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句法理论和心理模型理论是解释论述理解中逻辑有效 (如MP)与逻辑无效 (如AC)条件推理机制的两种不同观点。本研究通过两项实验旨在对这两种理论加以检测。实验要求被试阅读遵循MP或AC形式的故事后对故事结论的正确性做出判断。结果表明 ,在论述理解中 ,条件前提的语义联系强度影响MP推理 ;深思熟虑对MP和AC推理均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支持心理模型理论。  相似文献   

2.
从符号学视域看,毛奇龄易学逻辑思想是以"类聚群分"为基础,通过"推易之法",构建了以"聚卦""半聚卦""分推卦"等为内容的语形推理系统,在此基础上,他还对"象辞"之"所指"进行了语义诠释,对《左传》《国语》等传世文献中的经典筮例进行了语用推理解析。毛奇龄"推易之法"是对中国古代易学逻辑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在易学逻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Beall与Restall提出了基于后承关系考虑的逻辑多元论。后承关系的一般模式含有参数x-情形。对x做不同解释,就获得不同的后承关系,也即不同的逻辑。这种观点基于"真"概念。如果对"真"概念的理解有分歧,那么,从"真"概念出发,将获得一种更为基本的逻辑观。由此区别出经典逻辑与直觉主义逻辑。这是第一层次的区分。这种区分源自对何为正确推理的解答不同。其差别是哲学观的不同。而对正确推理该如何采用当代逻辑研究范式去刻画,亦有不同理解。这造成第二层次的多元。其他众多非经典逻辑即属此层次。第二层次的多元是不争的事实,多元论与一元论的争论可以消解。真正争议是指第一层次上的,它是形而上学之争,难以消解甚至不可消解。  相似文献   

4.
从逻辑哲学观点看,在“符号化、公理化的模糊逻辑”与非形式化的“人脑使用的模糊逻辑”(苗东升的说法)这两者之间,只是形式模型及其现实原型的关系,决不相互排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在现实生活中人脑所使用的实际上行之有效的模糊推理,是否应该和可能符号化、公理化,而是在于如何恰当地进行形式化。笔者采用苏珊·哈克(Susan Haack)的逻辑哲学观点,认为非经典逻辑可划分为扩展逻辑和异常(deviation)逻辑,模糊逻辑归属于异常逻辑。本文以模糊逻辑系统FZ为例,具体分析了虽然经典逻辑中一些较强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均不成立,但是与之对应的较弱的“合经典的”(well-behaved)公理和推理规则却仍然可以成立,由此导致一系列新奇性质。笔者采用了达·柯斯塔(da Costa)的形式化技巧,它是关于“在虚设不矛盾律成立的前提下”(相应公式可以称为“合经典的”)才能成立的逆否律。当我们撤除了“虚设不矛盾律为前提”的限定,它又重新回到了无条件成立的情况。笔者也推广了玻尔(N.Bohr)和冯·威扎克(von Weizsaecker)关于对应原理的思想,认为作为非经典逻辑的模糊逻辑与经典逻辑之间也应当遵守“对应原理”:经典逻辑是模糊逻辑的前身,模糊逻辑将构成更为普遍的逻辑形式,经典逻辑作为模糊逻辑的极限形式,在局部情况下还保持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用推理在自然语言逻辑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而篇章作为实际使用语言的单位,其语用推理是各种自然语言语用推理的基础。对篇章语用推理的研究是非常复杂的。本文试对与篇章语用推理有关的某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篇章和语用推理 1、什么是篇章在现代汉语里,“篇章”一词一般泛指文章,而我们这里所说的“篇章”是指人们  相似文献   

