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能时代已然来临。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加速推动组织的智能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采用智能技术以提高竞争力。在此背景下,人机协同工作日益普遍,人机协同决策成为新型组织决策方式。然而,当前智能组织中的人机协同决策还面临信任度低、可控性低、透明度低、协同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它们阻碍了决策质量、效率和体验的提升。本项目认为,人机兼容性,特别是人机内部兼容性,如认知兼容性、情感兼容性、价值兼容性等,或是影响人机协同决策绩效的根本原因。因此,本项目基于人机内部兼容性理论视角,综合采用决策心理学、认知科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通过一系列现场研究和模拟实验,力图揭示人机协同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究人机协同决策中内部兼容性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而提出若干人机协同决策优化方法。项目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促进人机协同决策理论与人机兼容性理论的发展,提升人机协同决策绩效,推进组织决策的智能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基于循环一致生成对抗网络(CycleGAN)模型,生成了石材随机纹理和蕾丝规则纹理两大类型图像。根据视觉效果技术指标计算、生成蕾丝纹理的视觉创作缺点分析,以及设计师主观评价,揭示了两类生成图像具有的艺术价值和不同的应用价值:可直接使用生成的石材纹理,而须经过加工才能使用生成的蕾丝纹理,但可直接利用其多样无穷的灵感和创意。面对类似蕾丝的规则纹理平面创意设计,"人-机"协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自我意识是主体性的前提,而语言是主体性的载体。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实现了人机自由交互,由此带来了人机是否产生交互主体性的论题。人机融合智能是由人—机—环境构成的群体智能系统。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由人主导,并且由于使用者对智能机器人主体地位的功能赋予,产生了人机交互主体性。如果把交互主体性作为自我的原初存在,人机融合中使用者就在自身意识经验中构造出他人,从而使得智能机器人获得主体地位而无须具有自我意识,同时认为机器人的伦理意义不必依赖其意识和思维的存在,而是依据其在人机互动中的外在表现。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无法避免的道德后果,如意识经验结构的改变与自我的损耗、机器依赖与虚拟亲密关系的建立、隐私安全与远程受控的风险加剧、人格同一性变化及责任归属困难等,需要人类社会进行前瞻性考量和应对。  相似文献   

4.
资本和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从传统转向现代的最主要力量,两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走向同盟化,并推动了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性的生成。在金融资本和高科技时代,资本和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经济生态圈、政治生态圈、文化生态圈和社会生活生态圈,逐渐构建起一套强大的系统化权力,导致人类的生存世界日益走向深度异化。面对“存在还是毁灭”的抉择,只有以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性力量,才能规制资本技术的系统化权力,才能规范社会秩序、化解矛盾,彻底改变人与人尖锐对立的存在状态,进而避免人类走向集体的毁灭。  相似文献   

5.
引言当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一场新的经济革命悄然而至,这就是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所谓知识经济,也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或者说是基于知识的经济。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要准确地规范和界定它的内涵与外延,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它的基本内容可初步概括为: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基础上的经济,它表明人类的经济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以及获取新知识、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将是经济发展所有因素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黄敏学  刘远 《心理科学进展》2023,(11):1981-1993
随着数据科学和认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人机协同的增强型商务信息管理决策逐渐成为组织决策的主流方式,它的潜在优势也引起了众多实践者和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相较于传统的以管理者为中心的组织决策范式,人机协同决策范式意味着曾经作为工具的机器演变成为了与管理者具有平等地位和同等决策权力的队友。对于管理者而言,机器这一重要角色的转变弱化了管理者自身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甚至导致管理者对人机协同决策产生潜在抵制行为。为了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本研究从自我决定理论出发,系统地优化人机协同增强型商务信息管理决策模式和功能的设计,增加管理者对其“造”(技术就绪度)和“用”(技术接受模型)的感知,以满足管理者的自我决定需要,从而提高管理者对人机协同增强型商务信息管理决策的采纳意愿。  相似文献   

