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洪银兴 《学海》2023,(3):5-14
中国式现代化尊重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但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要求,也要反映中国进入新时代的经济特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本文从现代化的目标、进程和道路三个方面,在阐述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表现在高品质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现代化等三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分阶段推进现代化;二是将现代化概括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创造了四化同步的经验。进入新阶段,四化同步的进程有了新内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信息化、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实现不断创新和拓展,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现代化之路,其内容包括: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高水平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2.
梁玉成  贾梦真 《学海》2023,(5):118-131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革命加速发展,国际力量深刻调整,为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因此,梳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之间的区别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认为中西方现代化道路差异的核心在于金融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主义之争。美国视市场经济为价值理性,发展到以新自由主义为意识形态的金融资本主义阶段;中国坚持发展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市场经济视为工具理性,妥善处理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本文通过中国和西方社会结构对比和历史对比,将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主义作为理想类型,用以分析中美社会。置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中国社会学需要回应中国社会的真问题,具备时代性和国际视野。最后,本文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值得关注的社会学议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和俄国之现代化道路的研究,凸显了一种“特殊的普遍性”逻辑,其实践旨归不是同质化的普遍性模式,而是基于特殊性的多样化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呈现了这种“特殊的普遍性”逻辑,其中的文化实践蕴含着三个基本指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保持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这三者之间不是孤立推进的,而是共时性演进,形成共生性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所指向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这种共时共生关系的动态呈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包括领导力量的无私性、思想理论的科学性、价值追求的人民性、利益分配的公正性、政治权利的正当性、国际行为的道义性等。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摒弃了以“单一”的思维、“单面”的人、“单层”的富裕、“单向”的模式、“单边”的世界为表征的西式现代化逻辑,领导人民成功探索推进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新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有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面临的个人与集体、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等伦理困境,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道德境界,即文明高度上的全新性、实践向度上的全面性、社会温度上的全民性、覆盖程度上的全域性、民主广度上的全程性、国际维度上的全景性。  相似文献   

5.
孙正聿 《哲学研究》2022,(1):5-11+125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实质内容和世界意义,就在于它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中,以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国家独立为首要前提的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中,以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为现实基础的现代化;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以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使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对新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战略探索,形成了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核心的系列理论成果。迄今为止,学界的相关研究尚未充分呈现毛泽东在探索新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方面的系统性和原创性。本文以人民内部矛盾政治思维,政治思维、政治行为、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态,以及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为中心,重点解读毛泽东探索、推动新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理念、实践方略和理想目标。毛泽东的探索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艺苑  蒋明敏 《学海》2022,(5):5-11
现代化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资本主义现代性相比较,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动力、制度保障、价值基础、历史进程和交往原则等方面,展现了不同的特征。衡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不能囿于一时一地,而要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从世界历史的维度整体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重塑了现代化的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了全球治理水平,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6,(3):151-159
创新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美国从技术赶超到创新强国,有着独特的创新历程与治理特征。本文聚焦政府职能,梳理美国科技与产业创新政策,考察政策执行下的创新资源形成、运行机制演变与宏观制度影响。美国创新资源由单一到丰富、由政企提供到多元提供,运行机制经历企业为主学研为辅、产学引领市场培育、企业主导多元参与、市场与社会环境广泛发展的历程,体现了政府以市场为核心,引导资源配置与建构运行机制的职能。国家干预型经济自由主义制度为美国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政策与法律基础以及自由独特的资本市场。这些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形成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创新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和说明 ,以适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和必由之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 ,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了创新精神 ,从而创造出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 ,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过程中,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宣扬所谓具有“普世性”的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新自由主义“神话”逐渐“破灭”,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遭遇“瓶颈”。针对西方现代化,俄罗斯的文化传统中一直存在“反启蒙”思想,“斯拉夫派”与“西方派”之争不仅是两条发展道路的选择,也是两种文明的对抗。在经历苏联解体、“休克疗法”失败后,俄罗斯学界出现了传统的“多种文明形态”理论的复兴,并尝试建构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文明形态,以此超越西方资本现代性的发展道路。从文明的角度看,中国和俄罗斯面临着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挑战,对西方现代化的“俄罗斯式反思”,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袁祖社  王鑫 《哲学动态》2022,(7):5-15+127
