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探测任务范式和事件分割范式,以反应时、正确率、均字阅读时间等为指标,探讨主人公转换在记叙文情境模型更新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在主人公转换与事件转换一致时,主人公转换条件下的认知加工更加困难,表现为较长的反应时和均字阅读时间,以及较低的正确率和较高的分割概率。(2)在主人公转换与事件转换不一致条件下,主人公转换对反应时和均字阅读时间的影响显著降低,而分割概率与无转换条件无差异。这表明,事件是记叙文情境模型的核心;主人公维度仅在代表事件转换的条件下,才能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  相似文献   

2.
何先友  杨惠  李惠娟  魏玉兵 《心理学报》2011,43(11):1247-1262
采用前照应解决(anaphora resolution)与学习探测相结合的实验范式以及移动窗口技术探讨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空间情境模型更新能力的差异。实验1发现, 场依存性被试在高预见性条件下表现出空间距离效应, 低预见性条件下则没有; 而场独立性被试刚好相反。实验2通过在关键句中提示路径房间的一个物品深入探讨更新过程中不同认知方式个体更新模式的差异, 结果发现, 两类被试在低预见性记叙文中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距离效应。这表明, 场独立性个体的空间情境模型更新能力高于场依存性个体的更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信息加工领域中的情境模型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Wyer和Srull把情境模型理论引入社会信息加工领域以来,情境模型理论成了社会信息加工研究的热点,其自身结构和加工机制也得到研究者的不断完善。该文简要介绍了情境模型理论的内容、结构及其基本假设。即情境模型代表人们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具体事件和情节的知识,并且通常在社会信息的理解过程中自动建立。这种模式一旦建立,就为理解新信息及作出相应的判断提供基础。情境模型包括三种基本信息:时空框架、实体集合及实体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认为人们在理解信息的过程中至少需要建构5个维度,即:(1)空间,(2)时间,(3)实体,(4)因果,(5)目的。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情境模型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文本阅读中事件持续时间对情景模型更新的影响。实验1探讨不同的事件持续时间对情景模型更新进程的影响。结果发现,情景模型的更新受到事件持续时间的影响;实验2探讨在不同的事件持续时间条件下,情景模型的更新符合动态观还是静态观,结果支持了情景模型更新的动态观。该研究表明,事件持续时间与时间转换大小之间的关系对情景模型的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情景模型的更新符合动态观。  相似文献   

5.
采用探测词和事件分割范式探讨了空间转换与事件转换分离的情况下, 空间转换在记叙文情境模型建构中的作用。实验1a重复前人研究, 探讨空间转换对阅读时间和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 并验证在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的影响的研究中, 采用多指标探测范式的合理性。实验1b探讨在空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的条件下, 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 实验2a探讨空间转换对事件分割的影响, 并验证在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的影响的研究中, 采用事件分割范式的合理性; 实验2b探讨空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的条件下, 空间转换对事件分割的影响, 从而验证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空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时, 不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 事件单元是建构记叙文心理表征的核心单元, 空间转换只有在标识事件转换的情况下, 才能引发读者更新情境模型。  相似文献   

6.
迟毓凯  莫雷  管延华 《心理学报》2004,36(3):290-297
采用实时窗口阅读技术,探讨文本阅读中不同研究范式下空间信息更新的特点。结果表明,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信息的非线索实时更新是存在的,但要实现这种更新则需要一定的条件。相对于自动呈现材料,在更为自由的手动阅读条件下,先前阅读的空间信息,尤其是外显的位置信息(如“广场”)能够进行非线索的实时更新(实验一、实验二);此外,实验三的结果表明,不同的探测位置对空间信息的通达也产生了影响。在更为敏感的探测位置上,内隐的空间实体信息(如,“雕像”)也表现出了非线索的更新。  相似文献   

7.
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建构和更新的机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探讨了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建构和更新的机制。实验材料按照特征描述与目标行为 的关系总体上分为可能、不可能和重新可能三个版本。实验1主要探讨了文章开始部分有明显的焦点信息时情境模 型建构和更新的机制,检验了更新追随假设的合理性;实验2主要探讨了文章开始部分没有明显的焦点信息时情境 模型建构和更新的机制,检验了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的合理性;实验3使用再认探测任务,进一步检验了更新追 随假设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的建构和更新是一个双加工过程,在 自然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所阅读的信息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信息加工活动,既会有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所支持的 协调性整合,也会有建构主义的更新追随假设所支持的焦点整合  相似文献   