6.
弗协调逻辑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俊伟 《哲学动态》2004,6(11):25-28
"弗协调逻辑"(paraconsistent logic),又译作"次协调逻辑"、"超协调逻辑",是非经典逻辑的一个新兴分支.它是一种不能从矛盾推出一切的逻辑理论.巴西逻辑学家达·科斯塔(Da Costa,1929-)在"不协调系统的命题演算"(1963)和"不协调系统的理论"(1974)两篇论文中构造了弗协调命题演算系统Cn、弗协调谓词演算系统Cn*(不带等词)和Cn=(带等词)及弗协调的摹状词演算系统Dn,从而开创了弗协调逻辑."弗协调逻辑"一词是由秘鲁哲学家奎萨达(Quesada)在1976年的国际逻辑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它表示在这种逻辑中,当矛盾律被削弱、不再普遍有效之后,仍能保持一种稍弱的协调性.由于这一词更恰当地表达了科斯塔创立的"非协调形式系统"的本质特征,所以很快得到逻辑学界的认可,从此为大家所使用.与经典逻辑(指弗雷格开创的一阶逻辑)相比,弗协调逻辑有以下两个特点:(1)矛盾律在其中不普遍有效;(2)在其中从相互矛盾的两个前提推不出一切公式.但是另一方面,在保证了上述两点的前提下它又包含了经典逻辑中最重要的定理模式和规则.弗协调逻辑适合作为经典逻辑所无法处理的弗协调理论的基础.自科斯塔创立弗协调逻辑之后,许多逻辑学家开始沿着科斯塔的系统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将它应用于其他非经典逻辑,得到了许多全新的逻辑系统,例如我国逻辑学家张清宇将弗协调逻辑推广到模态、时态层次.[1]  相似文献   

7.
皮尔士存在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新文 《世界哲学》2006,3(1):94-103
存在图是现代逻辑草创时期皮尔士在其关系演算和谓词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示逻辑句子和推理的图式系统,是皮尔士用来证明其形而上学的工具,它的重要性直到计算机表示的图示推理得到发展后才得以确认。本文首先以经典逻辑为背景研究存在图的各个部分,然后讨论存在图在当代许多学科领域的回应和应用以及它在逻辑史上的地位,最后考察存在图对于皮尔士形而上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笔者30年来在"人类推理心理学领域"的持续研究成果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探求什么因素会影响人类推理的实验研究;(2)国外推理心理学领域的著名理论与经典实验的介绍和评述研究;(3)"推理题与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的提出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盖雯婷  周楚 《心理科学》2013,36(6):1296-1300
主要探讨推理中信息相关因素对分析系统与启发式系统的影响。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信息的充分性和情绪性对突发事件情境下推理的影响。实验1任务无时间压力,结果发现:信息充分性对推理的影响显著,表现为信息越充分,被试推理的逻辑指数越高,更多使用了分析系统;且信息充分时,接受积极信息的被试的信念指数显著增高。实验2任务有时间压力,结果发现:信息的情绪性对推理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接受积极信息的被试推理的逻辑指数显著大于接受消极信息组,更多使用了分析系统。两个实验结果表明,信息的充分性主要通过分析系统对推理产生影响,而信息的情绪性可通过双系统影响推理过程,即积极信息在推理时间充裕时促进启发式系统,但在有时间压力下促进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知识和试题双重结构模型"重构成"推理题与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其主要观点包括:(1)"双重结构"是指在人类的推理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结构,即"推理题的内在结构"和"推理者的推理知识结构";(2)推理者对完成推理任务所需要的"推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决定其推理性质是属于"理性加工"还是"非理性加工";(3)判定推理结论的过程中存在"形式"和"内容"两种判定标准,并由此决定其推理性质是属于"逻辑加工"还是"非逻辑加工"。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思考问题还是交流思想,总是要进行推理的。不过人们的推理并不都合乎逻辑。合乎逻辑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也是正确思维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推理的逻辑性,即推理的逻辑结构及其规则,是形式逻辑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了解和掌握各种推理形式的逻辑结构及其逻辑规则,也就是我们学习推理各章的主要目的和要求。下面谈谈学习演绎推理应当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一、首先要弄清楚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演绎推理的特征是相对于归纳推理  相似文献   

12.
在情境中使用的否定,是相干否定;在世界中使用的否定,是经典否定。我首先给定了两个逻辑,一个是信息的基础相干逻辑L_1,另一个是与L_1联系紧密的逻辑系L_2。其中,L_2被同时包含世界和情境两者的类模型所刻画。当我们只考虑某个L_2模型中包含情境的部分(连同可达关系,不相容关系,以及可分辨情境的集合)时,我们将得到一个L_1的模型结构。在给定了一些关联L_1的模型结构与可能世界的直觉条件后,我们得到了一类特殊的模型——被这类模型刻画的逻辑可以合理地将相干否定与经典否定关联,并且允许我们认为此二者是相容的。在这篇文章中,我首先给定了一个简单的信息逻辑——一个非常弱的相干逻辑。然后,我尝试对其中的命题联结词的真值条件使用经典的处理。以上处理我分两步完成。首先,使用Routley-Meyer的语义以及相关的信息解释。然后,我给出了另一个能够整合环境(或情境)与可能世界之间关系的逻辑。这一关系,可以理解为信息与真之间的形而上的关联。在文章的最后,我将指出在在相干逻辑中整合经典否定的好处。  相似文献   