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促使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人类文明的整体性,倒逼人们重新观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全球性生态危机不断加剧和升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此引发了普遍意义上的“生态理性”意识的觉醒、“生态价值”的自觉,以及“生态正义”的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充分彰显了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导向和目标引领。作为对西方现代化发展逻辑的历史性反思和实践性超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表现出其独特的智识性和自主性智慧。着眼当今时代人类非确定性生存风险,面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从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转变,走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坚定认同和践行理性“生态人”的行为规范,通过生态型社会和生态共同体的构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良制度实践和中国智慧,体现了对人类未来发展前景的理性筹划、审慎设计和有效践履,彰显出人类文明形态的进步潮流。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8,(1):14-20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来完善所坚持的制度,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指导下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提供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彰显了鲜明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其独特贡献不仅体现在经验借鉴、理论参照、制度创设等层面,更彰显于独特的实践智慧之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守智慧;从国情出发独立选择现代化道路、谋划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智慧;统筹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等关系,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协调智慧;现代化整体布局、发展理念、战略思维的调整与转变,突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智慧;在解决好自身发展问题的同时,努力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为人类实现现代化和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更大的贡献,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担当智慧。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智慧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需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不断进行完善和充实。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共同绘就了中国道路的壮美画卷。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蕴含着历史进程、逻辑意蕴和鲜明特质三重向度。从历史向度看,党领导人民从革命为现代化创造必要前提,到工业化为现代化奠定基础,再到开创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并联系统工程。从逻辑向度看,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塑造新人的内生动力,三者共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现代化的一般逻辑与本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从特质向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性特征表现在:价值维度上的社会主义、时间维度上的接续推进、空间维度上的人类关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发展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特征。和平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特质,不仅因为中华文明的血液中没有侵犯别国和掠夺别国的基因,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最强烈的愿望,而且因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是对五千年中华伦理文明所形成的“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人心和善”等伦理美德的创新性发展和全面继承,凸显出了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价值特质和精神要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经历自古及今的历史变迁和递嬗发展并成为人类连续性文明的典范,与其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和平主义价值追求有着一种内在而紧密的联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和价值追求决定了其在对待其他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关系问题上必然要求建构“文明的和谐”,建构人类文明包容互鉴的和谐谱系。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22,(1)
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重要目标。"时空伸延"与"时空压缩",是"四化"在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呈现的不同逻辑与特征。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四化"同步发展,遵循统筹兼顾与集成创新的时代逻辑,主要改革进路为深化产业创新集成改革以优化区域经济格局,深化城乡融合集成改革以优化工农城乡格局,深化资源要素集成改革以优化市场配置格局,深化平台示范集成改革以优化战略支撑格局,形塑纵深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9,(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其在实践中的中国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成果,不仅找到和走通了一条使中国站起来的伟大道路,而且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原则。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找到和走通了一条使中国富起来的发展道路,并在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原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紧贴中国社会改革实践,一方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克服"左"的教条主义约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另一方面又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坚持走群众路线,面向实践、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在理论探索中把借鉴、继承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以唯物史观回顾伟大的五四运动百年史、新中国建立70年历史、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历史,我们将发现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即是对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的探索。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包括革命道路和发展道路。对新现代性的中国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成为新中国70年历史聚焦的主题。作为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深刻的解答了"马克思之问"和"列宁之问",指引着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既超越了西方资本经典现代性道路,也超越了前苏联社会主义的经典现代性道路,以中国方案开辟了人类新文明路向。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7,(1):5-11
21世纪中国的复兴内含了思想层面的变革,这与作为基本约束性条件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直接关联。马克思主义能否以及如何在回应现实问题中指引中国复兴的方向?从现实看,马克思主义面临众多困境,这源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张力、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等。让马克思主义恢复和展现其参与变革现实的力量,需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的创新性变革,构建理论创新的系统机制。在实现文明复兴的进程中,中国的社会主义探索既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支持。克服历史与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局限,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与变革意识并探索社会主义新道路,将直接影响中国复兴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尚庆飞 《学海》2007,2(6):5-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毛泽东的终点为起点,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受到挑战的国际大背景下,领导中国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新的国情和实践基础上,他们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从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之际,总结、概括并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和创新逻辑,对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必将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