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抑郁障碍个体的注意偏向是抑郁认知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近年研究的焦点从对抑郁障碍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理论机制等转向了对抑郁障碍个体的注意偏向矫正效果和作用机制等的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抑郁障碍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1)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特点。(2)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机制。(3)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矫治方法。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玮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4):695-701
心理学家近年来开始重视人们对社会认知偏向的知觉的研究。文章回顾了心理学对偏向以及对偏向知觉的研究历史,重点介绍了“偏向盲点”与“内省错觉”两种偏向知觉的实验,分析了偏向知觉的相关理论解释,并提出偏向知觉研究是社会知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自尊与认知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加工偏向效应的探讨上。认知加工偏向效应的探索为自尊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该文以认知加工过程为脉络,重点介绍自尊的注意、记忆、解释加工偏向研究的实验范式和研究结果,并对其进行评价,以期为后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玮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4):695-701
心理学家近年来开始重视人们对社会认知偏向的知觉的研究。文章回顾了心理学对偏向以及对偏向知觉的研究历史,重点介绍了“偏向盲点”与“内省错觉”两种偏向知觉的实验,分析了偏向知觉的相关理论解释,并提出偏向知觉研究是社会知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心境一致性认知偏向指的是抑郁病人的认知加工偏向负性情绪效价, 简称认知偏向。大量行为学、电生理学以及脑成像学的研究显示该认知偏向主要包括知觉偏向、注意偏向、记忆偏向以及解释偏向。该认知偏向以加工偏向负性、积极偏向缺失以及认知控制受损为特点, 且是杏仁核等边缘系统对负性信息过度激活、纹状体对正性信息激活不足以及额区激活模式异常三个相应脑机制协同作用的产物。目前此领域存在各认知偏向之间联系不清楚、认知偏向和抑郁症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以及各研究结果不一致等有待回答的问题, 这些重要问题值得引起该领域未来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认知偏向是焦虑障碍患者的重要认知特征, 是指患者或高焦虑个体对负性或威胁性信息存在认知加工方面的偏向。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聚焦于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近年来, 研究者致力于将认知偏向的矫正应用于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 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本文总结了将认知偏向矫正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不同方式, 并从主观报告的疗效证据、行为及生理指标的疗效证据, 以及未发现疗效证据的研究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于结果的高度不一致, 本文从期望效应、干预对象、因变量和其它参数等方面探讨了可能的原因, 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焦虑障碍的认知偏向矫正效果及作用机制是当前一个研究热点且有争议的主题。采用元分析、元回归分析并且组合两步结构方程元分析技术,探索认知偏向矫正对焦虑障碍干预的临床和亚临床有效性,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考察认知偏向改变在认知偏向矫正(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CBM)和焦虑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元分析共纳入46篇文献,CBM对焦虑症状干预具有虽小但显著的效果量(包含非标准化测量:g=0.29;标准化测量:g=0.26,p0.001;压力任务后焦虑症状g=0.34,p0.001),对认知偏向有中等效果量(g=0.48,p0.001);干预范式、出版特征、实验环境是焦虑症状CBM效果量的调节因素,焦虑障碍类型和实验环境对CBM认知偏向效果量有调节作用;认知偏向改变在CBM干预与焦虑障碍改变之间起显著的中介效应(z=3.13,SE=0.014,p0.001),为部分中介。将来研究可关注提升CBM症状测量或者认知偏向测量工具的信效度、发展新干预范式,尝试CBM同其他干预方式相结合,进一步探索CBM理论基础和干预机制,提升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8.
情绪躯体语言是在社交场合中传递情绪信息的典型非字面语言形式,包含重要社交信息。本研究从注意偏向角度考察孤独症个体的情绪躯体语言加工特点和认知机制。实验1采用点探测范式向被试呈现高兴、愤怒、恐惧、悲伤情绪躯体语言图片,考察孤独症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显示孤独症组未表现出对某类情绪躯体语言的注意偏向。实验2进一步采用生态效度更高的自由浏览范式考察孤独症组对情绪躯体语言图片的眼动特点。结果显示孤独症组对悲伤躯体语言注意回避,对高兴躯体语言注意增强和注意解离困难。结果表明,孤独症个体对不同类型的情绪躯体语言的注意偏向特征不同。自由浏览范式对于识别孤独症情绪躯体语言的注意偏向特点具有较高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睾酮素与反社会倾向未成年犯攻击行为的关系,在整合攻击行为生物激素视角和社会认知视角的基础上,探究敌意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与皮质醇的调节作用。对84名未成年犯的激素水平、敌意注意偏向以及攻击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敌意注意偏向(注意不稳定性、注意回避)在睾酮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2)皮质醇调节睾酮素与敌意注意偏向的关系,仅在高皮质醇水平下,敌意注意偏向的中介效应显著。基于生物激素影响攻击行为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可尝试从增加对敌意刺激的注意回避和提高皮质醇水平两个方面对反社会倾向未成年犯的攻击暴力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0.
面孔认知研究表明, 人们识别和再认自己所属群体(如种族、性别、年龄)面孔的成绩显著好于识别其他群体面孔的成绩。近年来围绕面孔识别的这种自我群体偏向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者提出了知觉经验说和社会认知论两种理论来解释其认知加工机制, 而类别化-个性化模型和双路径模型则是将两种理论分别加以整合提出的新解释。研究者还对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任务等因素对自我群体偏向的影响。提升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研究的生态效度, 构建整合性理论模型以及加强跨文化和本土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规划谬误是指人们在估计未来任务的完成时间时, 倾向于过度乐观, 低估任务完成时间的一种现象。规划谬误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规划谬误理论和记忆偏差理论。规划谬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动机因素、个体的经验水平、目标任务的性质等。规划谬误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与过去的经验相联系、从第三人称视角进行估计、任务分解及时间分配。未来的研究主要从规划谬误与策略性误解、乐观偏差、过分自信的关系, 规划谬误的产生根源、规划谬误的跨文化研究、规划谬误的研究范围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攻击者的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及其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攻击者的认知偏向中,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尤为引人注目。攻击者常偏向于注意敌意性的刺激,并会对模棱两可的情境作出敌意性的解释。二者的关系存在注意优先模型与解释优先模型两种可能性,注意优先模型认为注意过程先于解释过程,解释优先模型则相反。两种假设各有论据支持,而攻击者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的关系尚无定论。今后的研究当改进实验方法、运用多种技术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更深入地探讨攻击者的这二种偏向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个体在用语言来描述他人的行为时,会因为描述对象的群体种类不同而有偏差,具体表现为在描述群体内成员的积极行为和群体外成员的负向行为时,会使用较高抽象水平的词;在描述群体外成员的积极行为和群体内成员的负向行为时,会使用较低抽象水平的词。这种抽象水平的差异由语言范畴模型来具体表明。Maass等人把这种描述上的偏差命名为语言的群体间偏差。并认为在这一现象下有两种机制:动机机制和认知机制,研究表明认知机制能解释大部分语言的群体间偏差现象,而动机机制会在群体内形象受到威胁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research examined from a normative perspective how intragroup normative processes regulat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l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 (LIB). Results of three studies supported our hypothesis that intragroup approval of an ingroup member who uses the LIB plays a key role in perpetuating pro-ingroup bias. In Study 1, ingroup members who used pro-ingroup (vs. pro-outgroup) LIB elicited more intragroup approval and this effect was mediated by the perception of the speaker as being biased in favor of the ingroup. In Studies 2 and 3, intragroup approval (vs. disapproval) of an ingroup member who used the LIB enhanced the expression of pro-ingroup bias. By providing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of how the LIB relates to intragroup normative processes, our studies highlight a new path by which the LIB helps perpetuate intergroup bias.  相似文献   

