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识解水平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海贤  何贵兵 《心理学报》2011,43(4):442-452
通过考察识解水平启动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 探究两类选择对时间或风险心理加工的相似性。结果发现, 无论以思维诱导为识解水平的启动条件(实验1), 还是以视觉加工为识解水平的启动条件(实验2), 受高识解水平启动的被试对延迟选项和风险选项的主观值判断都要大于受低识解水平启动的被试, 说明跨期选择中的延迟时间和风险选择中的概率具有相似的表征, 而识解水平思维定势是通过影响金额和时间(或概率)的相对权重起作用。即由于高识解水平下的金额权重高于低识解水平, 时间(或概率)权重低于低识解水平, 从而使被试在高识解水平下更愿意等待或冒险。  相似文献   

2.
为分离言语表述的干扰,实验采用简单选择任务,通过2(图形框架)×2(跨期选择)×2(得失情境)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得失情境下图形框架对个体跨期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突出时间条件下,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小而即时的选项,而在突出金额条件下,被试选择小而即时和大而延时的概率没有差异;(2)收益情境中,个体更多地选择大而延时的选项,而在损失情境中,个体选择即时损失的概率更高。结果表明,跨期选择中个体的决策偏好会随着得失情境及决策选项描述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跨期选择需要决策者在眼前与未来的损益之间做出权衡与取舍。主流跨期选择理论认为, 跨期选择是把未来价值折扣到现在, 根据折扣后的价值进行选择的过程; 而单维占优模型则认为决策者把“结果”维度上的差异和“延迟”维度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维度间差异比较), 然后根据差异更大的维度(即占优势的维度)进行决策。跨期选择众理论之争无果的原因之一或是研究者未能找到揭示其心理过程的令人信服的证据。为此, 本研究采用过程检验而非结果拟合的方法, 首创了“直观模拟天平”任务, 对维度间差异比较的大小进行测量, 从而为验证单维占优模型提供了支持性的证据。实验1A证明了维度间差异大小中介了选择结果, 被试认为“结果”维度上的差异相对于“延迟”维度上的差异越大, 越倾向于选择延迟长、结果大的选项; 反之, 被试认为“延迟”维度上的差异相对于“结果”维度上的差异越大, 越倾向于选择延迟短、结果小的选项。实验1B证明了维度间差异比较是在选择时实时(而不是在选择后)进行的。实验1C通过调整实验程序消减了共同方法偏差对结果的影响。实验2进一步证明维度间差异比较可以解释众多的跨期选择异象。通过4个实验, 本研究揭示了维度间差异比较构成了跨期选择的重要(尽管可能不是唯一)决策过程, 为支持单维占优模型提供了重要的过程验证证据。  相似文献   

4.
经济决策包含两个传统问题:跨期选择和风险决策。跨期选择分为冲动决策和自我控制,当冲动决策时,优先激活了与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相联系的旁边缘区域,包括伏隔核、眶额皮层中部和前额叶中部;自我控制即选择延迟决策时大脑双侧前额叶和后顶叶皮层神经活动增强。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大脑皮层和杏仁核与风险决策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李晓明  谢佳 《心理学报》2012,44(12):1641-1650
本研究旨在探讨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 在被试进行决策前, 分别采用图片和短片诱发其与当前决策任务无关的偶然情绪, 然后要求被试完成选择任务, 并从决策结果和决策过程两个角度考察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结果发现, 当可选项中不存在1个优势选项时, 与正性情绪相比, 个体在负性情绪下会更倾向于延迟选择, 而个体对决策信息的加工深度在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相比于正性情绪, 个体在负性情绪下会采用更深入的加工策略, 增加了决策难度, 进而提高了个体的延迟选择倾向。  相似文献   

6.
跨期决策的研究表明,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状态下的跨期决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从单维占优模型的角度, 揭示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过程机制。实验1通过诱发被试的积极和消极情绪, 发现积极情绪下被试的时间折扣率更低, 有更强的选择延迟选项的倾向。实验2运用“模拟天平任务”测量了跨期决策时的维度间差异比较, 检验单维占优模型对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解释性。结果发现, 维度间差异比较在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实验3a和实验3b分别运用时间和金钱启动策略操纵维度间差异比较过程, 再次验证单维占优模型的解释作用。 结果发现, 情绪对跨期决策的效应随着时间和金钱的启动而消失, 进一步支持了维度间差异比较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从决策过程的角度, 揭示了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 并进一步为单维占优模型对跨期决策行为的解释性增加了支持性证据。  相似文献   