7.
许为  葛列众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9):1409-1425
智能技术为智能时代的工程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 系统提出了智能时代工程心理学的工作框架。该工作框架包括工程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对象、核心问题空间、学科理念、研究重点、应用范围、方法等。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 人机组队式的人机合作关系。“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应该是智能时代工程心理学的学科理念。针对智能技术, 近期工程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开展围绕新型人机关系的理论框架和基本问题、人机组队中的心理结构和决策控制、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有效支持智能系统的研发, 概括总结了一些工程心理学新方法和提升的方法。最后, 针对当前工程心理学所面对的一些挑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怡婷  范洁琼  陈斌斌 《心理学报》2022,54(10):1216-1233
共同命运模型(common fate model, CFM)是在家庭或二元层面研究中值得信赖的模型, 其更好地解释了亲密关系内在的相互依赖性。本研究基于共同命运模型探讨了家庭整体婚姻质量对父母协同养育程度的影响, 以及教养能力感在两者间的跨层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分层整群抽取上海市幼儿园中孩子(平均年龄5.14岁, 年龄范围4~7岁)的父亲与母亲参与调研, 分两个时间段(T1, T2; 间隔1年)收集数据, 最终得到650个家庭的父亲、母亲的婚姻满意度问卷(T1), 教养能力感问卷(T2)和协同养育感知问卷(T2)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1)基于共同命运模型, 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 并负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破坏性协同养育; (2)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正向预测父母各自的教养能力感; (3)父母各自的教养能力感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 并负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破坏性协同养育; (4)父母个人层面的教养能力感在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与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和破坏性协同养育起中介作用。总之, 本研究基于追踪数据运用共同命运模型, 并结合家庭层面(婚姻质量和协同养育)和个人层面(教养能力感)探讨了教养能力感在婚姻质量与父母协同养育间的跨层中介效应, 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指导意见, 并进一步促进了共同命运模型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类在二十世纪末,已从工业经济时代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慧和信息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步的驱动器。这个时代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类由过多地消耗自然资源,发展到通过对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来发展社会经济。随之,人们所从事和所热衷的职业,也必然脱离传统的三百六十行,而以知识为轴心,向知识型行当转换、扩散。 就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而言,它的产品制造模式将转向由计算机、生物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为主体的知识型、智慧型产品,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形式和工作方式也必然更加柔性化;而整个社会投资的重点,与传统的投资结构相比也必然更多地向高新技术知识型服务部门,诸如通信信息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倾斜。从知识经济时代的这些特征看: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形态下,足以替代传统职业的新职业,也必然应运而生。 中国青年现在最看重的职业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笔记》中的工艺学研究对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潜在的重要影响。这既体现在工艺学视域中,机器大工业所标志的巨大生产力发展与生产方式变革激发了马克思从现实物质生产出发对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内涵和人类解放意义的思考,也体现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双重社会效应为马克思初步建构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观和探寻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路径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既在方法论和世界观上超越了工艺学视域,又由于自身思想发展水平和工艺史知识的局限,而对工艺学的科学内涵有所遮蔽。  相似文献   

11.
正像制造是工业社会的核心范畴一样,创新是知识社会的核心范畴.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研究,不能不关注创新问题.然而,我国学界目前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对创新范畴的淡漠、误解与滥用,往往把创新范畴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创造"和"发现",因而消解了创新概念作为当代社会基本范畴的深刻涵义;第二,马克思哲学是对工业社会的反思与超越,但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从生产制造转向知识创新,这就意味着,若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形态,必须通过创新范畴研究"新经济"和学习型社会的知识型生产方式的特点、组织和新机制,以创新范畴为蓝本重建人的存在、主体通性、交往方式、社会结构、发展动力等概念或理论,从而实现马克思哲学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跃迁.  相似文献   

12.
问题表征与知识建构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智能有相互区别又联系的"三重"信息加工、知识建构与智慧生成.以该三重智能构想为基础在信息加工层面研究了问题的表征,提出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分别用关系复杂性(包括水平的和等级的复杂性)解释任务难度,用表征复杂性(表征广度和深度)衡量表征能力.在知识获得层面,结合建构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的技术和微观发生法等思路,可以探讨知识微观建构中可能发生的具体变化,如策略性知识在一般性和特殊性之间循环,程序性知识向概念性知识的转化等.  相似文献   

