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际医患信任是人际水平上的医患信任, 是医患双方在互动过程中, 相信对方不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甚至有害于自己行为的一种预期判断和心理状态。理想化的人际医患信任的正向演变可能呈现出由计算型信任到了解型信任, 再到认同型信任这一逐渐深化的过程。社会环境、就医情境与个体特征因素交互作用于医患信任建立与演变的心理机制与过程。未来研究应收集纵向数据探索医患信任的内容维度、影响机制及其演变特征, 并验证医患信任对于医患双方态度与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信任是委托方基于积极期望自愿接受受托方行为的意向。网络购物中的信任可分为信任倾向、制度信任、信任信念(商家信任)和信任意向。个体经验、个性倾向和认知影响信任倾向; 网络安全机制建设和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影响制度信任; 网站使用体验、商家信誉和商家规模影响信任信念; 信任倾向、制度信任、信任信念三者共同作用于信任意向, 进而影响信任行为。未来的研究应关注网络购物信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文化对网络购物信任的影响, 消极事件后信任重建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信任是指一方在基于对另一方行为期望的基础上愿意冒一定的风险, 以期在将来得到积极结果的心理过程。近年, 认知神经取向的研究对信任行为引起的特定脑区激活进行了考察, 却忽略了大规模脑网络在信任过程中的整体作用。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信任的认知神经网络模型, 并从认知神经网络视角对信任行为进行解释和整合。在模型中, 信任行为是动力系统、情感系统和认知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并分别与奖励网络、显著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和默认网络等神经网络激活有关。此外, 模型还强调信任行为的反馈机制, 以此构成完整的建构模型。模型阐明了心理系统与中枢神经网络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认知神经角度解释了信任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和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地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达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有关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的研究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热点。随着群体理论的发展,研究者的研究视角逐渐从个体(individual)转向群体(collective),关注层级结构的群体(hierarchical groups)中,管理者或管理机构(权威)的特征和行为对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其中,权威信任(trust in authority)和公正感(fairness)是影响个体态度和合作行为的重要变量。政治信任(political trust)也可以看作权威信任的一种,即在社会背景下,公众对社会管理权威(政府机构)的信任。未来研究应尝试在实验室里对政治信任的作用和机制进行探究,并进一步探究公正感在政治信任对态度及合作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绿色消费情境下的态度-行为差异表现为个体对绿色产品所持态度与实际购买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性。在可持续发展成为消费趋势之一的今天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梳理了绿色消费行为中态度-行为差异的基本解释机制, 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自2010年以来个体心理层面的实证研究, 并将营销与社会规范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其进行整合。结合国内的研究现状,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测量方法、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动机性因素、学习与信任机制、跨文化研究等方面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信任是指个体在缺乏足够信息来判断他人动机、意图和行为的情况下,将社会资源交给对方处置并承担相应风险的意愿。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信号机制,信任对于发展和维持良好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借助信任博弈范式,研究者揭示了人际信任的认知神经机制并建构了多种理论,包括背叛厌恶理论、社会规范理论、道德规范理论和默认行为模型。脑成像研究发现信任行为主要涉及内侧前额叶、尾状核、杏仁核和脑岛等脑区,其中内侧前额叶主要参与心理推理、情绪认知与调控等过程,尾状核参与同伴值得信赖性的习得与编码,杏仁核和脑岛则主要参与风险、不确定性和背叛恐惧加工。今后研究应侧重不同理论之间的补充与整合,强化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与整体性,并注重信任行为中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7.
酒精摄入可能使个体的社会行为变得极端和更具破坏性。酒精近视理论和酒精期望理论分别从酒精摄入对个体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和个体对饮酒结果的期望角度解释酒精与个体社会行为改变的关系。双重加工模型借鉴命题加工和联想加工相互作用的观点将上述两模型进行整合。未来的研究应根据双重加工模型更全面地解释酒精与个体社会行为的关系, 探讨个体社会行为随酒精浓度的变化趋势, 并结合脑成像技术对酒精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了领导政治技能对员工沉默行为的作用机制以及权力距离的调节作用。通过三个时间点对68个团队255名员工进行配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领导政治技能与员工沉默行为在团队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但在个体水平上不显著;在团队和个体水平,领导政治技能与员工的领导信任显著正相关,领导信任与员工的沉默行为显著负相关,并且领导信任中介了领导政治技能与员工沉默行为之间的关系;在个体水平,下属权力距离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组织内信任对任务绩效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李宁  严进  金鸣轩 《心理学报》2006,38(5):770-777
通过问卷调查,对组织内信任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通过建构6个嵌套模型和2个非嵌套模型,将其与假设模型进行比较验证研究假设。结果表明,个体对于直接领导、同事和高层管理者的信任都会对个体的工作绩效产生影响,并且彼此间的效应相互独立,彼此互补。同时,研究也讨论了多种不同信任对个体工作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个体对不同对象知觉对其行为复杂影响,并发现对高层管理者信任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效应部分由对直接领导的信任中介  相似文献   

10.
卫旭华  邹意 《心理科学》2020,(2):423-429
当组织中做出不道德行为的人跟自己关系非常亲近时,员工可能不会揭发他们的不道德行为,进而给组织带来潜在的隐患。鉴于先前研究较少关注如何降低不道德情境中关系的包庇作用,本研究考察了组织和个体特征在削弱关系与揭发负向关系方面扮演的调节角色。结果表明,关系会抑制员工对不道德行为的揭发意向(研究1~3),且关系对员工揭发意向的负向影响受到了组织关系取向(研究1和3)与员工正直(研究2和3)的调节。随着组织关系取向的下降或员工正直程度的提升,关系对员工揭发意向的抑制作用逐步降低。这些结果对于组织内部揭发机制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我解释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庆麟  杜伟宇 《心理科学》2003,26(6):971-975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关于自我解释的研究,首先介绍了自我解释的研究背景,然后定义了自我解释,并且与其他学习活动进行了比较,随后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揭示出自我解释效果,随即讨论了促进自我解释的方法,即提示自我解释,最后探讨了两种自我解释效果的认知机制:空缺填补假设和心理模型修补假设。  相似文献   