7.
蒋多  何贵兵 《心理科学进展》2017,(11):1992-2001
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将产生不同结果的多个备择方案的评估与选择。无论决策结果涉及的是金钱、健康、环境或是其他事物,它们都同时具有多重属性,如发生的概率,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在谁身上等,这些属性会和结果量一起影响人们对结果效用的评价和对备择方案的选择。以往有关风险决策、跨期决策和社会决策的理论分别探究结果的概率属性、时间属性和人际属性如何与结果量一起共同决定人们的效用评估与选择,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决策模型。然而,心理距离理论则认为,决策结果的概率、时间、空间、人际等属性本质上都可被表征为结果在决策者心中的心理距离。这意味着风险、跨期和社会决策模型有可能经由心理距离而得以统一。近几年来,众多研究围绕这一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分析了各种心理距离的同质性,探索了基于心理距离的心理折扣现象及其规律,探讨了时间、概率、人际、空间距离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未来研究还应更加重视对多特征决策的研究,探索心理距离之间的替换率和通币问题,探究心理距离的本质及其整合方式,以期形成统一的决策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8.
时间感知差异对跨期选择倾向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涛  张锋  赵国祥  李红 《心理学报》2014,46(2):165-173
本研究从人格特质差异角度出发, 采用简单跨期选择任务考察了由时距复制任务筛选的两类时距估计倾向不同的群体(时间高估者和时间低估者)在跨期选择中行为倾向的差异, 旨在探讨时间感知在跨期决策中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1)无论任务难易, 与时间低估者相比, 时间高估者在跨期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即时兑现的较小奖赏。(2)时间高估者和低估者的跨期选择反应时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二者的反应时受任务难度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 时间高估者的跨期选择反应时不受任务难度的影响, 而时间低估者在任务困难时的反应时比任务容易时明显增长。这些结果表明, 在跨期选择过程中, 时间感知倾向差异明显地影响了个体的选择倾向。时间高估倾向个体对时距的高估可能会导致其在跨期选择权衡中对收益成本的高估, 进而做出冲动的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9.
跨期选择的性质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期选择指人们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点的价值做出的权衡与决策。大量研究证明, 跨期选择中人们存在普遍的时间折扣倾向, 即将未来的价值折扣后与当前价值进行权衡。跨期选择研究不仅与人类心智的起源与机制等基础科学问题密切相关, 也关系到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等现实问题。本项目拟采用实验室研究和大规模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 深入探索跨期选择的本质。一方面, 采用实验室研究法探讨影响跨期选择的重要因素, 以探索:(1) 跨期选择的效价及其与价值数量、延迟时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心理机制; (2) 跨期选择中是否存在领域特异性及其心理机制; 另一方面, 通过全国范围的调查, 从而:(1) 建立中国城镇居民时间折扣率的常模; (2) 测量不同类型人群的时间折扣率, 以探讨跨期选择的性质与内涵。项目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加深学界对跨期选择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跨期决策是指个体对不同时间点上的收益或损失进行的权衡和选择。本研究探讨了日常慢性压力知觉和实验室急性压力操作对跨期决策的影响。研究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压力感与跨期决策中的短期偏好有关;研究二采用社会压力测试范式(TSST)在实验室进行压力操作,同样发现压力组被试比控制组更偏好"小而近"的选项。研究认为,压力使人在跨期决策中倾向于短视选择,可能与双系统激活模式和自我控制资源损耗有关。  相似文献   

