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预先承诺作为一种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主要通过提前排除那些在未来决策中可能会诱使个体做出冲动决策的选项,以达到降低决策冲动性的目的。预先承诺调控跨期决策主要是通过侧额极皮层(LFPC)、背外侧前额叶(DLPFC)、腹内侧前额叶(vmPFC)、后顶叶皮层(PPC)等脑区的共同激活,在自我控制、价值估算、特质冲动性、惩罚敏感度等心理变量的影响下发挥作用。本研究分别从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两个方面提出预先承诺降低冲动决策的整合模型,为干预和降低个体决策冲动性提供理论借鉴。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究预先承诺调控跨期决策的心理与神经机制,并加强预先承诺在决策领域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拖延行为常常阻碍个人、企业和政府按时完成既定任务,妨害了人们的工作、学业以及疾病防治等方方面面。自我控制是自主减少拖延行为的主要能力,但却是一种相对有限的认知资源。探明自我控制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更高效地减少拖延行为。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认知机制理论和脑成像实验范式,国内外研究多从现象层面探索自我控制、拖延行为和神经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提出的“时间决策模型”通过揭示人们如何做出拖延决策,为认知机制的研究和脑成像实验范式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基于时间决策模型中“现在做还是以后做”的决策机制,本项目拟:(1)结合横向和纵向研究,考察自我控制作用的认知机制及其稳定性;(2)开发拖延的脑成像实验范式,结合多模态MRI技术,揭示自我控制减少拖延决策的神经基础;(3)利用神经刺激技术,考察“基于自我控制脑区的神经干预”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成果有望为拖延行为提供更加综合的理论框架和新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3.
大量实验研究显示, 成瘾患者、多动症患者和病态赌博者在决策中表现出冲动偏好。目前研究冲动性决策偏好的经典实验范式是延迟折扣任务。通过延迟折扣任务, 心理学家揭示了冲动性决策偏好的神经机制并构建了多种理论, 包括单一系统评价理论、双系统评价理论、自我控制理论和自我参照加工理论。基于这些理论, 已经发展出了多种降低决策冲动性的方法, 包括想象未来具体事件、工作记忆训练、预先承诺以及提高血液中葡萄糖水平, 其背后的神经机制是通过认知控制和价值表征理论来实现的。未来研究方向需集中于价值计算、价值系统和多体素模式分析(MVPA)在改善决策冲动性以及内在机制研究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自我控制指那些帮助人们克服思想和情绪, 进而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自我行为的心理加工。虽然良好的自我控制对个体的成功与幸福非常重要, 但自我控制失败仍然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借助于序列任务范式, 研究者揭示了自我控制失败的认知机制并建构了多种理论, 包括能量模型、加工模型、中央管理器模型和前额叶−皮层下脑区的平衡模型。相关脑成像研究主要聚焦于额下回、杏仁核、眶额叶皮质等脑区。未来研究应侧重不同理论之间的融合与补充, 强化自我控制失败潜在神经机制的探索, 并推动自我控制与社会决策行为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5.
跨期决策是指人们对时间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 进而做出评价与选择, 其研究主要围绕时间折扣, 是指与当前或近期的损益相比, 人们赋予未来损益更小的权重。虽然有争议, 但Mischel等人很早就通过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证明了延迟满足能力越强的儿童有着更高的学业成就。延迟满足与跨期决策都是在时间维度上进行的决策。研究者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了成人大脑内支持跨期决策的三个神经网络系统, 但关于儿童的研究鲜有报道。这三大脑网络系统都位于额叶皮层, 该皮层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快速发育。通过采用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实验设计, 对处于跨期决策发展关键期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人群进行测查和追踪; 借助神经影像技术, 考察跨期决策发展与脑发育的关系; 整合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 构建可以预测跨期决策能力的脑影像指标。  相似文献   

6.
