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热情优先是社会知觉的基本规律。以往研究发现,不同的知觉情境(知觉他人和知觉自我)会对热情优先产生调节作用,但在知觉自我时,热情和能力哪个更重要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引入知觉者的社会阶层这一新的调节因素,提出如下假设:知觉他人时,高低阶层都认为热情更重要,但这种热情优先效应对低阶层更明显;知觉自我时,只有低阶层认为热情比能力更重要,而高阶层则认为能力比热情更重要。研究1让大学生阅读一些描述他人的包含热情和能力的混合特质句子,然后对每个人用形容词进行印象评定,并测量他们的客观社会阶层。结果发现:高低阶层在对他人的印象评定中使用的热情特质词均比能力特质词多,但低阶层多的程度更高。研究2让非大学生成人对给出的一组热情和能力特质词在描述自我时的重要性进行评定,并测量他们的主观社会阶层。结果发现:低阶层认为热情特质词比能力特质词在描述自我时更重要,而高阶层则认为能力特质词比热情特质词在描述自我时更重要。这些结果不仅说明社会阶层对社会知觉普遍存在的热情优先效应具有调节作用,而且对理解高低阶层在互动中容易发生哪些误解,以及如何缓解他们在互动中可能产生的冲突,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知觉符号理论出发对情绪启动效应进行解读,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涉及的知觉符号相似性、框架相似性及模态激活延续性是情绪启动效应产生的可能机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情绪启动的知觉符号匹配假说,并建构情绪启动效应认知加工模型,对现有情绪启动理论进行整合和拓展,以促进情绪启动刺激材料的拓展、提高研究生态效度; 促进情绪启动效应操作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其应用价值。情绪启动研究亦能反哺于知觉符号理论,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偏好中的框架效应是指, 个体在决策中受到选择方案框架形式的影响而表现出合作、互惠及利他行为及倾向改变的现象, 是框架效应在社会偏好领域的运用。预期理论、错误知觉说、心理动力模型、情绪维护理论以及解释水平理论分别从价值函数、知觉偏差、内部心理动力、情绪及认知表征角度解释了社会偏好中的框架效应, 心理距离、价值取向、人格特质和文化等因素对社会偏好中的框架效应具有重要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从社会偏好中的框架效应的心理机制与神经机制、研究范式及外部效度改进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时距知觉中的情绪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绪极易影响时距知觉,致使主观时距偏离客观时距。新近研究者们结合日趋成熟的标量计时模型及神经学相关依据,并通过采用标准化情绪诱发材料的实验研究,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情绪的生理唤醒和注意唤醒两种成分各自对内部计时机制造成的干扰效应。研究发现,两种效应中前者会加长主观时距而后者会使其缩短,且分别有不同的发生特点。该文在介绍国内外关于时距知觉中的情绪效应的新近研究基础上,提出应从探索两种效应的分离方法、考虑记忆效应因素以及增加实验自变量的数目和取值水平三个方面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汪强  宣宾  刘振会 《心理科学》2012,35(2):282-286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时序知觉中是否存在词义与位置Stroop效应。通过时序知觉判断任务,使用中文汉字“先-后”刺激材料,让被试做出时序判断。对反应时的结果显示空间方位、词义位置的匹配关系和时间间隔均存在主效应,空间方位和词义位置匹配关系、空间方位和时间间隔、词义位置匹配关系和时间间隔均存在交互作用。上述结果提示人脑在时序知觉判断过程中存在词义和位置的Stroop效应,该效应可能与时序知觉加工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提出了热情与能力社会认知维度, 这两个维度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补偿效应。补偿效应是在比较两个基本维度的情境下, 为了区分两个社会目标, 通过热情与能力之间的补偿使社会目标形成反差的一种倾向。其心理机制可能通过对比效应、系统公正理论或混合印象预期理论来解释。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来测量补偿效应。补偿效应包括单维补偿和双维补偿两种基本类型, 其中单维补偿又可分为能力补偿热情以及热情补偿能力两种。补偿效应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相似文献   

