接的“伦理”,而是取得了主观思维形式的新的“伦理”——“道德”.在本质上,道德的哲学本性在于它的反思建构性,与反思相结合的伦理就是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史上,苏格拉底道德哲学是第一个道德哲学形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形态,与前康德道德哲学形态不同,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是先验纯粹的“道德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6.
揭示乡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伦理变迁,探寻伦理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伦理视角下的我国乡村经济研究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本文探讨了若干经典理论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资源意义及应用路径,包括:马克思对小农及其伦理特征的论述;韦伯对经济发展中的伦理动因及不同宗教伦理的比较研究;斯科特的农民“生存伦理”理论及费孝通对“乡土中国”伦理特色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个体伦理的提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现代伦理建设的最重要贡献,也是它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伦理思想的真正接轨之处.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对个体伦理的阐释还是倡导,“五四”的个体伦理都与西方存在重要的区别,充满了内在的悖论和外在的困境.最主要的体现为对于“个性”的片面理解,以及对于旧式“德性”的不自觉沿袭所造成的现代伦理价值标准的建构空白.这使得“五四”伦理思想试图建构的独立个性与自我意识,携带着各种影响至今的局限与矛盾.  相似文献   

18.
自威廉姆斯和内格尔1976年同以《道德运气》为题发表两篇重要论文以来,运气问题逐渐成为伦理学讨论的热门话题.作为存在于生活之中但又超出行为者能动性之外的不确定因素,运气始终是人类所无法逃避的.然而,现代道德哲学出于对能动性(尤其是人类理性)的信任,不尽合理地将“道德”圈定在能动性范畴内,而把运气限定在一个相对边缘的地带.与之相比,美德伦理学从一开始就正视运气的存在,较为全面地容纳和考察运气的伦理意义.美德伦理学通过区分“道德”与“伦理”,并将“道德运气”拓展为“伦理运气”,为人们理解伦理生活和伦理知识的实质提供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伦常明察” (sittlicheEinsicht) 或“伦理明察” (ethischeEinsicht) 是舍勒现象学伦理学构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曾把自己的伦理学称作“明察伦理学”, 以此与康德的“义务伦理学”划清界线(参见Scheler,S. 202)。舍勒甚至认为, 伦常明察比伦理学更为重要, 因为“伦常的意愿尽可不必以伦理学作为它的原则通道———很明显, 没有人通过伦理学而成为‘善的’但却必须以伦常认识和明察作为它的原则通道”。(同上,S. 88)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具体问题是: 其一, 伦常明察是什么? 在我们的伦理意愿和伦常行为中起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涉及舍勒…  相似文献   

20.
人的自由与解放是马克思伦理精神的主旨。在对资本主义生存情境的批判、解构中,马克思消解了近代伦理对人的解放的抽象的、形式的、虚伪的承诺,而把实现人的解放的价值目标置于对生活世界整体解放的诉求之中,从而为实现这一解放目标寻求到一条真正可靠的、现实的路径。一、“解放”的意象“解放”的伦理冲动总是定居于人的有限性的、异化了的现存境域之中。“解放”伦理的第一意象就是粉碎“枷锁”,瓦解使人的生存沦于奴役或罪恶状态的压迫性或束缚性力量或情境,从而使人的本真存在、自由和善的人性得以“出场”,这也是人类伦理价值追求的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