12.
张楠  罗峥 《心理学探新》2009,29(4):88-92
心理治疗中长期存在两种倾向:力图减少消极情绪、认为这样可以自动增加积极情绪。该文分析并总结了有关积极与消极情绪的关系及作用的实证研究和综述,主要得出三个结论:1)积极与消极情绪有三种关系:负相关、相互独立、部分重合,具体表现出哪种关系要视实际情况而定。2)过多的积极情绪对认知、行为、健康有消极作用。3)适当的消极情绪对认知、行为、健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进行心理治疗或研究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对象并选择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3.
Humans and animals prefer immediate over delayed rewards (delay discounting). This preference for smaller-but-sooner over larger-but-later rewards shows substantial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healthy subjects. Moreover, a strong bias towards immediate reinforcement characterizes many psychiatric conditions such as addiction and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We discuss the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delay discounting and describe how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trait effects) in the neural instantiation of subprocesses of delay discounting (such as reward valuation, cognitive control and prospection) contributes to differences in behaviour. We next discuss different interventions that can partially remedy impulsive decision-making (state effects). Although the precise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many of these modulating influences are only beginning to be unravelled, they point towards novel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disorders of impulse control.  相似文献   

14.
时间压力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面对的重要问题。以往研究认为时间压力只会产生消极影响, 然而现有研究发现时间压力也会产生积极影响。总结以往研究, 介绍了时间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式, 分别阐述了时间压力的损耗作用和促进作用, 并用注意焦点理论、激活理论、维生素模型和挑战?阻碍模型等理论解释时间压力的双刃效应。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关注:(1)基于时间心理账户开展时间压力的分类研究; (2)时间压力促进作用的动机和情绪双路径机制; (3)探寻有效缓解时间压力损耗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余樱  景奉杰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0):1663-1669
随着全民关注幸福的时代到来, 享乐适应理论作为研究幸福的钥匙, 引起了多学科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从享乐适应的内涵、与幸福感的关系、发生机制、减缓方式出发进行文献梳理与评述, 接着重点探讨享乐适应理论在消费行为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以期为个体提升幸福感及企业通过提升消费者与员工的幸福感来强化他们对企业的正面认知提供帮助。未来应不断扩展享乐适应理论的应用范围, 重点关注各领域中变动的主体及形式对享乐适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豪感是对自身成就进行评估时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神经基础研究表明, 心理理论、自我参照、情绪、奖赏和记忆等相关脑区的协同作用构成了自豪感的神经基础, 而神经和生理的比较研究则揭示了自豪感和其他基本情绪以及道德情绪等在神经基础上的异同。以上结果为理解自豪感的复杂神经机制提供了依据。未来研究应对不同种类自豪感以及自豪感与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Values and Votin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 examined relations of the 10 types of values in Schwartz's (1992) theory of voting. Hypotheses were generated by relating the core motivations of each value type to the ideological messages conveyed by party policies and symbols. Eight parties that ran in the 1988 Israeli elections were arrayed by judges on three ideological dimensions: classical liberalism, economic egalitarianism, state and religion. Discriminant analyses yielded a function whose coefficients for value types corresponded to hypotheses for the state and religion dimension and ordered party supporters on this dimension. After dropping religious parties, another value-based function ordered party supporters on the classical liberalism dimension, as predicted. Both function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arty classification of voters in a representative national sample (N=769). Economic egalitarianism, a nonsalient dimension in Israeli politics, was unrelated to values. Results suggest that all types of values may be politically relevant depending on context.  相似文献   

18.
Close relationships are known to predict physical health outcomes. The time has come for a shift toward achiev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ne promising group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is affective processes, such as discrete emotion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ffect reactivity.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evidence linking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with bo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valences of each affective process, consider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lose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span, and the evidence for each affective process impacting physical health. We note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affective processes may also have a causal impact on relationship function. When available, we review literature testing full mediational pathways, from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to affective processes to physical health, as the ideal methodology for testing these links. Finally, we identify core themes and propose key future directions for this research.  相似文献   

19.
刘雷  索涛 《心理科学》2018,(3):553-558
延迟折扣研究领域日益重视情绪的影响作用。本文基于三类研究取向对情绪与延迟折扣关系研究进行了回顾。情绪效价和唤醒度均影响延迟折扣,但是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具体情绪类型不同,其对延迟折扣影响也存在差异。除此之外,本文就情绪信息理论、情绪动机维度理论和评估倾向理论如何解释延迟折扣进行了详细阐述。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考察情绪影响延迟折扣的认知神经机制,从而为延迟折扣的负性情绪效应的干预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判断与决策中的锚定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versky和Kahneman提出锚定与调整启发式以来,锚定效应在不同领域判断与决策研究中得到广泛验证,提出了不同类型的锚定效应、多种研究范式、心理机制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锚定效应作为有关心理现象的内在作用机制。文章阐述了锚定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应深化对锚的种类和形态研究,以丰富的技术手段发展锚定效应神经心理机制研究,系统地进行锚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锚定现象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正负面影响以及锚定效应与其他有关心理现象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