15.
孙琳  段涛  陈宁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18-2026
情绪预测偏差是一种对未来事件发生时情绪反应的预测和实际体验之间的分离现象。梳理该领域最近10年(2009~2019年)研究文献可知, 热点研究主题涉及偏差的现象、成因和干预, 相应呈现为三点主要发现: 情绪预测偏差十分普遍, 情绪预测偏差成因多源, 情绪预测偏差可以干预。未来研究应着力关注情绪预测偏差的发生模式和心理机制, 着力揭示具体偏差的神经心理机制, 并从进化和文化视角综合考察偏差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6.
蒋燕玲  杨红升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142-2152
不同群体间普遍存在着语言偏见, 表现为人们倾向于使用抽象度较高的词语对内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进行描述, 而对内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则使用抽象度较低的词语进行描述。社会认同需要和认知预期倾向是它产生的两大心理机制, 其影响因素包括社交情境、群体和个体等方面, 同时它会对群体刻板印象及语言主体间的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语言偏见的其他表现形式、研究方法及本土化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d l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 in Japan. L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 is the tendency to describe positive in‐group and negative out‐group behaviors more abstractly than negative in‐group and positive out‐group behaviors. Participants were 26 Jap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Fans of the participants' favorite professional baseball team were employed as in‐groups and those of their least‐favorite professional baseball team as out‐groups. The students described the negative behaviors of out‐groups more abstractly than the negative behaviors of in‐groups, but there was no intergroup bias with regard to positive behaviors. It is suggested that l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negative out‐group stereotypes in Japan.  相似文献   

18.
The study investigated attentional biases for pictorial and linguistic health‐threat stimuli in high and low health anxious individuals, who were selected from the upper and lower quartile ranges of a normal sample using a screening measure of health anxiety. Attentional bias was assessed using a visual probe task which presented health‐threat and neutral pictures and words at two exposure durations, 500 ms and 1250 ms. The prediction that the high health anxious group would show a greater attentional bias for health‐threat cues than the low health anxious group was not supported despite the groups being well‐differentiated on a general measure of health anxiety, the Illness Attitudes Scale (IAS). Instea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dividuals with high levels of anxiety sensitivity showed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itial attentional bias for threat pictures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low anxiety sensitivity, as assessed by the Anxiety Sensitivity Index (ASI).  相似文献   

19.
抑郁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遗传学基础。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是抑郁的重要候选基因位点。目前有关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单基因设计、单基因-环境设计以及多基因-环境设计。有资料显示负性情绪偏向及其相关脑区可能在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间起中介作用, 但具体机制仍有待探究。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被试的种族、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对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 并通过采用多基因-环境设计, 综合运用积极与消极环境指标等措施深入考察负性情绪偏向和相关脑区在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间的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20.
赵鑫  张鹏  陈玲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8):1246-1257
社交焦虑障碍是最普遍且难于治疗的精神障碍之一。大量研究发现, 注意偏向训练可以有效缓解社交焦虑。研究者从自我报告、结构化评估、生理记录等方面考察发现, 接受了注意偏向训练的社交焦虑个体其注意偏向、生理唤醒和脑神经活动发生变化并且社交焦虑症状有所缓解。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机制可能是因为训练提升了个体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解除能力。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注意偏向训练干预社交焦虑的效果与机制, 拓宽评估注意偏向训练效果的手段, 并探索其对社交焦虑干预的长期效果和对其它心理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