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道德社会学的发展及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道德社会学研究自严复开始,20世纪80年代以后,取得长足进展,总体看来,道德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比较薄弱.因此,道德社会学在理论建构方面,应该承继迪尔凯姆的传统,矢志不渝地坚持以"道德事实"为研究对象,而且必须集"三种社会学理论类型"于一体,这门学科才会走向规范与科学.  相似文献   

2.
迪尔凯姆社会道德视野中的法律观是其法社会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将社会团结视为整体上的道德现象 ,将社会集体意识和社会劳动分工作为维系社会团结的纽带 ,将法律形象地比喻为社会道德的“看得见的符号”。本文将迪尔凯姆社会道德视野中的法律观概括为三点 :其一 ,社会集体意识是压制性法律制度 (刑罚制度 )的道德意旨 ;其二 ,社会劳动分工是协作性法律制度的道德意旨 ;其三 ,法律不仅在本质上与道德规范具有自我同一性 ,而且在形态上又是道德规范的可见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兴起的道德悖论研究虽然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但对道德悖论的概念即"什么是道德悖论"的问题依然存在疑义,这是因为没有注意从学理上认同道德悖论的界定阅限、明晰道德价值实现结果之悖论与道德价值标准选择之悖论的关系、划清道德悖论与逻辑悖论的界限,以及理解道德悖论之现象与道德悖论之直党(思想)的区别.把握理解这几个学理的问题,是把握道德悖论概念、规范道德悖论研究并展现其应有价值和意义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齐格蒙特·鲍曼通过对社会学家极少关注的大屠杀现象的研究对社会学的去从予以追问.鲍曼指出,正是现代文明而非原始野蛮参与了大屠杀的暴虐.对于大屠杀中遍及各处的道德盲视,社会学家必须表达他们的声音,并将道德问题重新引入社会学.但鲍曼对道德性质的理解和对道德盲视的忧虑却欠缺社会性与政治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黄勇先生根据《庄子》提出的"差异伦理学"及"道德铜律"极具创造性,然与《庄子》思想有一定差异.《庄子》道德论不是以行为对象为中心的.《庄子》否定基于特定立场之行为的道德属性,反对"中心化"的行为.《庄子》并不提倡"站在他人立场"的做法,否定主客二分的行为之道德价值."道德铜律"的两个原则——"人所欲,施于人"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全然是《庄子》的主张.一种"站在他人立场上想问题"的做法,仍然解决不了《齐物论》所讨论的"评判者难题".尽管"道德铜律"或"差异伦理学"有异于《庄子》思想,但推进了《庄子》研究的方法论创新,能够反映出《庄子》道德论的超越性特点,有助于揭示《庄子》思想的价值.用这种极具创意的方法论分析《庄子》思想得到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差异伦理学"和"道德铜律"本身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亮才  杨育民 《学海》2001,(5):163-166
本文认为,我们以往所遵从的道德教化模式是制度化结构与精神价值系统严格"同构"的,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社会历史格局.要使我们能够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困惑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实现道德教化模式的转换,即实现制度化结构和精神价值系统在方法论层面上的相对"分立".  相似文献   

7.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方兴未艾,对其方法论的探讨十分重要.文章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偏重心理操作层面解决心理问题的不足进行了方法学反思,主张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中引入"人在环境"的社会工作方法论,并从高级心理与社会化、心理问题与非心理同题的关联、基本需要与社会满足、社会学的结构化理论等方面论证了"人在环境"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高校党员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中表现出了价值论对方法论的掩盖。道德建设机制是方法论层面的一个关键范畴,是原理与方法、认识与操作的联结点。机制研究是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具体方法与系统方法论剥离的有效途径。高校党员道德建设机制具有注重自享、强调自律、突出示范等特性。构建高校党员道德建设机制,要着力把握好教育引导、营造环境、勤于自省几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道德悖论"是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是中外学界数十年来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外学界在"道德悖论"的指称对象、解决路径和研究价值等方面持有共识,但在研究风格和志趣方面存在差异。国外学者偏重"道德悖论"的现象揭示及其内在结构的逻辑分析,而国内学者更关注"道德悖论"的内涵界定、矛盾性质和类型特征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道德悖论研究述要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道德与文明》2008,(2):103-106
"道德悖论"是人类道德生活中亟待揭示与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就道德悖论的界说、特征、形态及其生成情境与因由、道德悖论研究的意义,乃至其认知路向的拓展等问题进行了持续性的探究,发表了一批积极成果。道德悖论研究需要从廓清其概念外延边界、注重学科交叉成果的应用、密切结合道德建设的实际问题等方面加以拓展,进一步发挥其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