经济决策包含两个传统问题:跨期选择和风险决策。跨期选择分为冲动决策和自我控制,当冲动决策时,优先激活了与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相联系的旁边缘区域,包括伏隔核、眶额皮层中部和前额叶中部;自我控制即选择延迟决策时大脑双侧前额叶和后顶叶皮层神经活动增强。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大脑皮层和杏仁核与风险决策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心理理论"的神经机制:来自脑成像的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岩  张蔚  陈晶  高艳霞  王益文 《心理科学》2007,30(3):763-765
"心理理论"是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迄今已积累了大量行为研究的证据.心理理论具有领域特异的模块化认知机制,脑成像研究中也发现心理理论任务激活前额叶皮质等多个模块区域.论文阐述了真实表征与错误信念、心智互动等心理理论推理的神经机制,总结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心理理论”是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迄今已积累了大量行为研究的证据。心理理论具有领域特异的模块化认知机制,脑成像研究中也发现心理理论任务激活前额叶皮质等多个模块区域。论文阐述了真实表征与错误信念、心智互动等心理理论推理的神经机制,总结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根据情绪发生于跨期决策过程中的时间, 可以将其分为决策前情绪、决策中情绪和决策后情绪。目前关于情绪与跨期决策的研究, 尤其是决策前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研究, 大多还只是停留在揭示现象的阶段, 较少有研究直接验证其中的影响机制。综合运用行为实验和神经影像学的手段从认知过程和决策过程揭示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行为机制和神经机制, 将有助于加深对跨期决策心理机制的理解, 并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和控制情绪以做出更满意的决策。未来研究还需加强研究的深度和生态效度, 如考察动态情绪、日常情绪和复杂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 并在情绪干预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药物成瘾者存在决策缺陷, 并表现出冲动性、风险寻求、奖赏失调、躯体内感信号缺失等特征。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药物滥用导致成瘾者背外侧前额皮层、前扣带回、眶额叶皮层、腹内侧前额皮层、杏仁核、脑岛等脑区受损, 这些损伤是引发其决策缺陷的主要原因。认知训练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决策能力, 如目标管理训练和正念冥想等可以增强个体工作记忆、促进自我觉察和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 而非侵入性脑刺激则可以直接改变与成瘾者决策相关脑区的激活状态, 从而提升与决策相关的认知功能。总体而言, 未来认知训练和非侵入性脑刺激在成瘾干预方面仍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社会认知现象的交叉学科,目前已经形成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生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该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情绪、情绪障碍、自我意识、经济决策、道德等方面的脑机制研究,临床研究和脑成像研究表明,恐惧、厌恶、愤怒、惊讶、快乐、悲伤等基本情绪在表达和识别上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孤独症与“男性脑”的特征相关,抗抑郁药百忧解对抑郁症儿童的治疗作用;在自我意识的研究领域,自我概念产生的脑区定位、灵长类的自我意象、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概念变化等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济决策的研究最近成为亮点之一,主要包括强互惠合作、风险决策、跨期选择以及品牌决策等方面;在道德的脑机制研究中,重点涉及了道德判断与捐赠行为的神经基础。文章最后展望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朱海东  汪强 《心理科学》2015,(5):1095-1102
决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其神经机制的探讨才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基于价值的决策理论,强调人们首先计算和表征事物的价值,随后比较和决策。在人脑中负责主观价值计算的神经基础有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眶额皮层以及其他脑区,而负责价值整合的脑区有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眶额皮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等。其中时间和风险的价值计算有着相同的神经基础,并且人脑可以将不同属性以及成本进行整合形成主观价值,按照曲线交互作用范式进行。通过自我控制、注意和认知调节等方法,同样可以调制人们的主观价值大小。未来需要继续强调模式分析、个体差异、老龄化和基因对价值计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跨期选择是指个体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的决策过程。跨期选择的计算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用数学模型来建构时间折扣函数,而认知成分模型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跨期选择中的心理效应与认知成分。跨期选择的神经基础有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双机制加工取向、单机制加工取向、自我控制取向。未来研究应该在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神经通路及运行机制、跨期选择的应用,以及从进化的角度对人与动物的跨期选择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探讨社会科学问题与理论的多学科交叉领域。近来,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凭借生态效度高、成像安全、对头动耐受性高、成本低等优势,成为了该领域新兴的热点技术。无论是在婴儿发育和社会经济决策的单脑研究中,还是在人际互动的多脑研究中,它都有广泛应用。未来近红外光学成像的应用可以向多脑神经反馈、脑机接口技术、设备无线化和多模态成像做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预先承诺是指个体提前做出一个有长远目标的决定来限制对即时诱惑的选择,从而避免在未来决策中由于意志力缺乏而出现的自我控制失败。最后期限法和限制选择法是开展预先承诺研究的常用范式。本研究在系统回顾预先承诺的三种理论解释(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差强化学习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整合性的认知神经机制模型来解释预先承诺的作用过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预先承诺的研究范式和应用范围,并探究预先承诺调控非理性决策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6.
聂衍刚  利振华  窦凯 《心理科学》2019,(5):1202-1208
预先承诺是指个体提前做出一个有长远目标的决定来限制对即时诱惑的选择,从而避免在未来决策中由于意志力缺乏而出现的自我控制失败。最后期限法和限制选择法是开展预先承诺研究的常用范式。本研究在系统回顾预先承诺的三种理论解释(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差强化学习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整合性的认知神经机制模型来解释预先承诺的作用过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预先承诺的研究范式和应用范围,并探究预先承诺调控非理性决策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7.
We present a theory and neurocomputational model of how specific brain operations produce complex decision and preference phenomena, including those explored in prospect theory and decision affect theory. We propose that 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are emotional processes, involving interacting brain areas that include two expectation-discrepancy subsystems: a dopamine-encoded system for positive events and a serotonin-encoded system for negative ones. The model provides a rigorous account of loss aversion and the shape of the value function from prospect theory. It also suggests multiple distinct neurological mechanisms by which information framing may affect choices, including ones involving anticipated pleasure. It further offers a neural basis for the interactions among affect, prior expectations and counterfactual comparisons explored in decision affect theory. Along with predicting the effects of particular brain disturbances and damage, the model suggests specific neurological explanations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bserved in choice and valuation behaviors.  相似文献   

18.
自豪感是对自身成就进行评估时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神经基础研究表明, 心理理论、自我参照、情绪、奖赏和记忆等相关脑区的协同作用构成了自豪感的神经基础, 而神经和生理的比较研究则揭示了自豪感和其他基本情绪以及道德情绪等在神经基础上的异同。以上结果为理解自豪感的复杂神经机制提供了依据。未来研究应对不同种类自豪感以及自豪感与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