11.
Construal Level Theory (CLT; Trope & Liberman, 2003) proposes that pro-arguments (pros) constitute high-level construals and counter-arguments (cons) low-level construals. Therefore, pros are more salient for distant-future actions than are cons and the reverse holds for near-future actions (Eyal, Liberman, Trope, & Walther, 2004). We further predicted and results from one experiment show that participants found it easier to generate pros if an action pertained to the distant rather than the near future. For cons the effect was reversed: participants found it more difficult to generate cons if the action pertained to the distant rather than the near future. Consequently, people were more in favor of the action if it pertained to the distant rather than the near future. Ease of retrieval mediated the effect of temporal distance on attitudes. The mutual relevance of the CLT framework and research on ease of retrieval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张锋  申之美 《心理学报》2014,46(9):1317-1330
基于建构水平理论基本假设的推论, 采用图片-词汇Stroop范式, 通过两组实验, 探讨了行为表征水平与心理距离间是否具有自动化联接特性的问题。实验结果一致表明:(1)无论是以词性判断速度为指标(实验1), 还是以词汇判断速度为指标(实验2), 对不同建构水平行为评价词汇的加工均不受词汇所在空间距离位置的影响, 说明行为表征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不具有自动化加工的特性, 而可能是意识性控制加工的产物; (2)无论是对于特质性词汇, 还是对于行动性词汇, 相对于近距离位置, 当其呈现于远距离位置时, 被试对其词性(实验1)和词汇(实验2)加工的速度均更快, 说明空间距离的延伸可促进对行为评价性词汇的加工绩效。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on perceptual level of construa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ree studies examined the effect of prime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on level of perceptual construal, using Navon's paradigm of composite letters (global letters that are made of local letters). Relative to a control group, thinking of the more distant future (Study 1), about more distant spatial locations (Study 2), and about more distant social relations (Study 3) facilitated perception of global letters relative to local letters. Proximal times, spatial locations, and social relations had the opposite effect.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nstrual Leve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 Liberman & Trope, 2008 ; Trope & Liberman, 2003 ).  相似文献   

14.
解释水平理论是一种解释心理距离怎样影响个体的思维决策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探查了心理距离对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实验从心理距离的四个维度入手,每个维度均采用2(解释水平高、低)×2(正框架、负框架)的被试间设计,用于检验解释水平是否调节框架对被试决策任务的选择。结果表明,当心理距离越远,解释水平越高时,被试产生明显的框架效应;而当心理距离越近,解释水平越低时,框架效应明显减弱。除了大概率情况下的框架效应削弱至不显著,其余维度的高、低解释水平下的框架效应均显著。  相似文献   

15.
先前研究表明,对于自我行为,相对于近期过去,个体对远期过去正性行为的表征更倾向于特质性和抽象性,但对负性行为的表征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申之美等,2010)。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未来时间距离对自我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表征特征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评价内容的效价特性对于建构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近期未来,被试对远期未来自我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抽象的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类似效应。个体对未来自我行为的正性期待和负性回避倾向可能是自我行为表征缺乏距离效应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陈海贤  何贵兵 《心理科学》2012,35(4):862-867
通过直接测量近期和远期选择中备选项激活的情绪、间隔的时间知觉及对备选项金额差异和时间间隔的重视程度,以探究跨期选择中偏好反转产生的心理机制。结果表明:(1)近期选择中,备选项激活的情绪强度差异显著,而远期选择中两者的差异不显著;(2)近期和远期选择中,情绪强度差异和时间知觉差异能够预测偏好反转的发生。研究结果支持了偏好反转的情绪激活差异假说和时间知觉差异假说。  相似文献   

17.
18.
Self‐control failure is a ubiquitous and troubling problem people face. This article reviews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self‐control and describes a new integrative approach based on construal level theory (e.g., Trope & Liberman, 2003 ). This construal‐level perspective proposes that people's subjective mental construals or representations of events impacts self‐control. Specifically, more abstract, global (high‐level) construals promote self‐control success, whereas more concrete, local (low‐level) construals tend to lead to self‐control failure. That is, self‐control is promoted when people see the proverbial forest beyond the trees. This article surveys research findings that demonstrate that construing events at high‐level versus low‐level construals promotes self‐control.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how a construal‐level perspective promotes understanding of self‐control failures.  相似文献   

19.
Construal level theory (Trope & Liberman, 2003) suggests that construal level––or the degree of abstractness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s––increases with temporal, spatial, or sensory distance. Thre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mere presence of a set of target brands at the time a choice is made encourages consumers to represent the brands in memory in terms of concrete lower‐level construals. Consequently, preference stability is higher, preference‐behavior consistency is greater, and product category‐identification latencies for competing brands are slower. Furthermore, the mere presence of target brands at the time of choice affects preference‐behavior consistency independent of the effects of direct experience. Implications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spontaneous preference formation, preference representation, and preference elicit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