13.
在电子网络时代,知识载体的虚拟化意味着知识的存在方式正在引起重大的转变。这戏剧性地改变了传统知识离散的布展方式,根本上刷新了人与知识的关系,革命性地重塑了知识生产者之间交往互动的方式,既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知识生产的能力,又对当前既有的知识生产制度及规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样一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人类文明影响至为重大的技术变革,亟待我们从诸多层面寻绎其哲学意蕴。这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论、社会历史理论研究提出了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提出了“人因科学”这一创新的学科群概念来表征工程心理学、人因工程、工效学、人机交互等相近领域。尽管这些领域的研究角度不一样,但是它们分享共同的研究理念、对象以及目的。我们近期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AI)新技术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人因问题,而作为人因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机关系呈现出从“人机交互”向“人智组队式合作”的跨时代演进。这些变化对人因科学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基于非智能技术的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和重点。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取向跨时代的演进,总结我们近5年所提出的一系列用于丰富人因科学研究范式的新概念模型和框架,其中包括人智协同认知系统、人智协同认知生态系统以及智能社会技术系统的模型和框架。本文进一步从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取向的角度进一步提升这些概念模型和框架,提出智能时代人因科学研究的三种新范式取向,分析相应的应用意义,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同时,针对智能时代人因科学研究重点的跨时代转移新特征,本文从“人智交互”“智能人机界面”“人智组队合作”三个方面展望了今后人因科学的研究重点,揭示出人因科学新研究范式取向对未来研究重点的作用。我们认为,人因科学的研...  相似文献   

15.
人生因死而探索价值,因苦短而追求意义。在信息智能时代,人生价值和意义遭到颠覆性的挑战,在日常生活和政、经、文、军中类人机器人抢走了人的饭碗,但也创造更多的新职业、新饭碗。在这种情境下,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就要"认识你自己",人类经历从二足无毛的动物到理性、符号的动物到人是会自我创造的和合存在的探赜,至今也没有完结。这是一个人类逐渐自我觉醒、自我解放、自我实践的砥砺过程。人生在世,是最珍贵、最具价值的。我们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人生价值的精华,以为当今的借鉴、吸收和发扬。价值本质上是人的问题,并围绕人而展开。它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和构成,支配人类生活活动的依据和取向,指引人类行为方式、思维方法、情绪表现、思想意识的倾向和趋势。人生价值在历史逻辑的演变中,体现为人生价值是传统性的和合存在、历史性的和合存在、文化性的和合存在、日新性的和合存在、体贴性的和合存在。其和合存在必须与人工智能机器人融突和合,才能真正造福人类,为此,需要人生机生,并育并长。生命诚可贵,类人机器人、克隆人,唯有在不违反伦理道德的前提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人运机运,共建美好。在人机命运联通、人机一体化中共建人机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人权机权,共造平等。若类人机器人作为公民,就可与人类共造、共享平等权利;人机价值,共享尊严。人类应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胸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尊重类人机器人的权利,构建互利合作的人机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宣言》勾勒了资本主义大工业驱动的全球生产与社会关系时空重组过程。这既是一个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为中心的同质化空间不断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了内在矛盾与冲突的、不平衡发展的时空构序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哈维将之指认为一种"中心-外围"的传播论。但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运动及其再生产的总体过程来看,所谓"中心-外围"传播论的实质是一种不平衡发展的历史辩证思考,且包含了以下三个维度:作为特定生产方式历史运动前提与结果的不平衡地理发展问题,作为特定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关系再生产机制的不平衡地理发展问题,以及作为超越路径与未来可能性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每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在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生产出相应的社会精神现象。在由金融资产通过证券的"镜像化"从而产生的虚拟经济时代,资本的内在矛盾从实体经济领域折射到虚拟资本领域,并体现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之中,由此产生了"金融符号拜物教"等当代精神现象。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由此表现为精神现象上的矛盾:消费主义、福利主义和"唯生产主义"的对立与依存;"符号消费现象"与"山寨现象"的相互映照;"符号炒作"与劳动创造财富的对立和冲突。走出这种精神现象的矛盾的出路,在于通过运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来生产、形成和构建社会主义"人本财富观"。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的心理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类社会即将步入21世纪之际,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及应用的知识经济浪潮扑面而来。知识经济时代是瞬息万变的时代,高节奏、高科技、高风险、高竞争和高压力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成功的机遇,更多的是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引起了一定的伦理风险问题,诸如技术伦理风险、社会伦理风险和人类生存伦理风险等。这些伦理风险的背后是主体规范缺失和角色失准、情境变化中矛盾展现、人类关于实践意义认知差异和原则淡化、伦理形态的嬗变与重构等因素。规避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伦理风险,须坚持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最高伦理规范,在全面深化基本原则遵循的基础上,推进伦理制度建设和新型人机关系建构,不断提升人类应对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伦理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与医疗思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论界普遍认为,现在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按照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各个行业和各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