8.
鲁忠义  贾宁 《心理学报》2006,38(5):654-662
采用混合实验设计,以含有空间信息的语篇为实验材料,选取不同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利用新的实验范式分离了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更新过程,对这两个过程在不同时间模式下的加工特点进行分析,考察了空间情境模型建立和更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但不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2)时间模式既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又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3)方位对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有显著影响,对空间模型的更新没有显著影响。在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和更新过程中,前后判断的准确性不易受限时的影响,而左右判断的准确性则易受到限时的影响而显著降低,前后方位效应具有稳定性和优势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移动窗口技术考察情境模型中时间和空间维度同时或序列转变时二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时间和空间同时转变时, 二者存在易化关系, 但时间对空间的易化作用更大; (2)当二者序列转变时, 以中文为材料的结果只发现时间对空间的易化关系, 而以英语为材料的结果则发现存在双向易化关系, 但时间对空间的易化作用更大。据此, 情境模型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更新的捆绑-预期假设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0.
情境模型与语篇理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迟毓凯 《心理科学》2002,25(3):379-379,368
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受知识表征研究的影响,人们逐渐把语篇理解看作一个心理表征的建构过程。然而,直到80年代早期,许多认知心理学家仅把语篇理解看作语篇自身的一个心理表征的建构和提取,而不是语篇描述的情境的建构和提取。van Dijk和Kintsch最先提出了情境模型(situation model)这一概念,并区分了语篇表征的三个层次:表层编码(surface code)、课文基础表征(textbase)和情境模型。表层编码表征的是语篇中的字、词、短语以及它们之间的语言学的关系;课文基础表征则包含文章准确意义的一系列命题,是对文章所提供的语义及等级层次关系所形成的表征;而情境模型则是在课文基础表征和读者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下经推理而形成的内容或心理上的微观世界。  相似文献   

11.
韩迎春  莫雷 《心理科学》2005,28(5):1188-1191
本研究采用扇效应技术来进一步探讨空间信息在情境模型建构过程当中的作用。共分为两个分实验。实验1通过在材料中使用同样具有可“移动性”的物体概念(例如快餐车)来探讨“可移动性”是否是“[人]在[大场所]”材料范式下观察不到信息整合的根本原因。实验2将材料中的“大场所”地点替换为“中场所”地点,来进一步探讨空间信息在情境模型建构过程中的作用特点。结果表明“人的可移动性”不是“[人]在[大场所]”材料范式下观察不到信息整合的原因并且在不受个体背景知识衰减的情况下.空间信息对情境模型建构的影响作用强于主人公信息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Although, event and emergent timings are thought of as mutually exclusi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apping and circle drawing (Baer, Thibodeau, Gralnick, Li, &; Penhune, 2013 Baer, L. H., Thibodeau, J. L. N., Gralnick, T. M., Li, K. Z. H., &; Penhune, V. B. (2013). The role of musical training in emergent and event-based timing.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7(191), 110. doi:10.3389/fnhum.2013.00191.[Crossref], [PubMed] [Google Scholar]; Studenka, Zelaznik, &; Balasubramaniam, 2012 Studenka, B. E., Zelaznik, H. N., &; Balasubramaniam, R. (2012).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apping and circle drawing with and without tactile feedback: An examination of the sources of timing varianc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5(6), 10861100. doi:10.1080/17470218.2011.640404.[Taylor &; Francis Online],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Zelaznik &; Rosenbaum, 2010 Zelaznik, H. N., &; Rosenbaum, D. A. (2010). Timing processes are correlated when tasks share a salient ev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6(6), 15651575. doi:10.1037/a0020380.[Crossref], [PubMed],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suggest that emergent timing may not be as robust as once thought. We aimed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in both a younger (18–25) and older (55–100) population. Participants performed one block of circle drawing as a baseline, then six blocks of tapping, followed by circle drawing. We examined the use of event timing. Our hypothesis that acute experience with event timing would bias an individual to use event timing during an emergent task was not supported. We, instead, support the robustness of event and emergent timing as independent timing modes.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时窗口阅读技术,探讨文本阅读中角色目标在情境模型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中的作用。实验一结果表明,阅读中。如果文本叙述中的角色在一个目标指引下展开活动.那么可以促进相应空间设置内的物体的更新。实验二考察了不同性质的角色目标在空问信息加工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相对于已经达成的目标,未达成的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