7.
锚定效应的种类、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锚定效应是指个体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会受到初始无关锚影响致使其随后的数值估计偏向该锚的一种判断偏差现象。不同种类的锚定效应其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不同, 如影响传统锚定效应的有锚定信息特征、能力变量、情绪因素及个体差异性等, 基本锚定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知识技能与时间压力, 自发锚定效应则受动机变量、认知因素及内部信念等影响。未来研究可深入挖掘认知加工机制、类比推理过程和开发DDS系统等来帮助减少各种锚定偏差。  相似文献   

8.
从知觉分心任务看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晓清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心理学报》2008,40(9):987-993
采用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考察了知觉分心对90名4岁、5岁、6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可能机制。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分别为一种关系无分心任务、一种关系有分心任务、两种关系无分心任务和两种关系有分心任务。结果表明:(1)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知觉分心对儿童类比推理成绩有显著影响,儿童在无分心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好于知觉分心任务的表现。在无分心条件下,4岁儿童已经开始能够选择关系匹配来正确完成类比推理。错误分析发现知觉分心任务中儿童所犯错误主要是分心错误,而且分心错误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对知觉分心的抑制控制可能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类比推理能力逐渐提高。总体表现为6岁组的成绩显著优于4岁、5岁组的成绩,而4岁组的成绩与5岁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5岁可能是儿童能够抑制知觉分心进行类比推理的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9.
知觉加工中存在颜色类别知觉效应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颜色的辨别具有类别知觉效应:类间两种颜色的辨别能力比同等颜色空间距离的类内两种颜色的辨别能力更高。对于类别知觉效应的产生机制存在两种观点:知觉特性假设、语言标签假设。以往的研究范式由于实验任务涉及到工作记忆成分,被试在完成任务时会自动地对颜色命名以利于记忆,因此所得证据大多支持语言标签假设,而对知觉特性假设的支持证据则很少。本文利用目标觉察范式最大限度去掉了工作记忆成分,通过测量被试辨别两种颜色的反应时,得到了类别知觉效应。并通过语言干扰任务进一步证实在该实验范式下类别知觉效应与语言的无关性。从而,为知觉特性假设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0.
热情与能力是解析社会认知的普适性框架,同现实情境中诸多要素存在着关联。与众多明显带有社会属性的要素相比,源自面孔或者颜色的视觉、声音的听觉、身体姿态的动觉、温度变化的肤觉等生理线索,也可以跟热情与能力的社会知觉产生关联,这个过程可能基于生理–社会的知觉联结假设或者知觉启动假设而发生。以生理–社会的知觉关系为切入点,热情与能力更能发挥解析具体情境的灵活性。侧重典型生理线索的挖掘、建立生理线索同热情与能力的组态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社会性偏向的影响,将有助于推进热情与能力融入更为广泛的社会应用之中。  相似文献   