13.
根据布里丹基于指号的唯名论语义学,一个推论是有效的,当且仅当,不论前件以何种方式意谓事物是它所意谓的那样,后件都以同样的方式意谓事物是它所意谓的那样。这一结论不仅意味着经典逻辑对于有效推理定义的不一致,而且揭示了布里丹可以无须在严格区分对象语言与元语言的情况下,无矛盾地建立关于真以及逻辑有效性的基于指号的唯名论概念。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逻辑与语言研究会会员,复旦大学郑伟宏与上海社科院倪正茂二同志共同编著的《逻辑推理集锦》最近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本书精选了古今中外七十多个故事。这些故事中所包含的推理包括了普通逻辑中所有的推理类型。书中详尽地分析了每个故事中所包含的逻辑推理的种类、是否正确,如不正确,错在何处,如何正确运用等。本书的突出特点或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提高运用推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无论是对初学者还是需进一步提高逻辑修养的同志都不失为一本好的参考书。本书行文流畅,  相似文献   

15.
周祯祥 《哲学动态》2006,4(2):55-58
一动态命题逻辑的来源和基本构想动态逻辑DL(DYNAM IC LOGIC)是关于行动和程序推理的形式系统。DL可以描述为三个经典逻辑的合成:一是一阶谓词逻辑;二是模态逻辑;三是正则事件(REGULAR EVENT)的代数。DL区分于经典逻辑的地方是其真值的特性:经典逻辑的真值是静态的,一公式Φ的真值由其结构中自由变元的取值所决定,公式Φ导致的真值和赋值被看做不可改变的。[1]而动态逻辑在这点上正好相反,在DL中,有清晰的被称做程序的语形结构,这些程序的作用就是改变变元的值,由此进而改变公式的值。这些改变在经典谓词逻辑中,是在元逻辑的层…  相似文献   

16.
王沛  杨斌芳 《心理科学》2004,27(4):799-802
采用因果条件性逻辑推理研究的一般模式,研究了儿童社会信息因果推理发展状况。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社会信息推理能力呈年级性递增。(2)社会信息的内容会影响儿童社会信息推理的能力。(3)儿童四种逻辑形式推理能力之间的差异显著.AC、DA在年级水平上差异都十分显著,但MP和MT在年级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儿童在各个年级四种推理能力之间的差异都显著,确定型和非确定型逻辑推理能力之间的差异显著。(4)逻辑形式的难度、儿童的年龄影响儿童合理化解释的类型。  相似文献   

17.
三段论推理不仅是传统逻辑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日常思维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推理形式。本文拟立足于先贤们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通常使用的检验三段论推理有效与否的五种方法,作简要的分析和总结,试图概括出这些方法各自的优点和缺陷。 一、逻辑类比法,亦称解释法 一个有效的三段论是一个形式上有效的推理,它的有效性唯一地由它的形式确定。因此,假定一个给定  相似文献   

18.
"证明"一词在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中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指主要在数学领域中使用的演证,其二指主要在人文学科领域中使用的论证。演证与论证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这一特点在所谓"准逻辑"论证中有集中的反映。按照与形式逻辑推理或数学推理的相似性,准逻辑论证可区分为两大类11种,具有"似逻辑而又非形式"的性质。相异于佩雷尔曼认为准逻辑论证的结构不能被形式化,本文指出,它们可以在巴斯和克雷伯"形式3"的意义上被形式化,即有其论证型式;运用相应的批判性问题,可对这些论证的确信力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9.
命题逻辑与一阶逻辑都被称为经典逻辑。如果在经典逻辑的基础上增加算子,那么就能得到经典逻辑的扩充,如模态逻辑以及各种哲学逻辑;如果更改经典逻辑得以建构的假设,那么就能得到一系列的非经典逻辑,如非单调逻辑、相干逻辑等。近年来,国内逻辑学界的很多成果都集中在哲学逻辑领域,2015年这方面的成果数量仍然可观;同时学界对模态逻辑...  相似文献   

20.
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的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没有学逻辑的时候.运用这种方法是不自觉的,学了逻辑以后,运用就成为自觉的了。这对搞好工作,确实大有好处。我是一个出纳员,每天都要轧帐。遇到库存现金与帐面余额不相符的时候,就要及时查明原因,纠正错误。而查找原因的过程,就往往是一个假言推理与选言推理结合运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