11.
M. Rothbart and B. Park (1986) demonstrated that, consistent with the common negativity bias, positive traits are difficult to confirm and easy to disconfirm, whereas the opposite is true for negative traits. This article extends their analysis by showing that trait (dis-)confirmability is moderated by trait content (warmth vs. competence). Study 1 identifies a trait sample representative of warmth and competence. Study 2 shows a strong negativity effect for warmth and a reduced (or absent) negativity effect for competence. Study 3 examines trait properties related to the behavioral range of the trait possessor and to the motivational goals of the perceiver as predictors of trait (dis-)confirmability.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authors' findings are discussed, and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考察了情境线索对社会目标不同内容维度之间的推断的影响。研究一发现,缺乏情境线索时,两个基本维度热情和能力之间呈一种正向推断。研究二发现,当情境线索明确指向高能力时,高热情描述会导致低能力推断,同时也引发了消极的行为倾向。研究三进一步考察了热情的两个子维度社交性和道德性之间的推断,结果发现描述社交性职业的社交性信息或者描述道德性职业的道德性信息时,对目标对象的整体评价和行为意愿都更为积极。本研究表明,情境的预期性线索为社会认知内容的推断提供了基本的认知框架,当信息呈现与情境预期相匹配时,更容易产生积极推断。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考察了情境线索对社会目标不同内容维度之间的推断的影响。研究一发现,缺乏情境线索时,两个基本维度热情和能力之间呈一种正向推断。研究二发现,当情境线索明确指向高能力时,高热情描述会导致低能力推断,同时也引发了消极的行为倾向。研究三进一步考察了热情的两个子维度社交性和道德性之间的推断,结果发现描述社交性职业的社交性信息或者描述道德性职业的道德性信息时,对目标对象的整体评价和行为意愿都更为积极。本研究表明,情境的预期性线索为社会认知内容的推断提供了基本的认知框架,当信息呈现与情境预期相匹配时,更容易产生积极推断。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同时从热情和能力维度独立和互依视角,采用同伴提名法考察社交与工作导向情境对“热情优先效应”的增强与削弱作用。结果发现:(1)社交导向情境下表现出明显的“热情优先效应”;(2)工作导向情境对能力的突显效应与“热情优先效应”的表现相反:在热情与能力独立视角下,情境的削弱效应使得“热情优先效应”无法表现;而在热情与能力互依视角下,“热情优先效应”则强于情境对其的削弱效应。  相似文献   

15.
When faced with prosocial requests, consumers face a difficult decision between taking on the request's burden or appearing unwarm (unkind, uncaring). We propose that the desire to refuse such requests while protecting a morally warm image leads consumers to under‐represent their competence. Although consumers care strongly about being viewed as competent, five studies showed that they downplayed their competence to sidestep a prosocial request. This effect occurred across both self‐reported and behavioral displays of competence. Further, the downplaying competence effect only occurred when facing an undesirable prosocial request, not a similarly undesirable proself request. The final studies showed that people specifically downplayed competence and not warmth. We further distinguished between social warmth (e.g., humor) and moral warmth (e.g., kindness), showing that when competence, social warmth, and moral warmth were all requisite skills for a prosocial task, people downplayed competence and social warmth more than moral warmth. These findings underscore that although people care strongly about being viewed as competent, they willingly trade off competence evaluations if evaluations of warmth—particularly moral warmth—are at risk.  相似文献   

16.
佐斌  刘晨  温芳芳  谭潇  谢志杰 《心理学报》2021,53(4):387-399
名字在个体印象评价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从刻板印象维护视角出发, 通过3个研究考察了性别化名字的热情能力感知, 基于此探究性别化名字对不同性别个体的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1)人们对男性化名字的能力评价高于女性化名字, 对女性化名字的热情评价高于男性化名字; (2)性别化名字影响男性的能力评价和女性的热情评价; (3)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对女性的交友偏好, 热情评价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和男性的共事偏好, 能力评价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性别化名字影响印象评价的模式, 并为理解人际交往中名字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父母情绪智力对青少年情绪智力的代际传递效应,同时探讨情感温暖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对644名初中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由父母报告自身情绪智力水平,青少年报告父母情感温暖、同伴关系以及自身情绪智力水平。结果发现:(1)父母情绪智力显著正向影响子女情绪智力。(2)父母情感温暖在父母情绪智力与子女情绪智力之间中介效应显著。(3)同伴关系在父母情感温暖影响子女情绪智力的路径中起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从注意的角度考察面孔加工中热情和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热情面孔比能力面孔的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更短;热情面孔的注视次数显著多于能力面孔,且总注视时间更长;在趋避判断的消极条件下,个体更倾向于对热情面孔做出回避的判断且反应时更长,在积极条件下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相比于能力面孔,个体对热情面孔注意更加警觉、注意维持更久,回避消极热情面孔的倾向更强。因此,热情面孔在注意和行为判断过程中对个体更加重要,即面孔加工中存在热情优先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